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巡

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巡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次日,六月初三,甲午月,甲戌日。

    整个京师在半夜就动员起来,红袍神策军摆开,一路从大明门蔓延到永定门,沿着官路一直向东边的通州摆开。

    叶向高率相府中枢出永定门、卢沟桥登上车厢,车厢内部尚算宽大,已将各种档案摆好,入驻就能理政。

    整个南巡队伍是分开行进,至山东德州汇合。

    朱弘昭走通州、天津,沧州,视察一路基建及两艘钢船。这一路,两万多的仪仗在前,真正的是五色旌旗如林、如龙。

    仪仗队伍前,三千水西军团将士驾驭水车,进行洒水活动,一来是净道防止尘土,第二就是他们的传统,为官道两边的百姓祝福。

    京畿周围的官道,最宽的能有十丈,大规模增修基建以来,南北直隶统一被十丈,增修国道为八丈,省道六丈,府道三丈,县一级的官道一丈六尺。

    水西军团后,是一营巴东军团,人人穿着坎肩,赤足,戴着毡笠插着雀羽,双手各持火把,在后方车载鼓乐声中,一路边走边跳,跳着巴舞。

    再其后,便是一千余蒙古健儿,人人盛装。

    这些人后,是两千身披大铠,戎装华丽的武士,都是朱秀赖静心挑选送来的,个头还是矮那么一头,真的是一头的差距。不过人人战盔立顶足够高,有的武士的鹿角立顶两尺。

    路两边百姓规模数量几乎是从永定门一路排到通州,不比这一路的仪仗、军士来得少,垫着脚尖等待皇帝的车架。

    通州知州陈如松,万历四十一年三甲进士,是当年乡试福建解元。不满意这个科考结果,故而改名。当年会试形势复杂,他的仕途也就坎坷起来。主考官本来是叶向高,叶向高有病托给副主考方从哲,这一届的考生分裂情况最鲜明,拜见主考官的成了东林人,拜见实际考官方从哲的成了浙党。

    陈如松不满意结果,谁都没去拜,如松一样傲立,自然成了炮灰。

    北通州,中济宁,南太仓,都是国朝漕运物资周转核心,十分重要,也是极大的肥缺。太仓那边发生连续盗女案,陈如松被安排过去堵枪眼,成功破案,又作风清正,为袁可立所看重,平级调入京畿。

    通州西门,陈如松眺望着,站在他周围的不是官佐属吏,而是通州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地方的老人数量,高寿如何,也是政绩之一。正因为政通人和,地方官教化有方,才会有这么多的寿星,很顺畅的逻辑关系不是?

    三十二匹骏马呈现四排拉车,车有两层,顶层明黄伞盖下,朱弘昭身披鱼鳞龙纹明光钢甲,头戴高尖苍缨战盔,双手拄着雁翎刀左右看着。

    周围一名名侍从司披紫花罩甲,手持戈戟罗列。

    皇室中的小家伙们在二层跑着,隔着护栏看着如此多的,数之不尽的人,惊叹着。

    后面一辆辆装饰华丽的大车由十六匹马、八匹马拉着。

    一队队的宫女手持灯笼、宦官、净军手持拂尘挎剑,站在车上左右看着,人人开怀,终于可以在外活动了,空气都不一样,比宫里的新鲜,有人气。

    一辆八匹马拉载的车上,阎应元搀扶着下身瘫痪的方从哲,看着左右,讲着。

    方从哲戴着眼镜,连连点头,入眼的百姓鲜有饥色,衣着也得体。有的吃,有的穿,这天下也就安稳了。

    他就是个搞教育的,门生子弟遍天下,被万历死逼着才出山。根本搞不过初期的东林人,初期的东林人都是经历过倒严运动,高拱、张居正之争的人,玩起手段来一个比一个厉害,远超东林后人。

    “好多的人呐。”

    遂平长公主隔着丝纱垂幔,看着路两边那么多的人,有些畏惧,拉着母亲的手。

    其后,白袍黑甲飞熊军团步军悉数登车而行,重甲大盾,手持枪戟。轻甲军士在内,人人肩上挂着火铳。

    军中指挥全靠旗帜,一营三千人就有五六百面大小各色旗帜。

    再后,飞熊军团唯一一个重甲骑军营跟着,久经训练的马匹踩着一致的步点,让百姓叹为观止。

    人爱表现,马也是。后续轻甲火枪骑营,马匹没有过重的负载,四蹄高调张扬踩踏着,蹦蹦跳跳,脖颈铃铛清脆作响。

    “龙韬卫,天家骨血。”

