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19章 胜利的纠结

第219章 胜利的纠结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带着一身火气回到武英殿,殿内史继偕、崔景荣、徐光启、杨肇基、王威五名军机大臣各翻着一叠新送来的公文,封函就在一侧摆着。

    穿着八品官服的阎应元正为这些人倒茶,军机大臣们不清楚齐王为什么如此看着这个少年,但齐王肯定有他的道理。他们也喜欢这个有胆气的少年,如齐王期望的那样闲暇之余会点拨点拨阎应元。

    军机处以军机为重,入武英殿则取消繁复的礼仪,一切以务实、迅捷为主。

    阎应元迎上来低声道:“大王,早餐有莲子羹、笼包两种。另外福建今年的乌龙茶入京,可以尝尝。”

    “只要笼包,其他丽亨看着弄。”

    朱弘昭入座主位,拿起公文封函一看,是宣大边军一千里加急,最高加急是一千二百里。但因为某些地段路况不好,尤其是宣大这种边镇,边民逃逸严重,官道四周无居民,缺乏修缮。一千里加急,已经是现在的极限,也说明这公文是初三夜里发来的。

    一万大破土默特部五万骑,俘斩近半,这是继戚继光以来,仅次于朱弘昭在东渠之战、套东之战综合战果下最辉煌的战绩。

    此时的宣大中低层一片欢欣鼓舞,而高层却吵翻了天,何冲险些被丁力剥夺军权,若不是卢象升开口,可能这些公文就是何冲本人送入京城,听候发落。

    至于坐镇大同城的王化贞,只负责检阅战功首级签字画押增加可靠性,旁的什么都没插手,非常的本份。

    撕开大红封边的封函,大红封边,这是大胜才有的东西啊。

    抽出足足七张纸,其中三张是地图。一张是九龙沟伏击战的作战部署地图,另外两张是宣大战前、战后的形势图,用来做对比的。

    拿起桌上的炭笔,朱弘昭看着九龙沟伏击图勾画几下,有些遗憾叹口气,若只是单独一战,何冲这次的军功足以将大同总兵的位置坐的稳稳。若再给何冲一万骑,绝对能把土默特的军队包圆了,到时候一战成名,晋职都督也不是虚话。

    可惜,宣大战场只是这场决定大明十年安稳会战的一个战役,九龙沟伏击战只是先头战,只是一场战斗而已。

    其他四页都是战功折损的详细单子,以及战后的一些处置。比如被俘的土默特人,何冲留下愿意归化的,余下的全放走了,为的就是节省军粮,宣扬军威。

    一群被俘的士兵,已经丧胆,短时间失去了战斗意志。哪怕以后补充到战场,对敌军心怀畏惧与投降侥幸心理,这两点只会坏事。

    没有几场惨烈的战事或者大胜,很难挽回这些人的胆气。

    其他军机大臣都已看完奏报,崔景荣取得史继偕的默许后,发言道:“千岁,何冲擅自出兵大破土默特部,挫敌于先,又大涨我军士气。但老夫以为,何冲之行为,有悖于军机处行文条例。”

    “打了胜仗就是好事,崔老大人难不成还想惩戒何冲?”

    王威反问一句,也不看看何冲是谁的人,又不是辽镇那些披着虎皮的纸老虎,又有大胜,在宣大边军中威望浮涨,现在大战还没开始就收拾大将,也不怕前线将士寒心?

    他有信心认为何冲不会有事,故而壮着胆子和崔景荣杠了一句。作为传统的将门武人,打胜仗就要领功受赏,这是武人的普世价值,他必须要维护。

    杨肇基是唯一见过何冲的,两年前他是即将告病退休的大同总兵,而何冲只是管着五百马营的千户操守官,现在呢?

    自我感叹跟不上时代的同时,杨肇基也为边军能涌现出何冲这样的优秀将领而欣慰。只是有些可惜,这何冲是齐王的人。

    连王威这样资历深却没什么过硬战功立脚的人都在为武人阶层说话,他十代将门岂有当缩头乌龟的道理?再说,齐王设立军机处不就是为了给武人一个平等的地位吗?

    齐王给了机会,他们还不去争取,那实在是有负齐王一番苦心。

    杨肇基也不得不对人不对事,稍稍违背军机处原则:“千岁,何冲虽有违军机处策令,但其能于电光火石之间抓住战机,果断出兵伏击并亲自为饵,一举大破土默特部。此等大将之才,不可惩戒太过,否则令将士寒心,也令心怀王事之忠勇之辈意志消沉。从此,九边无良将矣。”

    史继偕谁都不想支持,只有这样才会谁都不得罪,等着大胜后捞军功荣归乡里光宗耀祖。这份心态可以说是消沉,也可以说是大器量。毕竟,很多很多的人看不清自我,只会逞能误事。他的心态,比这些人超出太多。

    徐光启在这里因为没有能傍身的军功,本人又是齐王赏识硬顶上来的,已经惹得不少人眼红,更是不敢多言。

    如齐王所说,他徐光启胸中练兵的正确路数,可他没成建制练过;他徐光启重视器械发展和质量,可他没搞过。他就是一个理论派,没有实际的战功和政绩来支撑自己的发言力。

    尽管他的练兵思想和器械思想与齐王出奇的一致,可他没有实际发挥过,那一切都是虚的。这里除了史继偕,都是看实事的,没有实际的政绩战功,说话就没份量。

    五名军机大臣看向朱弘昭,等着他做最后的决议。

    是违反军机处的原则还是惩戒何冲?

