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37章 做贼心虚

第237章 做贼心虚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晋商挑动的这场战争,朝廷因为没有打败仗,反而因为接连大胜恢复了民间的威望以及自己的自信心。主战派开始挑头,即使在东林内部,也在呼吁着以鹰派袁可立代替鸽派主守的孙承宗。

    北线战场因为蒙古人昏招迭出,大胜就在眼前。北线大胜,自然东线要有所表示,否则对比之下,民间舆论自然对孙承宗有所诟病,自然也会连累到东林。

    只有东线战场大胜,才能压住战果辉煌的北线宣大军。尽管宣大总督是东林王化贞,可没人会把他这个泥偶总督当真,就连东林内部,也对王化贞没什么好评价。

    这事怎么说呢?王化贞作为宣大总督掌控不了宣大军,自然会被文官阶层看不起。再者,你王化贞一个待斩的囚犯因为是叶向高的弟子,戴罪立功白白浪费了这么大的一笔军功,实在是浪费以及可耻。

    准确来说,是东林内部的中层骨干对王化贞的好运气嫉妒,嫉妒的发狂。宣大总督,谁都知过去了都是当傀儡的命,可这也是白捡军功的天大的美事,可就是轮不到他们身上,这让他们如何心甘?

    八月初秋,晋商主要头目以及大家族被肃清,斩首三万七千余,初步抄获金银、名贵物资价值两千六百余万两,粮食二百三十余万石。飞熊军与厂卫还在进行进一步追缴,正式将触角深入乡村一级。

    整个太原的官员,包括晋王府官员,上上下下被血洗一空,山西三司全员落马,五品以上押赴京师由三法司定罪。五品以下,罪证俱全的情况下,当场击毙。

    整个山西,已经乱成一团糟,好在太原镇兵马已经被赶赴而去的王威控制,配合西边延绥镇、东边宣大军,南边宣大铁骑,将整个山西封锁。使得不甘束手就缚而造反的晋商叛军并没有流出山西,被堵在山西。

    同时神策卫与神机营七部由孙河与朱纯臣、杨御藩率领赶赴山西参与镇压,并以晋商组织的叛兵练兵。

    为了梳理山西,天启二年的进士留京的,还有京中尚未返乡的举人得到吏部、礼部会选,大面积安排到山西担任知县、县丞等等基层官员。调郧阳巡抚,原山西左布政使蔡复一为山西总督,总揽镇压晋商一事。

    厂卫分出人手出动,清剿各处晋商分号。这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财富收割,他们将会获得晋商遗留的经商人才以及晋商的商道。

    一切抄获朱弘昭分文不取,作为回报,天启将晋商在河南、山东、山西的全部掌柜、商号店铺作为奖赏给朱弘昭,这是会下金蛋的母鸡。

    天启也想自己掌控这些商道,可他拿不住,与其给外人,不如给齐王。毕竟齐王是厚道人,齐德来商会的收入,大部分还是会上缴内库的。

    另外晋商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的产业和商业链合并起来送给信王,作为他的小金库。天启很想看看,齐王和信王都握着商道,看谁最能挣钱,也想看看信王有钱后会怎么用。

    晋商的产业链真的非常大,四川、陕西、湖北三省的产业链合并交给曹少钦打点,算是给坤宁宫的小金库。

    只有广东,因为这里商会的排外性,晋商在这里立不住脚,故而这里是晋商势力的空白区。

    天启也不是没有收入,除去查抄的财货金银,还有高达四十余万顷的耕地以及附属的六十万户佃户。这些耕地一律充为公田,由原佃户耕作,每年上缴三成收入,粮食不得私自买卖。

    耕满十年后,这批土地归耕作佃户所有,赋税降到一成五。

    三成赋税高不高?在此时的日本,农民赋税会高达六公四农,甚至骇人的八公二农。这些农民还有义务要在战事跟着领主出去砍人,领主管饭吃,没有军饷,还武器自备……

    但在明朝,三成赋税已经是难以想象的重税!因为国人基层官僚的花样是繁复的,是花样百出的,三成赋税在他们手里转一圈,可能会达到五成……

    所以,再三申明只要三成田产总收入,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宣布政策的飞熊骑用很直白的语言告诉这些佃户:敢多收一粒粮食、一分银子的胥吏,你们逮住直接砍了!

    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多种多得,少种少得。

    值得一说的是,山西初步清剿的脏银数据传到京师的时候,朝臣想的第一件事不是罢辽饷,而是要练新军……

    因为齐王肯定过徐光启的练兵思路,徐光启又是军机大臣,他们提议由徐光启负责训练一支新军,新军装备按徐光启设想的那样,以火器装备为主。有的火器,那就精益求精,没有的火器,那就研发制造出来!

    “荒唐!”

    八月初的清晨散着寒气,武英殿内朱弘昭吃着包子,将内阁的阁文甩到桌案上,蘸着醋吃起包子。

    包子这种食物开始在宫里流行,因为其方便性,不仅在武英殿大受欢迎,也在各个值守宫殿,成为官员们随手不离的充饥美味。

    朝廷这一个多月以来,高效运转也是需要代价的,在宫里当值的官员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个时候包子就登场了。

    军机处此时随着大臣外派,只剩下朱弘昭、崔景荣、徐光启、杨肇基和刚刚抵京的熊延弼。另外杨镐作为京营装备提调官,每隔三两日才能挤出时间来一趟军机处。

    崔景荣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情,徐光启脸色有些尴尬,杨肇基纯粹就是在一旁抱着小说在阅读。

    “蓟辽边军将士们已拿了三个月的足饷,以后谁敢降低克扣他们的军饷,那就等着哗变吧!”

