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醉宝鉴 > 第四百六十七章 畅游西湖

第四百六十七章 畅游西湖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醉宝鉴 !

    柳亦辰他们休息好,去的第四处地方,是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

    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

    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

    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

    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

    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

    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

    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

    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

    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

    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

    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

    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

    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

    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

    “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

    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

    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

    “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

    “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大家或许都听过许嵩的一首歌,叫断桥残雪。

    其实这西湖十景里面,有一个断桥残雪的地方。

    断桥如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

    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

    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

    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

    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

    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是观赏西湖雪景的绝佳处,这里地处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

    瑞雪初霁,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远山近堤银妆素裹、分外妖娆。

    而整个西湖因积雪的“勾勒”,也显得格外清秀、纤细。

    若是坐在桥畔亭内看断桥,桥影倒浸,带以残雪,更是朗朗生姿。

    所以“断桥残雪”在西湖十景中是不可或缺的。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

    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

    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

    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可惜柳亦辰他们来的季节不对,想要看到真正的断桥残雪,只能等今年入冬。

    柳亦辰也把这一情况告诉给艾薇儿,她说好的作品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她不介意为了创作出一副完美的作品,多等上一些时日。

    柳亦辰他们准备今天将这西湖十景全部逛完,所以中午他已经规划好路线。

    接下来他们又去到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

    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

    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

    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

    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

    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

    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

    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和花港三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

    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

    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泼剌跃起,染红半个湖面,洵为胜观。

    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于唐朝中叶。

    唐长庆年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

    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

    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

    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

    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

    它的诱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是西湖南山的第一古刹。

    更在于有着许多,与它有关的神奇传说。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

    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

    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

    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

    “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

    双枫插云指的是,西湖南北两高峰奇红异多变的云景。

    南高峰在烟霞岭旁,北高峰在灵隐寺后。

    两峰之间层峦叠嶂,重谷回合,绵延二十余里。

    介从远处看去,则双枫对峙,近若几尺,兀突争雄,秀出群峰。

    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

    遥望双枫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

    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

    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

    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

    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

    翠黛的双枫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

    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枫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

    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

    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

    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

    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

    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

    “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柳亦辰他们逛完这八处地方,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正好剩下的这两个地方,适合傍晚或是晚上游玩。

    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

    南屏山横互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

    每苍烟暮霭,万籁俱寂的黄昏,寺内几杵疏钟。

    山应谷鸣,传声悠远,逗人情思。

    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南屏晚钟”,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

    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

    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

    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

    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

    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

    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

    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

    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中三岛,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

    小瀛洲是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

    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

    构成了一保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

    坐船人登上小瀛洲,穿过九曲桥来到“我心相印”亭。

    鼎立于盈盈碧水之上的三座葫芦形石塔,便映入眼帘。

    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西湖有个黑鱼精常常兴风作浪,搅扰得杭州人民不得安宁。

    巧匠鲁班兄妹,眼看黑鱼精祸害生灵,就一决心要除掉它。

    那黑鱼精鲁妹长得标致,主变作个小伙子向鲁妹求婚。

    鲁班史妹将计就计,佯允了婚事,并雕了个石香炉做为陪嫁。

    迎亲之日,鲁班兄妹要黑鱼精,先搬嫁妆抬迎人。

    黑鱼精高兴地答应了,它摆了摆头。

    身后就卷起一阵狂风,带动石香炉往湖中跑。

    那石香炉滚到湖心,一下子就倒覆过来。

    把黑鱼精严严地罩在湖底,从此西湖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现在露在水面上的这三座石塔,据说就是那石香炉的三又脚。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每到秋夜,月朗星稀。

    在石塔内点燃灯烛,沿口蒙上白纸。

    灯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

    于天上倒印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

    于是就出现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

    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

    此时,只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不说不尽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