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309章 打断垄断

第309章 打断垄断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盐商与军户一样,是世袭的。

    并不是因为子承父业的传统,而是因为纲盐法。

    盐引的持有者都是固定死的,而有些人握着盐引不想抛头露面,则会租借,一份盐引年租金高达数百两!

    这年头给官员送礼,最好的礼物不是墨宝丹青,不是青楼花魁,不是田地,而是盐引!

    所以朝中大员,谁家都有下面人孝敬的盐引。但他们自身不去贩盐,而是租借盐引!这也是方家在盐务有份子钱的原因,谁都免不了。

    而整个国家的盐引有有二百万引,可以想象,光这些盐引就价值多少钱?

    而盐引,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盐引多,一次提盐数量就大,盐引少,就提的少。贩卖时到地方备案、拿到收据后可以再去盐务巡检司提盐。

    根据盐引多少提相应数量的盐,缴该缴的税。就是如此,盐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会收买、渗透、掌握售盐的盐务巡检司,额外拿盐、光明正大买卖私盐。

    谁家有一份盐引,那真的是吃喝不愁,可以作为传家,给子孙立业的宝贝。但在朝廷的新盐法中,盐引继续存在,但要收回世袭继承的权力。

    原来的二百万引的盐引,完全可以看成大明盐务的股票。谁持有,谁就能享受盐务的暴利分红。有盐引,才能涉足这块大蛋糕。

    而盐商之间的竞争,就是围绕着盐引进行。彼此械斗,亦是司空常见的事情。

    方从哲看着盐税改革,不如说是盐引改革,不由再次吸一口气。

    新盐引,即明年甲子年的盐引将会由盐务总督府进行售卖,也可以进行竞价。务必要将每份盐引自身携带的六钱银子年持有金直接交给盐务总督府,还有分别在各盐务巡检司提盐时缴纳的六两盐税进行分割。

    三两正税直接交付盐务总督府,另外三两盐务系统运转税则交给盐务巡检司。

    这六两银子和一引盐的利润比起来微不足道,朱弘昭很想增高,可增高就会更为严重的刺激到盐商。

    所以盐税比例不变,而盐引改为一次性的,想要多少盐引直接去盐务总督府购买。这样卖出多少盐引,朝廷就能直接收到多少税,由户部和厂卫进行监督,尽可能保证盐税不出问题。

    相对比原来的盐引,现在的盐引制度更为繁琐,需要不断的印发铸造,却直接废除了盐引的垄断。原来的盐引有个好处,就是省事情。

    盐税重利,当年朱元璋就看不到?

    他看得到,但他更重视粮食。而且他认为盐税收的高,会导致民间盐价过高,影响民生。最初的盐引持有者,要根据数量向朝廷纳粮或给边军输粮。

    所以盐商们不得不在边镇进行民屯、商屯进行开发,以此减少运粮的虚耗,减少成本支出。

    而蒲州风陵出身的张四维在张居正死后继任首辅,废除张居正的一切努力,并改革盐法,直接由输粮改为纳银,进一步降低了盐商的成本。他的改革,不仅方便盐商,还为晋地粮商提供了边军的军粮运输业务。

    他之所以改革,因为张家就是靠盐务发财的,他们兄弟一个当官,一个搞盐。

    前不久,蒲州张家被孙河率领的神策卫给抄了,因为这家子竟然是刺杀天启的主谋之一,连张四维的墓都被神策卫给炸了,人犯还在押解京师的路上。

    也就是说,此时各家盐商持有的盐引会在明年作废;而更多的人可以插一手进来,只要掏钱竞价,就能拿到盐引!

    此时盐引汇聚在徽商手里,晋商那部分已经被收缴,被天启留了大部归自己,给朱弘昭和信王各送了一些算是礼物。

    这批从洪武时代流传下来的盐引统统作废,皇室损失不小,持有盐引的朝臣也少了外快,损失最大的绝对是徽商。

    晋商、徽商、浙商、广商这四大商人集团里,势头最猛的晋商自己找死,已经被朱弘昭和天启一巴掌拍死,朝廷吃的饱饱,却搭上了天启的性命,此时就剩下三大商。

    广商、浙商做的是海商贸易,随着颜思齐归附、海王李旦若再归附,这两大商人集团将会失去外出的贸易航线控制权。

    剩下的徽商,汇聚在广陵,靠垄断的盐引非常的富有,吃的肥肥。

    小小的广陵,城中积攒的现金现银不下三千万两!而广陵城中,身家百万的,还只能算是小富……

    去年闻香教作乱,有一路叛军奔着广陵城杀去,然后被盐丁直接给灭了……

    方从哲仔细研读新的盐引法,也松了一口气,真的松了一口气。

    朝廷并没有把盐商往死路逼,但已经做好了往死路逼的准备。不然神机营南下去做什么?

