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四百八十三章 失控

第四百八十三章 失控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九月初三,松藩卫城,这是一座山城,也是松藩卫最繁华的地方,茶马易市最大的马市所在。

    一顿炮击,就将叛乱反抗的土司联军打崩溃逃,让张献忠有一种一拳砸到空气上的窝囊感。

    现在兵将分离,张献忠进入西川军团体系后,经过最初的磨合后,就带着一个战斗群出击,两个山地步军小营,一个小骑营,一个编制三十六门前装火炮的小车营,一个配属辎重营,总共战兵五个小营,仆从土司兵千余。

    后装火炮有射速优势,但真论同口径的射程、精度,还是前装火炮更有优势一点。松藩这地方道路崎岖,炮弹运输困难,用前装火炮成了眼前最优化的选择。

    一辆两匹滇马拉载的炮车上,张献忠骑在火炮上左右看着,光着松藩卫城里的街道都是坑坑洼洼,可以想象外面的山路是个什么情况。

    身子颠簸,张献忠啐了一口:“老张,这地方打下来,咱不走了。”

    参军司的司正张平远牵着马跟着,他一路急行军大腿磨破皮,现在看见马就害怕。也扭头四望着,八字胡抖着:“成,是该好好休整了。”

    一口气撒出来三个近乎满编的野战营,后续又有两个营跟进驻防要道关键点,给前方运输补给。张献忠所部是顺着商道一路横冲直撞杀过来的,速度也最快,再往前走,有孤军深入的危险。

    “不单是休整军士,眼前要适应这地方的鬼气候也是切身紧要的。”

    张献忠脸色有不正常的红晕,脸颊两侧布满血丝,这种情况在川军中普遍存在,松藩海拔对于西北高原上的秦军、凉军来说不难适应。张献忠这样的秦军出身的人,也有高原反应,恶心、晕眩等等状况都经历过了。

    对川军来说,这种反应更强烈,真的打不动了。

    补给线拉长,初步计划目标就是松藩卫城,也被他顺利拿下;现在要做的就是等两翼跟进维持住战线,逐步清剿辖区的同时进行道路维修,方便运输。

    毕竟,即将临冬,到时候这地方与大本营的联系将是很困难的。冬季降临后,后方的补给可以忽略,他们只能靠自己。摊子铺的大了,压力就越大。

    双手握着炮耳,张献忠呼吸绵长一摇一晃看着四周、远处绿的能把天染绿的山坡,山岭,对于他这个久旱的榆林人来说,这地方真是美的能掐出水来。

    是个好地方,却偏偏让夷狄占着,白白糟践了这么好的风水宝地。

    两瀛省驻军、广西、甘肃、川陕用兵,这种将府保持克制后的规模,依旧是很吓人的。尽管大明过去的二百多年里,不是打仗就是为了打仗做准备,看看大明的国史,几乎真没那种一整年都安稳无战事的时间段。

    几乎,大仗代代人都在打,小仗也是年年都在打。

    所以对于战争,边塞的人都已经适应了,谈恐惧是没用的,只能去适应。没适应的人,也都差不多被淘汰了。

    军人待遇的高涨,让边塞这些适应战争的子民,如久旱逢甘霖,雨后萌发的竹笋一样,他们对战争的渴望越发高涨,恨不得一直干仗。

    只有一直打下去,他们觉得这样一直打下去,朝廷重军策略才会得以保持,他们的日子会更好过。很简单的动机,就是自己当兵,出去找人干仗,靠朝廷的待遇来发家致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至于战火中泯灭的那些东西,与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想过好日子,想出人头地罢了。

    后方,辽王启程赶往重庆,安邦彦的尸首顺江而上,他这个辽王千岁要代表巴蜀之地、西南文武军政来迎接一番。

    崎岖山路上,他端着望远镜打量山路两侧的峭壁。

    远处的一座近乎是笔直的陡峭岩壁上,有着一条人凿出的窄道,仅能落个脚。

    山民背着背篓,紧贴着窄道移动,挥舞着小药锄采药,也垫着脚尖摇摇晃晃采着燕窝。

    燕窝不是采下来就能用,要熬煮将燕子的口水提取出来,这些重新胶结的提取物,才是下锅做菜的名贵滋补药品:燕窝。

    简直难以想象,古代的先人是怎么发现的?要知道燕窝可都是燕子用草木枝叶、羽毛之类混合唾液垒砌而成的,卖相自然是很难看的。是谁想出熬煮燕窝,提取出卖相很好的燕窝的?

    唔,或许老祖宗在吃的方面,有足够深的天赋。

    看着山民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燕窝,朱弘林轻轻一叹,想起了卖碳翁的故事,大雪天一袭单衣哆哆嗦嗦拉着木炭入城,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天再冷一些,这样他就能卖掉木炭,才能活下去。至于买不起炭,没有御寒衣物的穷苦人,卖炭翁也顾不得那么多。

    调解、平衡各行业、各处的资源是朝廷存在的意义。可朝廷内部的矛盾,该怎么搞?