    两个都不合适,这里都是人精,齐王的处置办法他们也能猜到,那就是和稀泥,等着战后算账。这话只有齐王有份量来说,他说的,才能代表军机处的正式处置建议。

    按现在朝廷的套路,军机处的建议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占一条,建议只会无条件通过。

    “何冲此人素来桀骜,是孤见过最桀骜之人。但此人因自矜高傲而桀骜,他有桀骜的本事,也有这个资格。故而在大同东路时,何冲多次不给先王颜面,先王惜才多有宽容忍让。”

    这时候阎应元提来一笼包子,为朱弘昭摆上。

    “但军机处策令岂能轻易违背!战时军法大于国法,故而何冲必须惩戒,不惩戒难以警示后人!否则人人效仿,这军机处要来何用!”

    史继偕这个当了半个月泥偶的老头儿轻咳两声,终于开口了:“还请千岁三思,处置何冲必然动摇宣大军心,于战不利。”

    徐光启诧异看一眼史继偕这个有名的闷葫芦前辈,随即释然。没有这份洞察力和站队能力,史继偕怎么可能爬到内阁的位置?

    “史公说得对,这何冲又不能轻易处置。这混蛋给咱出了一个大难题,孤怀疑他出兵之时就算到了军机处不会怎么处置他。容孤再想想,这算个什么事!”

    朱弘昭抓起笼包,蘸着醋狠狠咬一口,香菇馅的……

    轮到王威诧异了,扭头看向杨肇基问:“这何冲真能算到这一步?他这是赌命,输了或不胜不败,他就完了。”

    杨肇基抚须,垂目想了想道:“若败,反倒是骄蒙兵之计;平手,无碍大局;大胜,就是这般结果。除非这一战他战死,否则怎么算,他何冲都不亏。即便战死,也是一番英名。”

    何冲能不能看的这么远,除了朱弘昭其他人都没把握去推敲。但他们知道,敢带着一万三千骑去伏击土默特五万骑,近世除了李如松和刘綎外,还真没几个。

    这两人的水准对比高下立分,王威点头表示理解。

    或许王威颜面有所折损,但都当将军当到了都督这一级别,已经不在乎什么颜面。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可以在各地总兵官的位置上打着圈的任职,根本不怕,也没有降职的说法。

    “这样,夺去何冲此番军功,所部赏赐抚恤从速从厚从公处理,务必要在与插汉部交战前,将封赏一事做妥当。至于何冲,孤相信他还能再建功勋,不缺这一番。另外,皇兄赐孤那匹御马,赏给何冲权作安慰。”

    崔景荣与史继偕点头,崔景荣道:“千岁,御马岂能私下转让?再者何冲乃是九边重将,千岁赠以宝马,战后御史那里不好交待。”

    “御马只是代步之用,就给何冲吧,他这人就是好面子,是个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朝中谁人不知,那何冲曾是神宗皇帝赐予先王的家将?御史,还能咬孤一口?”

    徐光启嘴角抽了抽,御史似乎大多数不干人事,但也不能这么形容吧?

    杨肇基和王威两个带兵的老头谁没吃过御史的亏?听这话就觉得解气。崔景荣和史继偕没有情绪变动波澜未生,两人很清楚齐王看不起御史中的一些无下限的人。

    定下决议,由史继偕这个老内阁排词遣句,徐光启这个唯一还算年青的军机大臣提笔书写。最后军机大臣依次盖印画押,由朱弘昭带着宣大报功奏折和军机处的决议去文渊阁上缴内阁。

    内阁那里确认没问题签字后,或由皇帝,或有司礼监批字后,就能直接盖上最后的大印,留档后就形成有效力的政令。

    去文渊阁的路上,阎应元双手捧着决议和奏折跟在朱弘昭后面,忍不住疑惑问:“大王,若蒙古人丧胆退兵,此战当如何?”

    朱弘昭双手在腹前抱着茶碗,停下来握着碗盖拨弄碗中浮叶,饮一口笑说:“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准,达到了内阁的水平。”

    阎应元顿时脸就红了:“大王又拿微臣取笑……”

    “不,这的确是内阁片刻后要询问的东西。这取决于林丹汗的性格,若是其他人大破土默特部,说不得蒙古会偃旗息鼓,遣使认错服软。可这却是何冲做的事情,林丹汗哪能咽下这口窝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