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第3章 德国威廉二世统治时期

第3章 德国威廉二世统治时期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天资聪颖,深谋远虑。不过,他生性敏感自负,遇事优柔寡断。继承大统之后,威廉二世不像多数皇帝那样安分守己,维护好皇家尊严。威廉二世越来越沉醉于至上的皇权。因此,在位时间越长,他越是焦躁不安。无人知晓,在位最后十年,威廉二世的心态是否已经平和。没有国务缠身时,威廉二世始终给人温文尔雅的印象。作为立宪君主,如果他必须听从内阁建议,他的权力一直受到严格限制,或许一切会更加顺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一直十分繁荣。内阁大臣是威廉二世的得力助手。德国内阁之首是首相。根据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一旦议会召唤,首相虽然必须前去接受咨询并发表演说,但并非议会议员。

    帝国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 1890年,奥托·冯·俾斯麦被迫辞职后,德意志帝国第二任首相是列奥·冯·卡普里维,执政期为1890年至1894年。列奥·冯·卡普里维戎马一生,他来自西里西亚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当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吞并西里西亚时,原本效忠奥匈帝国的家族转而效忠普鲁士。忠心耿耿的列奥·冯·卡普里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但他过于谨慎,与勇往直前的威廉二世格格不入。1894年,列奥·冯·卡普里维辞去首相职务,开始了隐居生活,1899年去世。

    列奥·冯·卡普里维

    腓特烈大帝

    帝国首相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 德意志帝国第三任首相是霍恩洛厄侯爵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来自德意志附属领地的王室家庭。1803年至1806年,德意志较大的邦国兼并了较小的附属领地。名义上,附属领地依然由领地君主继续统治。事实上,附属领地君主已经徒有虚名。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担任阿尔萨斯-洛林总督期间,工作十分出色。七十六岁的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出身名门,身份尊贵,无疑是辅佐年轻皇帝的最佳人选。他一直致力于平衡普鲁士与其他邦国之间的利益。然而,东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乡绅)阶级,人数众多,势力强大,专横霸道,十分不喜欢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1900年,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辞去首相职务。1901年,他与世长辞。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

    伯恩哈德·冯·比洛

    帝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 德意志帝国第四任首相是伯恩哈德·冯·比洛。伯恩哈德·冯·比洛出身于一个十分显赫的古老家族。他擅长外交。伯恩哈德·冯·比洛任首相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政策得以平稳推行与实施。在外交方面,德国虽然与法国关系不太好,但与英国关系良好。1909年,伯恩哈德·冯·比洛退休。之后,他住在罗马的一幢别墅里。在这里,伯恩哈德·冯·比洛凭借实力与影响力,将自己的居所打造成文学艺术交流的中心。退休期间,伯恩哈德·冯·比洛著书立说,从一个帝国政治家角度阐释了德国外交事务。这本书的名字是《德意志帝国》,1914年出版发行。意大利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伯恩哈德·冯·比洛曾在罗马担任过短短几个月的德国驻意大利大使。

    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 从190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一直担任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律师与文职人员。他恪尽职守,但缺少了首相应有的大格局。当然,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大有作为。前两任首相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与伯恩哈德·冯·比洛均出身名门。他们不仅头脑冷静,而且政绩斐然。

    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

    德国军队 困扰历任首相的主要难题是:既要给行为有些乖张的威廉二世指引方向,又要顶住来自总参谋部的压力。奥托·冯·俾斯麦曾在个人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中做出精辟论断:首相必须确保军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只有这样,军队才能保持战斗力。然而,前提是首相必须能够控制住军队,而不是被军队束缚住手脚。

    奥托·冯·俾斯麦在《思考与回忆》第二十二章中说:“显然,无论年轻气盛的军官还是经验丰富的战略家,都必须考虑军队战斗的能力与自身领导的能力,以及如何才能名垂青史。如果军队缺乏士气,实属憾事。但军队士气必须限制在维护和平需要范围之内。这项任务纯属国家政务而非军务。”