    他这回去重庆,带了近两万人,只要南京方面消息传来,他就坐镇重庆,动员西南将汪文言一伙人杀干净。大不了,这个恶名他来背。

    贵州龙场驿,阳明圣人曾经流放地。

    汪文言来到了这里,参观新修的阳明书院。

    拄着拐杖,站在山坡上,他一个人孤零零吹着风,望着东北方向,愣神、沉思,缅怀过去。

    已经彻底完了,他已经控制不住西南的东林子弟,这些人心太急了。以前来西南是为了镀金,后面来的是避祸,现在西南贫瘠的生活、言语、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未来前途的破灭,让东林三代弟子陷入了绝望,进而疯狂。

    对他们来说,做官就是一切,失去做官、风光的机会,那将是生不如死。更别说还是生活在西南这种传统的流放之地,真的比坐牢还要难受。

    十六岁的黄宗羲作为正统的东林三代子弟,随侍汪文言左右,他家兄弟五个,避祸来西南的路上殁了一个,生活苦顿跳崖一个,还有一个疯了,现在就他和老三,十岁的黄宗炎。

    他们父亲黄尊素,绍兴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此前子承父业靠在家乡办私塾过日子,进而与东林搅到了一起。黄尊素干的事情,十分过火。

    东林中有的人鼓动孙承宗带辽军清君侧,有的人则相对爱好和平一点,黄尊素就是这类人。在天启三年,诸党联盟工作展开要一起对抗东林时,御史黄尊素就弹劾魏忠贤。给天启的折子里做威胁:‘禁旅近于唐末,萧墙之忧惨于敌国’。

    意思很简单,辽东之患打下去,也无关社稷根本,是小创伤,国朝可以扛得住;但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在内部,宦官掌握兵权犹如唐末,内部起了矛盾兄弟萧墙干起仗来,绝对比打外战还要惨!

    这是不满意天启借魏忠贤之手掌握禁军京营兵权,而且之前孙承宗被保定鹿门一伙人说动,要进宫借给天启过生日的机会进行劝谏。天启不愿意面对这个曾经的老师,就让孙承宗在通州待了一晚,然后打发回辽东。

    天启的态度,已经拒绝了孙承宗居中说和,所以东林人很怕,诸党联盟归在魏忠贤麾下;东林内部分赃不均而分裂;王安、魏朝一伙人司礼监的头头被洗掉,锦衣卫里骆养性也被除掉,他们失去了对天启的直接控制,禁军又落在天启手里,就怕撕破脸。

    所以,黄尊素上折子弹劾魏忠贤,威胁天启当心发生‘兄弟萧墙’的事情,即不得已,他们又有暴力自保的能力。这件事情与朱弘昭没关系,可他做贼心虚,将‘兄弟萧墙’有另一番解读。

    这种情况下,黄尊素不倒霉都不行。这个人擅长教育,在余姚办私塾的时候,就有一大帮子学生。他父亲黄曰中,读书人出身,以教书为业,号称“三吴弟子经其指授者,皆为名士。每试出,私第其高下,榜发无不合者”。

    所以黄家不是什么大族,但在教育界有着极为深厚的人脉。教育出来的人才资源,就是官场的人力资源,所以黄尊素就被东林拉拢,带着一大帮子师兄弟、学生加入了这个集体。

    黄尊素被赐死前夕,家里五个儿子就被赵南星、左光斗紧急转移,向着西南跑。

    这种经历的东林三代子弟太多了,过去家族仇恨、眼前苦难的生活,还有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的了?

    东林三代子弟,他们成长的时候正是东林前辈迎风破浪青云直上的时候,一个个都是前途光明,自诩天之骄子,事实上也是这么一回事。眼前的这种落差,有几个人能接受的了?

    而汪文言经历过大风大浪,知道眼前必须要保守行事,等待皇帝启用。

    他已经很老了,这种保守策略,如何能让愤恨难平,年轻气盛的东林三代接受?东林中层基本上被洗光了,断层后,汪文言的资历没有中间人显衬,在东林三代子弟眼中不值一文。

    东林这个组织没有严密的体系,靠的就是师承门派、地域亲戚朋友网络组成。东林二代死了个差不多,他们的遗产如家仆、各种隐晦产业都落在三代子弟中,与汪文言没关系。

    东林三代不听他的,他手上也没有人力资源,更没有钱财,本人还被厂卫盯得死死,这种情况下他怎么控制、整顿东林三代子弟?

    所以,东林三代子弟已经失控,汪文言失去了对这些人的控制。

    在东林三代子弟眼中,汪文言这个老头子就是暴君的爪牙鹰犬,否则也不会活到现在,是东林内部的毒瘤,要除掉!

    他们希望汪文言死,相府那些人也在等着汪文言死,汪文言一死,收拾一群愣头青就是几道海捕文书的事情。

    可汪文言不敢死,他已经七十岁出头,可他就是不敢死。一死,曾经的朋友伙伴,都将彻底绝后。下面的小崽子,需要成长时间,这个时间只有他活着撑住局面,才能有。

    但,安邦彦这位将府排序第五的大将军都被刺杀,还暴露了毒药这要命的东西,汪文言陷入了一种绝望。

    更让他绝望的是,皇帝忍住了。可以想象,皇帝忍住怒气,积蓄下来以后爆发时,这种报复该有多惨烈?

    别说诛十族,就是十二族,皇帝也能诛除!

    这也宣告着,他的绥靖策略失败。皇帝胸中含怒,恐怕真的不会再原谅他们了。

    坚持的希望,被自己守护的未来希望所毁灭,现在汪文言本身,已经陷入一种生不如死,又不敢死的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