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四百八十六章 毒计(二)

第四百八十六章 毒计(二)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很多事情,东林三代是看不明白的。

    汪文言却看的很明白,比如辽王久镇西南这一件事。正是因为辽王在西南,与王三善连成一体,北有蔡复一、杨肇基形成一个囊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的西军体系。

    这是皇帝的后手,是皇帝自身的安全绳。谁害他,那禁军京营与西军联合,搞死一切作乱的人不是问题,大不了打破一切从头开始。

    辽王坐镇西南,即是皇帝的安全绳,也是一根催命吊颈之绳。到底辽王能起到什么作用,取决于两处,是皇帝对辽王的信任,以及辽王的忠诚。

    作为皇帝的嗣兄,皇室内部排序,辽王的继承序列只比皇长子朱慈煊低一位,现在又握有西南监察大权,屡屡清洗已在底层竖立贤王形象,更是威慑着西南诸省文武。威慑力,就是力量。

    还握着尚方剑,用皇帝的尚方剑砍掉忠于皇帝的文武,也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情。正因为这批人忠于皇帝,更不会防范辽王手里的尚方剑。

    东林想要翻身,只能打一场改天换日的大战役。没有什么风波能比得上国君更替来的更凶猛,也没有什么买卖比扶植一个皇帝更划算。

    只要帮着辽王上位,那别说富贵,连着家仇血恨都能一起报了。

    汪文言也跟着破罐子破摔,他也没法子。不配合,残存的这点人就要闹内讧,还要将他软禁。他实在是对东林三代缺乏信心,缺乏必要的历练,都是一帮孩子,能做成什么大事?

    所以,只能支招,将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资源利用起来。最不济也要割据巴蜀云贵之地,有一个喘息、谈判的机会。

    黄宗羲去重庆,除了输诚继续拖时间外,策反辽王部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只要辽王的部属心动,那裹胁辽王,辽王不反也得反。

    这也是中枢文武诟病辽王在西南的原因,相对于中枢的诟病和可能危机,朱弘昭更怕将辽王着召回来后,一家子一起被‘雷’劈死。

    造反,向来是一个大工程。

    信息不便,联系各处是最浪费时间,也最有风险的。

    别看有的人被皇帝打压的像狗一样,可就是不会反抗,你去串联,可能你前脚拿到人家的血书,后脚人家就告密去了。

    但汪文言是什么人?他自认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有信心将骨干力量拉来。

    九月十四,中秋节的前夕。

    对于这有史以来第一个九月中秋,很多人是诟病的,那些被流放的人,更是什么都不怕,什么话都敢说。

    比如甘肃山丹军马场的朱燮元,他是原来的四川巡抚,功绩是很大的,保住了成都,遏制了奢崇明部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又与秦良玉逐步收复四川失地。然后守住四川防线,看着贵州那边王三善累死累活平叛。

    贵州兵马两次先胜后败,原因就是朱燮元麾下二十万川军隔壁观望,待在那里看风景。为的也不复杂,简单的养寇自重,想和朝廷要更多的权力罢了。

    历史上这位看着王三善发动决战,为了避免秦良玉主动出击,硬是以松藩不稳为由,将秦良玉所部调离前线。结果就是失去秦良玉所部镇压的奢崇明部残存三万人向水西支援,将第三次进入水西地界的王三善打的中军全灭。

    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是王三善中军大将,率部断后与两千白杆兵战死。王三善自杀,抹脖子是个技术活,一时没死透,大骂不止激怒叛军,才死亡殉节成功。

    王三善死了,天启还是没同意朱燮元的请求以及朝中的提议,硬是以蔡复一为贵州巡抚去负责平叛。贵州这地方军队多了要饿死,军队少了又护不住粮道,仗打的很憋屈。饿死、病死的减员,远比战死的要多。

    蔡复一硬是被活活拖死、累死、病死在军营里,实在是打不动,缺乏四川方面的夹击,贵州方面真的打不动。

    然后,朱燮元如愿以偿,拿着尚方剑统率五省联军,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看到这老头儿带着川军要杀过来,安邦彦、奢崇明等人请降,朱燮元以诈降为借口不纳。终于拖了一年多,零敲碎打,将延续、贯穿整个天启朝的西南奢安之乱给平了。

    天启朝,明军就是两线作战;崇祯时期,又有土司沙普之乱,最后还是降清的吴三桂给平掉的。西南战事,一直吃的是南方周边数省的钱粮专项款,这笔钱始终没有投到北京或中原战场。

    所以崇祯朝,明军是三线作战,打到后期中原败坏,出现了一种什么情况?南方的物资,无法运到北方去。因为漕运体系彻底崩了,河道几十年没修正式修整过,又是不断大旱。看着大明一体,实际上已经分割了。

    北方缺南方的物资输血,南方缺北方的兵,两条腿一起瘸了,胳膊也不听指挥。

    现在,这位原来的四川布政使负责重庆周边政务,后来在成都大员一起崩了,唯一站出来挑大梁,朝廷紧急委任的原四川巡抚,绍兴山阴人朱燮元,正在山丹军马场给这里的丁役讲故事。

    他刚过完六十大寿,对于老人还是有渊博知识的老人,国人传统历来是很尊敬的。

    所以朱燮元告别繁重的体力工作,给工作中的丁役讲故事,或者给军马场子弟进行启蒙教育,日子过的很是悠闲。

    山丹卫在张掖东,东南百里多就是焉支山,在河西走廊中部,植被水草丰茂,历来是各朝军马养殖基地。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看看张掖的名字就知道,掖,就是胳膊窝。张掖,顾名思义,就是展开胳膊。抡开胳膊除了打人外,还能干什么?