    奥托·冯·俾斯麦有能力掌控军队,能够将军队管理权收归政府。从法国历史上的“德雷福斯案”可知,法国政府与军队之间存在类似的权力之争。不过,最终法国政府大获全胜。然而,德国政府的任务更艰巨。由于德国建立在战争基础之上,军队威望极高。在德国,人人都有军衔。所有贵族基本上都是军官。贵族阶层是一个庞大群体。贵族均受过良好教育,办事讲究效率。因此,军队的总指挥部————总参谋部————的工作能力超强,办事效率极高,声望也极高。总参谋部不仅聚集了德国最强的大脑,还云集了功高望重之人。虽然总参谋部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内,但在国家政策及管理方面,它影响巨大,作用更大。作为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与伯恩哈德·冯·比洛有能力与总参谋部抗衡,掌控局面。然而,温和的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不像一名政要,更像一名学生,实在无力应对。

    德国工业发展 毫无疑问,1890年至1914年是德国大繁荣时代。19世纪90年代末与20世纪初,学生时代曾在莱茵河畔漫步的老一辈英国人再次故地重游时,对德国城镇发生的变化惊叹不已: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浓烟滚滚的大烟囱拔地而起。埃森和鲁尔变成了“黑乡”。巴登大公的宫殿所在地曼海姆曾经风景宜人,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工中心。

    德国社团 德国全民参与各种社团。德国人似乎对社团有一种天然的狂热情绪。地主和农场主联盟关注农业利益,不断敦促政府提高关税。殖民地协会鼓吹海外扩张。海军联盟要求增强海上力量。大学生纷纷加入学生联合会。士兵和军官有自己的社团。当然,工人阶级有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庞大,很有影响力,而雇主联合会的影响力更大。在帝国关税壁垒下,没有了国外竞争对手,德国的大贸易商与工业家联合组成托拉斯或卡特尔。各行各业均受卡特尔控制。对此,德国人并未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因为卡特尔效率极高。事实上,德国巴顿苯胺碳酸钠工厂的染料和克虏伯公司的钢铁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埃森

    鲁尔

    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德国有三处软肋:阿尔萨斯-洛林、北石勒苏益格和波兹南。这三个地区是德国通过武力夺来的。当地居民从未对德国政府产生好感。1871年,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洛林,当地一部分居民迁入法国。然而,大部分居民故土难离,留在了阿尔萨斯-洛林。事实上,德国政府把这片新领地管理得井然有序,米卢斯的纺织工业空前繁荣,斯特拉斯堡大学名扬欧洲。不过,当地知识分子阶层不愿屈从于德国的统治。他们留恋法国文化,渴望结交法国友人。此情此景,读者可在勒内·巴赞的小说《奥贝莱一家》中略见一斑。在阿尔萨斯-洛林这片“帝国领土”之上,大批德国驻军扰乱了当地居民生活。在军队礼仪方面,德国驻军非但没有适度放宽要求,反倒严苛至极。1910年,在察贝恩,一名步兵中尉用剑刺伤一名制靴匠,理由是他不尊重帝国军服。

    克虏伯公司

    勒内·巴赞

    签署《布拉格条约》

    北石勒苏益格问题 与阿尔萨斯-洛林相比,北石勒苏益格问题相对简单。然而,北石勒苏益格当地居民一直耿耿于怀。1864年,原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被普奥联军夺取。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随后,奥地利战败,被迫签署《布拉格条约》。根据条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归普鲁士。不过,《布拉格条约》第五条(宅心仁厚的拿破仑三世坚持补充了此项条款)申明:如果北石勒苏益格人进行公投,公投结果表明北石勒苏益格人渴望回归丹麦,那么北石勒苏益格将重归丹麦。可想而知,普鲁士政府不喜欢《布拉格条约》第五条内容。因此,1879年,当普奥关系有所改善时,经奥地利同意,普鲁士废止了该条款。因为北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是普奥之间的一项协定,所以普鲁士与奥地利通过协商废止该条款完全合法。不过,北石勒苏益格人指出,既然《布拉格条约》条款已经承认选择回归丹麦是北石勒苏益格人的权利,而1866年北石勒苏益格人已经拥有该权利,所以1879年或者未来,他们依然拥有该权利。因此,之后三十多年间,北石勒苏益格人虽然拥有德国选举权,但一直在闹分裂。北石勒苏益格问题成了德国政坛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波兹南问题 与北石勒苏益格人与阿尔萨斯-洛林人相比,波兰人更难对付。波兰人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不仅热情奔放,而且行动力强。西普鲁士(维斯瓦河低地)和波兹南曾是古代波兰王国的一部分。根据1772年和1793年瓜分波兰的条约规定,西普鲁士和波兹南并入普鲁士。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政府同意波兰建立“国家机构”,奥地利与俄国也向波兰做出相应承诺。然而,普、奥、俄三国并未兑现承诺。