    吃完包子,朱弘昭喝一口茶手指翘着桌案:“本王还筹谋着入冬前裁减整饬边军,大面积减少募兵,重新以卫所军担任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可他们呢?大手一挥就要操练新军五万,朝廷现在的粮饷养得起这五万大军?”

    朝廷现在绝对养得起,从晋商那里抄来的金银,别说五万,就是新募十万大军也能支撑得住!可当着朱弘昭的面,谁敢提这笔银子?

    说真的,朝廷内真没人敢动这笔银子,都担心晋商这里的银子花光,朝廷会打江南商人的主意……

    “除去列装铠甲武器以及保养和训练费用,五万募兵光每月粮饷就要十二万两,每年一百光粮饷就要一百五十万两!募兵,国家养活不起!卫所军,每月逢战事补偿银八钱,同样的银子可以养十五万卫所军,若无战事可以养三十万卫所军!”

    “卫所军自给自足,是个人就会算账,放着卫所军不用,要什么募兵!”

    朱弘昭立场鲜明表明自己的态度,提笔在阁文上写了反对意见,签字画押目光打量,一把推给提笔等待的杨肇基。

    杨肇基提笔也写上反对意见,认为国家的军力足够,没必要再练兵增加负担。一边写着,一边对朱弘昭笑说:“千岁,内阁的面子咱多少要给一些。他们漫天要价,咱坐地还钱,给个一两万新军指标,也好安内阁之心。”

    没错,内阁里的人真的害怕,飞熊铁骑在山西的杀戮将他们吓住了。他们担心飞熊铁骑南下抄击他们的老巢,所以想要从军机处获取操练新军的指标。可能是真的想要这新军,可能也只是一次试探。

    “没得商量,募兵本就不合朝廷制度。天下军户几近七百万户,十户出一丁也能支撑起国防大计!国朝之初军户战时能横扫四方之敌,平时能军屯自给自足并补贴国用。只要军户不垮,国朝根基就不会垮!”

    朱弘昭扭头看一眼徐光启,回头对杨肇基道:“晋商这笔银子,是为整顿九边卫所军制而备下的。九边边防改为卫所军屯为主,国朝能立省二百万两支出,日积月累自然国库充盈。晋商这种事,可一可二不可再三,有些人心里有鬼不提也罢!”

    阁文转到崔景荣处,他提笔想了想,从公考虑,写了募兵制的高成本坏处拒绝内阁的不合理要求,转手递给徐光启。

    徐光启已经六十一岁了,握着笔他的手在抖。不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内心挣扎。

    只要他这个当事人反对,督练新军一事自然停息。可他不甘心,他的练兵思路是得到齐王认可的,以前因为党争他没有机会一展抱负,现在机会是大好的,朝廷要钱给钱要装备给装备!

    他真心想亲自操练一支大军,借此展现自己允文允武的本事,而不是大家嘴上说的文武齐全。

    而且,操练新军不是他徐光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江南人的事情。朝廷对晋商动手,他们虽然附议,可却等着看皇帝和齐王在山西栽跟头。

    晋商天下闻名,不是因为晋商有钱那么简单。晋商的团结,还有掌握的武力也是很大的原因。可晋商连飞熊铁骑都挡不住,随着神策卫与神机营赴晋,蒙古人被困风陵渡一隅之地,晋商已成了秋后的蚂蚱。

    南方人,不论各党都担心晋商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所以他们要争兵权,可兵权一律归入军机处,没有军机处公文,南方人谁敢练新兵,那就直接给了皇帝和齐王镇压他们的借口。

    就连福建广东,因为与荷兰人有军事冲突,想要编练水军,都被军机处卡住,不许练新军,只让他们整饬原有军队,并发公函责斥:荷兰人才多少船只人马,东南两省又有多少兵马船只?竟然还要练新军!能打那就打,不能打朝廷换人来打!

    犹豫良久,徐光启问:“千岁,当真练不得新军?”

    “练!怎么不练!只是要以卫所军为骨干,募兵制度将会放弃。今后,只有卫所军,而没有募兵!徐大人手痒,可以提督卫所军,却不能招募新军操练。除了宣大登莱,各镇卫所军徒有虚名,一切还是从头开始,与练新军没有差别。”

    徐光启长叹一口气,为了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他决定背弃南人的利益,配合齐王断绝南人掌兵的机会。他徐家,是上海大户不假,可却不是挑头的,做的也是传统生意,他不怕朝廷清洗。

    而且,说的残忍一点,朝廷将东南商团血洗了,正好给他徐家扫清发展障碍。只有大洗牌,他徐家这样的中小家族,才有攀顶的希望。

    齐王掌握的宣大军,已经用蒙古人的首级表明了他们的战斗力。而山东赴辽军,更是将天下闻名的辽兵震慑住,还有即将从登州城出海的西南狼兵。

    这都是天下有名的精锐军队,有这样的军队在手,南人谁挡得住?

    现在,他们只能和皇帝按着朝廷规矩来玩儿,如果他们不守规矩,也就别怪皇帝不守规矩。晋商,就是为了赚钱坏了规矩,超过了皇帝的底线,于是晋商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