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63章 得山海者得天下

第263章 得山海者得天下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出乾清殿,待走远了朱弘昭止步,侧头时老魏还在抹着鼻子,轻叹一口气,朱弘昭道:“老魏,咱为的还是一样的东西,你是皇兄的伴当,孤也不愿杀你。给你两个差事,发动东厂给孤追杀晋商余孽并许你调查是哪些人背后行刺大逆!其二做好交接准备,等上一件事做完,东厂交由曹少钦。事后,你可富贵回乡当个豪绅。好好教导子侄,孤可给你魏家两代三进士,好好珍惜。”

    “老奴拜谢千岁洪恩,万岁爷的事情,老奴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揪出那些杀千刀的杂碎!”

    魏忠贤还以为自己随齐王……皇太弟出来,会被软禁,没想到朱弘昭给了他两份厚礼,两个都是老魏心里眼子最想要的东西。

    进士名额这种东西,在老魏看来比他两个侄子封伯来的重要。哪怕他侄子魏良卿等人封公,没了天启也是秋后的蚂蚱。只有进士,才是铁饭碗,从此改变魏家门楣门风,说不好真能成为一方名门。

    天启说要给他子侄辈进士出身,老魏不会太信。而齐王要给,那妥妥的能到手。天启对付文官,先是要依靠他魏忠贤,后面则是依仗齐王。

    而齐王,掌握的兵马就是硬实力,完全可以碾压文官。想从文官手里夺几个进士名额,就能夺几个!

    此时齐王有名义有实力,已掌握了大势。哪怕天启痊愈,也不可能对齐王造成威胁。最好的结局,天启成为太上皇,如英宗、代宗旧事。

    “就这样吧,你也多搜集民间能人异士及各地名医火速入京治愈皇兄。这祖宗社稷,孤拿的心里不安稳,哪怕皇兄管不了事,孤也要让皇兄看着我大明中兴,扬威四海。”

    “老奴……遵命!”

    魏忠贤拜服在地,彻底从心中解除了对齐王的怀疑。

    他也放心了,起码看齐王这态度,天启可能有的子嗣不会有太多的坎坷。

    扭头看一眼老魏,朱弘昭抬步朝坤宁宫赶去。

    这里皇帝诸妃,除了范慧妃不能来之外,其他的都来了,一个个在殿外哭哭啼啼,朱弘昭赶来一个个都止声,成妃上前两步瞪着眼睛问:“齐王千岁,陛下无碍否?”

    朱弘昭缓缓摇头:“形势不容乐观,孤已打发老魏寻民间名医入宫参与救治。都先别哭了,但有一线生机,孤决不放弃。”

    说罢要走,成妃抓住朱弘昭袍袖,目光炯炯,朱弘昭轻轻摇头。

    成妃知道,齐王表示这不是他干的,而其他嫔妃只当是天启生机已绝,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成妃历史上很可怜,崇祯继位后很快就病死,与另外两个妃子合葬。后来遭到盗墓,只留下三枚头骨。

    天启的这帮女人,因为她们的政治态度而导致她们结局都不太好。张嫣更是在北京城破前,悬梁自尽。

    寝殿内,李幼娘扑到朱弘昭怀里,哭着问:“二郎,怎么样了?”

    “一切都好,都在控制中,不会出乱子。”

    李幼娘性子慵懒,却也读过史,自然知道这种皇位空悬之际,是有多么的危险。她看来这么大的京师,她们一家子只有一千六百的宿卫,根本不顶事。

    她不知道,锦衣卫城内各种人手发动,明线暗线发动,有编制的没编制的都发动,能有五万多人。大内之中还有天启交给朱弘昭负责操练的五千净军,老魏的东厂番役也有六千多人,东厂的人是从锦衣卫中择取精华组建的,自然更为精锐。

    有这么多人的聚在一起,城内由勋戚掌管的五城兵马使司及各家家丁根本不顶事。其中田尔耕火速转变态度听从张嫣懿旨,与齐王合作是很重要的原因。

    至于京畿班军、三千营,是文武各一人坐镇提督,还有宦官监军。其中武臣勋戚居多,但纯粹武臣也不少,这些人更喜欢正德皇帝的子嗣继位。而老魏选择听从齐王的安排,那京营里的监军,自然而然会倒向齐王。

    至于蓟镇四万人马,没有军机处调令谁敢动?谁敢动,只要猝然间打不破京师,早晚会被赶来的边军给吃的渣都不剩。

    北京城,只要军力粮秣足够,完全就是一个平地要塞!

    皇位接替时,名义与军队实力就是硬通货。否则那些朝臣,也不会这么容易妥协。一来他们没有反抗的理由,二来正德遗诏他们又不敢看,所以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寝殿内,张嫣安静躺在床榻上,手里握着一本《宋史》。李秀娘在一旁握着张嫣的手,神情透着悲哀。

    京中形势在她看来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信王不在京,所有朝臣失去了一杆大旗。而她的男人,最擅长的不是杀人,而是合纵拉拢。她相信,天启皇帝大行后,她们姐妹中的一个会成为新的皇后,将会母仪天下。

    张嫣孤苦无依的遭遇,让她害怕。天启因为晋商的事情遇刺,而她的男人手段肯定比天启还要激烈,谁能保证将来也不会遇刺?

    听到那独特的脚步声,假寐的张嫣睁眼,扭头去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问:“朝臣那里如何?”