    波兹南和西普鲁士的波兰人从未放弃独立。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与民族习惯。普鲁士政府曾试图殖民波兹南。1886年,奥托·冯·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通过了一个殖民法案。政府耗资五百万英镑,大量收购波兰庄园,安置德国农民。该法案与17纪中期奥利弗·克伦威尔针对爱尔兰实施的收购政策类似。然而,英国目前又通过了一项十分宽松的土地购买法令,与德国做法恰好相反,着手把土地尽快重新分配给爱尔兰当地农民和庄园主。

    列奥·冯·卡普里维担任首相期间,曾尝试对波兰人实行友好政策。1908年,伯恩哈特·冯·比洛又出台了一个殖民法案。然而,普鲁士人无法将波兰人德意志化。当然,的确有波兰贵族为普鲁士效力,比如著名的拉齐维乌家族。波兰人执着地追求民族独立。他们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团,保持着民族传统,展示出伟大的民族智慧。普鲁士的波兰问题与英国的爱尔兰问题类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殖民地黑尔戈兰岛 在德皇威廉二世统治下,俾斯麦时代建立的殖民帝国继续发展。在德皇威廉二世最早获取的殖民地中,有一块位于欧洲海域。为了这块殖民地,德国甚至不惜减弱在非洲的影响力。这块殖民地是北海的一个小岛————黑尔戈兰岛。1814年,英国从丹麦那里获得了黑尔戈兰岛。深谋远虑的德国政治家一直关注着黑尔戈兰。德国驻伦敦大使曾经向英国外交大臣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提及黑尔戈兰岛,说:“它对德国很有用。”1870年至1874年及1880年至1885年,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两次出任英国外交大臣。他是一位聪明和善的外交官。他巧妙地回答道:“直布罗陀对西班牙也很有用。”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其实是在暗示:直布罗陀和黑尔戈兰都属于英国海上领土,英国不可能弃之不顾。不过,1890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十分渴望改善英德关系,试图解决英国与德国在非洲的冲突。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同意将黑尔戈兰岛割让给德国,但德国必须答应将桑吉巴尔和乌干达让给英国。双方在柏林签订条约,进行领土交接。结果,不仅东非问题得以解决,英德关系也改善了。德国得到了不断遭受海水侵蚀的北海小岛————黑尔戈兰岛。显然,无论哪国政府拥有这座小岛,必定付出高昂代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英国人为失去黑尔戈兰岛后悔不已。然而,令人怀疑的是:黑尔戈兰岛是否真的对德国十分有用。1919年,在《凡尔赛和约》中,英国没有坚持收回黑尔戈兰岛,仅提出不能在岛上设防。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黑尔戈兰岛

    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

    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

    德国的殖民政策 在放弃桑吉巴尔和乌干达之后,德国继续扩大德属东非及德属西南非殖民地。1906年可谓德国殖民政策的大时代。同年,伯恩哈德·德恩堡担任德国外交部殖民司司长。伯恩哈德·德恩堡不属于德国一般统治阶级。他既非贵族,也非乡绅,与容克贵族毫无关联。伯恩哈德·德恩堡是一位犹太银行家,一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论学识、能力与经验,伯恩哈德·德恩堡是殖民司司长最佳人选。1906年,伯恩哈德·德恩堡刚刚上任之时,帝国议会拒绝向政府提供资金开发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和首相伯恩哈特·冯·比洛决定立刻解散议会进行普选。全国一片哗然,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政策及威望岌岌可危。大选中,保守党和社会民主党明争暗斗。最终,支持政府政策的绝大多数人重新返回议会。社会民主党因此遭受重创。