    从形象上来说,张掖这个名字,比武威还要武威。

    山丹军马场是太仆寺原十七处核心官营军马场之一,现在内地各省官营牧场以牛羊驴子这类民用为主,变成经营养殖类产业。毕竟有了蒙古、辽东诸省,还有河套,大明已经不缺马了。

    但山丹军马场直接供应着秦军所需,又是传统的军马养殖重要地区,这地方不养马才是浪费。哪怕转型,也竞争不过周边河套、宁夏、青海的牧民。所以,边塞附近的官营牧场继续以养殖军用马匹为主。

    山丹牧场的牧监是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傅宗龙,这人运气不好。原来是御史下放赶上奢安之乱,跟着王三善也能算是从龙之臣。

    可朱弘昭在招安西南回京前脚走,人还没到京师,傅宗龙的折子就送到天启手里,当时西南不少文官有权弹劾的都在弹劾朱弘昭。傅宗龙的折子挺过火,认为齐王跋扈嗜杀,且善于笼络军心,建议天启防范。

    这封折子留中不发,后来朱弘昭登基,司礼监的人为了表示忠心,将这类折子都给一股脑抛出来。所以即便各处对傅宗龙有很高的评价,给皇帝推荐,可傅宗龙依旧没有起色,反倒弄到这里来养马。

    否则以他的资历,完全可以主政一省。

    中秋佳节将至,傅宗龙这个七品牧监按着去年的规矩,要赶在天黑前给各处吏员、兽医、学徒、丁役送去月饼。

    最后才驾着牛车,提了两坛酒,带着月饼来朱燮元住处。

    朱燮元这位曾经西南官员眼中的西南王,此时住在低矮的黄土板筑覆盖茅草的小土屋里,红柳枝条围起来勉强算个院墙,院中还有一个大大的棚架,这是平时朱燮元给马场少年启蒙的地方。

    院子里,朱燮元来了客人,依旧是一袭粗布黑色打着补丁的长袍,手里端着瓢,抓着一把把磨碎的豆料撒着,喂着院子里十来只鸡。

    磨难不改本色,笑吟吟与来客畅谈着自己将要完本的书。

    军马场养殖的是战马,光吃草是不行的。良马训练为战马时,每日都是高强度体能消耗,需要大量豆料补充体能。自然,公家的东西,稍稍抓一点回去喂鸡也是正常,马又不缺这一口豆料不是?

    夜风呼啸,土屋上茅草飘扬,隔着低矮红柳枝条院墙,傅宗龙望着摇头轻叹。

    他虽然不走运,可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当初他是天启的臣子,自然要为天启考虑。至于眼前的待遇,他不着急,他相信王三善入主中枢时会拉他一把。

    只是朱燮元的待遇前后悬殊之差,让他感慨而已,也仅仅是感慨。

    别看都是曾经共事西南的,傅宗龙与朱燮元没有一点交情,一个是四川文武头头,安逸坐在那里看着战事进展;一个是贵州战场的监军御史,别提肚皮问题,就连脑袋都不知道啥时候会被叛军割去。所以能有好交情,才是咄咄怪事。

    今天,就是按例来送礼品慰问一下。若无必要,傅宗龙是不愿意来见朱燮元的。

    唔,朱燮元是个大胖子,按照汉尺来说是‘身高八尺,腹大十围,饮啖兼二十人’,是个很能吃饭的又高又圆的大胖子。

    长得像个贪官,可人家精通兵法刑名、著书教育、农垦水利的同时,也擅长财政货殖之术,理政时这方面多有建树。被流放到这里孤身一人,也没俸禄可拿,就靠着启蒙教学,也攒下了不少的家底。

    朱燮元迎着傅宗龙入屋,对于墙角背篓里的豆料,傅宗龙也全当没看见。毕竟马场那么广袤的土地,也自己种植豆料。不然光靠外面补助,太仆寺这个钱袋子就有些名不属实了。

    “绍兴黄酒?”

    朱燮元看着酒坛,就认了出来,是自己老家的,笑呵呵接过来,俯首嗅了嗅,哈哈大笑。

    交接了礼物,傅宗龙笑道:“酒是河南总督梅司马所赠,说是西北寒气重,朱公吴人,恐难适应。”

    “这混小子瞎说,十年前,老夫可是陕西按察使,岂能惧怕西北之寒气?”

    朱燮元与梅之焕的伯父梅国桢是朋友,也教导过梅之焕,这就是复杂的江南士绅关系网的一面。

    小心翼翼将两坛酒放好,这东西可难得,真的经不起摇晃,还不耐运输。估计是铁路运来的,否则这老家的酒一路颠簸抵达四千里外的西北,早就酸了。

    朱燮元点了羊油灯,傅宗龙看着朱燮元的客人,觉得有些面善,就看向朱燮元。

    说的难听了,别看现在笑呵呵的,朱燮元可是政治犯,接触什么人都是要汇报的。

    “傅牧监,此乃老夫西南旧部罗象乾。因公务赶赴酒泉,路过此处前来拜谒。”

    罗象乾身材矮瘦,挂刀,对着傅宗龙拱手:“下官四川都司府参军司参军罗象乾,见过仲纶公。”

    想起来了,傅宗龙拱手:“真忠义之士也,不知罗参军所来何事?”

    罗象乾道:“奉令专司凉军冬装武备一事。”

    四川盛产纺织,西北军队的军装近几年由四川负责供应,明年将会更替新式军服的事情傅宗龙也听说了,点头道:“是个麻烦事。”

    全军换装,这是很烧钱的事情,落实工作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