    新的盐引法并未制止原来的盐商购买,他们只是失去了垄断的世袭资格。更多的豪商、地主只要肯掏钱,就有分享盐务暴利的机会。

    打击原有的盐商,分好处给其他人。

    打击一小波人,拉拢一大波人的手法,极大的稳定了盐引改革带来的风暴动荡。

    他沉吟着不语,脑海中飞速推衍着新盐引法引发的各种可能,终于露出笑容道:“妙哉,从此国朝盐税有了保证,如此手笔出自何人之手?”

    真的很妙,改革能带给更多的人好处,那就是好的改革。至于一小波人,只要被孤立,那就翻不起什么风浪。

    在方从哲看来,朝廷的盐引法改革,不止妙在这种行为后果,而是这种行为所蕴含的态度。

    那就是朝廷,也就是朱弘昭不是一个吃独食的人,他不会将所有有钱人往绝路上逼。有钱大家赚,这样的朱弘昭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晋商大案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晋商完了,朝廷富了;其次就是有钱人人人自危,时刻都担心成为朱弘昭眼中的肥猪。

    方从哲清楚的知道,那些老狐狸甚至比朱弘昭还要关心国库是否充盈。有些老朋友的信里甚至打趣,一旦国库不支,他们都准备筹款资国……

    他们很害怕国库再次枯竭,被手握强军的新皇帝杀了补充国库。沈万三之死,晋商集体团灭,已经是鲜明生动的例子,不需要赘述。

    而历史上的汉武帝,打的匈奴人逃窜漠北,光辉功绩的背后,就是国库枯竭,以及为了补充国库,被当肥羊杀死的一大批世家豪商留下的累累骸骨。

    显然,查抄这方面,朱弘昭会做的比汉武帝还要出色。

    方从哲对盐务已经不担心了,没有犯众怒,就算有些不长眼的人闹事情,缺乏必要的环境,也激不起大变,最大的可能就是自己撞到神机营的枪口找死。

    而且晋商大案在前,死掉的那十万人可都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他相信徽商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若敢学晋商,他们的结局一定比晋商还要凄惨。

    见方从哲态度转变,有支持新盐法的趋势,阎应元也松了一口气,笑道:“是军机处行人丞,方公高徒徐卿伯徐大人手笔,此事朝中知之者不足十人。”

    “贵阳的徐卿伯……”方从哲想了想,想起了这个学生,摇头笑笑:“未曾想此子有这般手段,监国殿下能用人,殊为难得。”

    徐卿伯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而方从哲也是那一年赶鸭子上架,被神宗皇帝强逼着,也有叶向高的力保,担当了那一年的考官。

    虽然主考官是叶向高,可那时候的叶向高病的挺严重,实际上负责会试选拔进士的是方从哲。按照官场规矩,那一科的进士,都能算是方从哲的弟子,他有义务传授这些弟子一些必要的官场常识。

    这只是一条人脉,相互看顺眼就会由弟子转为门人,显然,方从哲与徐卿伯当年的关系还没到那一步。

    否则徐卿伯不可能十年下来,还仅仅只是一个御史。

    弄清楚是当年的弟子搞的盐引法改革,方从哲态度明显高涨起来,脸上也是红光闪烁。起码,他也栽培过徐卿伯,徐卿伯的功劳,也能有他一份。

    见他如此,阎应元也松了一口气。

    “叶公的笔迹更显大气,比以往豪迈三分。”

    评论着叶向高对新盐引法的支持信稿,方从哲摇头笑着又拿起次辅韩爌的信稿,看完评论,双眉挑着道:“韩老头的字也多了洒脱,看来他也是想通透了。”

    又拿起同为神宗万历皇帝看重的另一个内阁重臣史继偕的信稿,毫无例外通篇都是对新盐引法的赞美,他摇头笑笑:“这个老头儿稍显露骨,不过评论的还算中肯。有些想不到,这个鼠胆的老家伙竟然会有那么大的胆量……”

    低声嘀咕着,方从哲对一旁候立的老仆道:“研墨,曹也要给监国殿下出出力。盐务重如山,曹有几分力就为殿下出几分力,务必要让这盐务稳稳妥妥。”

    “史公真知灼见一眼见真章,为国分忧,学生敬服。”

    方从哲的态度很重要,他的评论能直接引导京中的舆论风向。此时的叶向高,因为东林内部的大清洗,在士林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阎应元起身,拱手行了一个长揖大礼。

    方从哲折着袖袍,起身走向书案回头道:“若不嫌老夫年老昏聩,老夫今日就收下你这个关门弟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