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维摩诘经译注 > 题解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维摩诘经译注 !

    《维摩诘经》,凡三卷,计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译。

    依照通例,本经可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之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为一经之主体;末二品为流通分,盛赞受持弘传本经之功德。

    第一佛国品,记述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的庵罗树园与众集会,宝积长者子说偈赞佛并请佛为与会大众“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以此揭开了本次法会之序幕。

    第二方便品,言维摩诘居士虽“深植德本”“久成佛道”,但仍在社会各界(上自王宫,下至酒肆;上自大臣,下至士庶)方便示教,摄化群生,为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皆往问疾。维摩诘居士又以身疾,广为说法。

    第三弟子品,言佛遣声闻乘弟子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等前去探视维摩诘居士,众弟子皆以往昔自己之小乘境界或小乘的修行方法曾遭到维摩诘居士的呵斥不敢前往问疾。

    第四菩萨品,言佛又遣弥勒、光严童子等大乘菩萨前去探视维摩诘居士,众菩萨亦以自己之道行、境界不及维摩诘居士而不敢前去问疾。

    第五文殊师利问疾品,言佛遣作为大乘菩萨智慧代表之文殊师利前去探视维摩诘居士。通过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的往复论难,深入阐析了“空”“菩萨行”等大乘精义。

    第六不思议品,记述维摩诘居士通过示现神通(如“借座灯王”),宣扬大乘佛教广窄兼容、久暂互摄、须弥纳芥子、七日涵一劫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第七观众生品,通过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对论应如何观察众生现象,以及天女与舍利弗论辩男女之身相等,揭示男女无定相、众生如梦幻,破除小乘众对于“法”的执着。

    第八佛道品,通过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对论“云何通达佛道”及“何等为如来种”,阐明众生身即是如来种及“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的“入世即是出世”的大乘菩萨精神。

    第九入不二法门品,通过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及法自在等菩萨对论“何为入不二法门”,表明法自在菩萨等之以消除我、我所对待并非真入不二法门,唯有“文殊无言,净名杜口”才是遥契“释迦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之心传。

    第十香积佛品,记述维摩诘居士运用神通力,派遣化身菩萨到众香国取回香饭度众及记述众香国诸菩萨对娑婆世界由鄙视到赞叹的转变,说明大乘菩萨舍己利他、与众生同甘苦共患难的无限悲心。

    第十一菩萨行品,通过香积佛国诸菩萨向释迦牟尼问法,演绎出菩萨当修“尽、无尽”两种法门,揭示大乘菩萨应当不住世间不离世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第十二见阿佛品,通过维摩诘居士以“如自观身实相”回答佛问“何等观如来”,及以“无没生”回答舍利弗问“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说明一切诸法如同梦幻;进而通过佛告舍利弗,维摩诘居士乃是从清净之妙喜国来此娑婆世界的大菩萨,说明大乘菩萨“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而不与愚暗而共合”。

    第十三法供养品,记述释迦牟尼佛为天帝等称说此经之功德,指出信解受持此经即是以法供养如来;如能做到“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即是“最上法供养”。

    第十四嘱累品,记述佛以法嘱咐弥勒菩萨,令其广为流通传布,并借释迦牟尼佛之口,点出此经之经名。

    从思想义理而论,经中有两句话可以说是本经思想的点睛之笔:一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是“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唯心净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许多经典都曾不同程度地语及它,但唯有此《维摩诘经》谈得最是直截了当、生动透彻,对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的影响也最大。经中通过对舍利弗等小乘众执着于外境外法、怀疑此土污秽不净的弹斥,指出只要“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中国佛教自天台之后,逐渐出现一种“唯心”的倾向,就其思想渊源说,主要来自《维摩诘经》。

    认为世间出世间不二,主张既出世又入世,这是《维摩诘经》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维摩诘居士本身就是一个为化度众生而出入世间乃至入诸淫舍酒肆而又能一尘不染的大悲菩萨,他在经中屡屡告诫诸大乘菩萨应该“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这种出污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他的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对整个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传法方式,《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所谓“文殊无言,净名杜口”与“释迦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一道,成为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经典和历史的根据。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就是《维摩诘经》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学色彩。凡治文学史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它的人: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画家、文人墨士十分推崇《维摩诘经》,认为把它摆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绝代佳作;自隋唐直至明清,以此经为题材写成变文、辞赋戏曲等更是数不胜数。《维摩诘经》的这一特点,除了它在体裁结构方面表现为故事形式外,还得力于此经译者之生花妙笔。

    《维摩诘经》在中土共有七译,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推姚秦鸠摩罗什之译本。本书则以鸠摩罗什译之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又名“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意译为“童寿”,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罗什祖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出家,先习小乘,后改学大乘,遍参天下名宿、博览大小乘经论,誉满西域诸国。前秦苻坚闻其声德,嘱吕光攻下龟兹后,速将罗什送回关中。后因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王,罗什遂羁留凉州十六七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攻破凉州,罗什始得东至长安,被姚兴尊为国师,并请入逍遥园。自此之后,罗什开始其大规模的译经传法活动。其弟子众多,号称门人三千,道生、僧肇等著名佛教思想家都出自其门。其所译经典,据《出三藏记集》载,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载,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尤其对于中观学派经典的传译为最系统。罗什之译经,不但在数量上罕有与其匹,而且其义理圆通,文体顺畅,颇受时人及后世之推崇,此《维摩诘经》译本亦然,故本书取罗什之译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