    “都稳定了,皇兄把能给臣弟的东西都给臣弟了。皇嫂安心休养,将来臣弟会打下一个万万里江山。皇兄子嗣,各授千里国土。”

    缓缓摇着头,张嫣道:“密诏半月前我就看到了,只是没想到……算了,天下是你们朱家的天下。只望你缓行缓图,有些事情激进不得。当年郑贵妃与福王分别十余年,度日如年。若范慧妃生子,你择土授予,至于我腹中孩儿,还望你怜悯,莫使母子天各一方。”

    “只要皇嫂能安然,臣弟以天津相封。”

    张嫣目光上下打量坐在床榻边的朱弘昭,摇摇头道:“你还是不懂,我只愿这个孩子平安成长,无忧无虑。再说,是男是女尚未不知,希望是个女儿。”

    探手按在李秀娘与张嫣手上,朱弘昭紧紧握着:“成,怎么都依皇嫂。以后这宫里的事情,就由皇嫂管着。只望皇室子嗣繁盛,你我诸人安康。”

    张嫣微微颔首,嘱咐道:“宫里老魏也非一手遮天,近来饮食多留心。琼华宫,也非密不透风。你若不幸,则天下大乱。”

    张嫣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朱弘昭的堂兄朱弘楚就在山海关驻守,还有一个庶兄朱弘林,甚至关键时刻朱弘昭的义子朱青雀也会是齐王系的起兵招牌。

    现在朱弘昭有继位的名分和天启的密诏,一旦朱弘昭遇害,孙传庭绝对会发疯。山海关一带布防的四万山东赴辽军,将会直扑京城。

    轻轻点头,朱弘昭望着张嫣很想说些心里话,可坤宁宫已被层层保护,勋戚女眷十余人在侧,殿外守卫兵马一点不比乾清宫来的少,他不可能让这些人出去。

    而此时的山海关,山东赴辽军已经开始调动,不是去辽镇,也不是去京都,而是严密布防。

    山海关三层关楼上,孙传庭双臂负在背后,目光东向看着一片漆黑,他手里紧握着好友张凤翼的密信。张凤翼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此时辽镇的三名兵备道员之一。

    张凤翼是代州人,是孙传庭的好友,也是齐壮王朱以溯的半个同门师兄。他一直没有和孙传庭联系,深深扎在辽军体系内,甚至连朱弘昭都不知自己有这么一个师叔。

    马蹄声渐近,漆黑仅有点点明灯的山海关关城上,女墙背后伏着密密麻麻的登莱军,关城四周的戍堡炮台,一片漆黑中已调好炮位。

    孙传庭不知道辽军为什么会突然派八千骑兵走山海关,而张凤翼的书信中语焉不详,让孙传庭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无论如何,就是不能使辽军入关。

    山海关防线不仅仅是一个山海关,孙传庭亲自坐镇山海关同时,飞骑通报各个小关卡,做好战备工作。

    辽镇四个副总兵之一的尤世威带着这批辽镇精锐,在夜色下混过张虎的防线,来到了山海关前。

    他是榆林延绥镇人,世代将门兄弟三人皆有勇名。他兄长尤世功作为总兵,在沈阳一战中战死,弟弟尤世禄是孙承宗标营统率。

    原来他是山海关防线墙子路建昌营参将,随着山东赴辽军接管山海关防线,他被调任辽镇为参将。军机处筛选辽将档案,将有战功,非辽镇出身的他提了一级为辽镇副总兵。

    但他不会感激齐王,因为他们在延绥镇世代努力侵占的军田,被军机处一刀砍了,祖宗留下的传家产业没了,害的他连尤家的五百老家丁都养不起。

    边军之中按照旧习俗除了排资论辈外,谁的家丁多,就代表谁的拳头大。养不起家丁的尤世威,自然对齐王不会有好感。更何况还丢了传家的二百多顷田地,他如何能心服齐王?

    一个副总兵很值钱?在尤世威看来,他熬资历升到副总兵只是时间问题,何需齐王的赏识?

    所以,带兵前来的是他尤世威,而不是满桂、马世龙等孙承宗亲信。而他尤世威,这回是有进无退,进则官封都督列位军机处,退则自杀谢罪,没有别的选择。

    孙传庭端起望远镜,看着城下到来的辽军,甚至能看到辽军先登健儿身上盘着登城绳索铁钩潜伏移动。

    “擂鼓举火,吓退他们。”

    微微犹豫,孙传庭不愿意和辽军撕破脸皮,现在国战要紧,不是闹矛盾的时候。

    “咚!咚咚!”

    城楼上鼓声响彻,一排排火把点燃,山海关城上燃起一条火龙,照的城下潜伏前进的辽镇登城健儿身心发寒。

    “建奴偷城,大帅有令,各军严加防守!”

    孙传庭的亲兵举着小旗子,从关城城楼向两侧疾跑,大声呼喊。

    一里外尤世威看到山海关满城皆亮,四周炮台戍堡先后举火,就知道这回行动泄密了。得到亲兵急报,见城上没有开炮,尤世威一叹:“都说孙传庭跋扈,未曾想是个以国事为重的良将。传令,退军吧!”

    “大帅,此时万不可退……”

    尤世威长枪一抖,刺死本部监军,顿时周围将领哗然,尤世威目光环视左右,神色厉然:“督师曾言,得山海关者得天下。齐军已然有备又不愿开炮,我军何苦上去送死还连累的满门亲族?退军,自有本帅向督师交代。”

    诸将看着地上抽搐的六品监军,不由联想到九边第一将何冲干的那档子事。

    何冲擅杀文官,成了边军将领的谈资话题。有何冲做榜样,边军之中,武将越来越跋扈,匪气益重。

    齐军没有撕破脸皮,辽军自然要识进退。

    尤世威也不甘心,可他作为曾经的山海关防线将领,自然知道这山海关有多么的难打,两面夹击都不见得能打穿,除非里应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