    伯恩哈德·德恩堡

    殖民帝国扩张 伯恩哈德·德恩堡担任德国外交部殖民司司长之初,德属西南非殖民地赫雷罗部落发生暴乱。有时,德国人与土著关系也十分和睦。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骁勇善战的东非土著忠心耿耿地与德国人并肩作战。不过,大多数当地部落与德国人关系不好。赫雷罗人坚决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战,最后几乎全族覆灭。这场战争从1903年一直持续到1907年。战争结束后,德国殖民地继续飞速发展。德国国内工业发展亟需各种原材料,比如铜、橡胶与棕榈油。德国工人也需要各种饮食,比如咖啡、可可与玉米。德属殖民地辽阔。德属西南非面积比德国本土大得多。德属东非面积几乎是德国本土两倍。多哥兰、喀麦隆、德属新几内亚和其他太平洋岛屿合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德国在欧洲大陆土地面积的两倍。1898年,德国于从西班牙购得西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当时,美西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西班牙资金短缺,德国趁机收购了加罗林群岛。1900年,由于英美两国产生分歧,德国成功购买了萨摩亚群岛的两座岛————乌波卢岛和萨瓦伊岛。事实上,德国人不乐意移居殖民地。他们更喜欢美国、南美洲或离家更近的英国。德属西南非与德属东非的德国移民仅有几千人。不过,德国殖民贸易十分可观。如果既没有殖民贸易也没有殖民地的供煤港,德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海军强国。

    赫雷罗人

    赫雷罗人与德国人交战

    德国的海运与海军 1871年至1906年,德国海上运输量从不到一百万吨增加至两百五十万吨。汉堡美洲航运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其规模甚至比大英轮船公司还要大。为保护海上贸易并维护德国国家声誉,德国组建海军势在必行。

    1871年,德国成立之时,还没有组建帝国海军。虽然普鲁士有几艘军舰,却无力与法国海军抗衡。1872年,奥托·冯·俾斯麦任命阿尔布雷特·冯·施托施将军为帝国海军大臣。阿尔布雷特·冯·施托施在军需部任职时,已经显露出非凡的管理能力。他利用法国赔款建造军舰。阿尔布雷特·冯·施托施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声名远扬,主要是因为1878年“大帝选侯”号军舰沉没事件。“大帝选侯”号军舰由阿尔布雷特·冯·施托施负责建造。

    阿尔布雷特·冯·施托施

    德国海军法 继位之初,德皇威廉二世就急于把德国打造成海军强国。不过,直到1897年,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担任海军大臣,德国海军才真正快速发展起来。德国海军建设方案采纳了为期七年的建设草案。根据海军法,帝国议会将拨专款支持海军建设的七年计划。1906年,德国海军的发展引起了英国警觉。一方面,德国海军一旦树敌,英国必定首当其冲;另一方面,英国已经为发展海军耗费了巨资。英国政府规定,英国海军必须保持实力,要与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国家海军力量总和相当。因此,德国海军根本不可能超过英国海军。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意味着英国必定建造德国军舰吨位两倍左右的军舰。德国海军根本无法达到英国海军的水平。然而,两国为此耗资巨大。英国政府不断与德国海军部交涉。1912年,时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英国将比照德国减少建造军舰的费用,相应地消减军费开支。但德国政府对英国的提议置之不理,继续在帝国议会上推进新海军法。德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海军舰队引以为豪,更专注于增强海军实力。伯恩哈特·冯·比洛卸任首相后,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担任首相期间,直到1916年,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一直在德国海军部工作。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温斯顿·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