    一名士子仰头看着龙韬卫旗号,拱手施礼。

    不要怀疑底层百姓对宗室的崇敬,因为种种原因宗室在王府坐牢,反倒没有恶迹,名声还是不错的。

    西北大灾还未通报,否则北方粮价整体波动才是麻烦。

    朱聿键意气风发,站在车上双手按在护栏上,背后立着两杆旗,‘钦命龙韬将朱聿键’‘大明唐世孙朱聿键’。

    每个军官都是两杆旗,每杆旗顶端都是白底黑色朱雀团纹。

    寻常宗室军士,背后一杆旗,写着出身。

    其后是神机军团,一辆辆车上满载着作战物资,随车而行的军士肩扛火枪一排排一列列,红袍红披风,如同一条火龙。

    神机营后部,单马拉载着小口径佛郎机火炮,双马拉载着将军炮,四马拉载着大将军炮,也是一排排一列列,黝黑黝黑。

    人人挺直胸膛,都是昨夜开始动员忙活,才能在天明时分整齐有序,衔接完整出营。

    寻常百姓感叹国朝军威,内心安宁、叹服之际,懂兵的人感叹更深,江南人恐怕没蹦跶的机会了。

    毫无疑问,南巡是一次阅军,给天下人的阅军。

    新皇继位一般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阅军,给京师百姓看看。朱弘昭没有这么干,只是小规模拉练时让京中士民开开眼,并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阅军活动。

    为的还是省钱,省钱做更有用的事情。

    “君父安康!”

    沿途士民一节节行礼跪拜,待皇帝车架过去后,站岗神策军士则齐声大呼:“君父诏令,士民同安,平身。”

    长乐公主从阶梯下去,抱来一个大桃子上来,让朱弘昭抱着她。

    将小家伙抱在怀里,捏捏鼻子:“小机灵,就你心思多。”

    摘了手套,朱弘昭给小家伙剥着桃子皮,喂着。

    他说的话,小家伙根本听不清,耳中全是士民此起彼伏的呼声,还有前方鼓乐声,十分的吵,吵就是热闹。

    队伍最后面,跟着的是挂着包袱,推着小车带足干粮想跟着皇帝一路南巡的京中百姓。他们前面,是军中将领家眷车队,李成栋骑在一头骆驼上,手里牵着另一头骆驼,他媳妇三品诰命夫人赵素娥品级比他还要高两品,身披软甲四处望着。

    对于前途,李成栋一点都不担心,跟在皇帝身边什么都有,时机一到,哪怕他被降职为小卒子,依旧是军中虎爷,直接当个大将军都不突兀。

    这么大的队伍,行程安排极为关键,日行五十里。

    今日于通州落脚,到天津基本上是三天后的事情。

    下午,通州城,朱弘昭下车,这里人山人海已跪成一片,唯有五百余老者拄杖站立在城门口,人人白须红面。

    “朕给诸位长者贺寿,有礼了。”

    朱弘昭抱着长乐公主微微躬身,小家伙脑袋倒悬看着一帮老头儿,眨着眼睛。

    “折煞我等。”

    一帮老头多是寻常百姓,坑坑巴巴按着礼仪回礼作答,有的忍不住嚎哭起来,有的更是激动的站不稳。

    “当得起,百姓不仅仅要富足安康,还要长寿,此乃人之本愿。朕继大统以来,所求不仅是百姓安康,社稷平稳。也想着君臣士民长寿,共享天伦之乐。”

    “君父宏愿,我等之幸也。”

    当首一名士绅老者拱手,朱弘昭上前单臂搀起环视左右道:“长者莫多礼,此乃人心本愿,朕不过顺应人心而已。”

    为这些寿星敬酒后,朱弘昭步入通州,队伍围绕通州城分片扎营。

    京门之称的通州繁华不亚于京师,街道上收拾的一尘不染,朱弘昭看着左右店铺,问着陈如松:“城中排水工程可曾完备?”

    “启禀君父,自去岁八月以来施工,主要街道都已完工,仅有南城几个胡同还未封土。”

    陈如松也是今年初到的通州,水渠有清浊两条,一条引潞河水供百姓洗衣或做别的,一条排污,都是大渠,不怕暴雨漫城。

    “对于张家湾设县一事,州里是如何看的?”

    朱弘昭踩在砖石街道上,右手抱着小家伙,左手按着剑柄,走动间甲叶哗啦作响,姿态英武。

    “有些异议,不过都理解朝廷规划。张家湾商户三万家,理应设县而治。”

    通州城完全就是大仓库,繁华的确繁华,但远远比不上张家湾。将张家湾割出去,通州损失极大。

    “理解就好,通州衙门处理张家湾事务,一来远,派属官分地而治过于繁琐;二来衙门小而臃肿,分流后方能简政,提高效率。”

    朱弘昭说着环视各处,街上到处都是人,他很想融入进去,抱着小家伙采买零碎或品尝小吃,实在是太难了。

    或许,自己应该在西京规划一下,设立皇城内的市肆,增加一些人气。

    没走一处,当地的政务规划他都要了解一下,方便询问,给地方官员制造压力。人都有能力,就看有没有压力。

    夜色下,通州知州衙门。

    侍从司忙碌着查账,同时派遣各自随从及厂卫去各大仓核实仓储。

    衙门后院,李家姐妹为他卸甲。

    随行的李成栋宰羊,赵素娥拿着布巾为他擦拭脸上血点,一帮宿卫挥刀分肉,当场剁碎由御厨拌料,一盆盆送入偏房,由宫中几代皇帝的妃子动手包饺子。

    这是一次全家迁移活动,国事、政事与她们没关系,这对她们而言只是一次旅行,可望不可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