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第2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2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1873年之后的法国 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仅仅建立了临时政府。随后几年,法国政府未能确定恢复帝制还是保留共和。1875年末,一切终于尘埃落定。1875年宪法确定法国实行共和制。时至今日,法国依然是共和国。

    法国宪法与德国宪法的对比 1875年法国宪法与1871年德国宪法形成鲜明对比。德国宪法从1871年颁布一直沿用至霍亨索伦王朝灭亡。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即德意志皇帝。德国实施联邦制,由二十五个独立邦国组成,各邦国实行自治。除此之外,德国还拥有帝国政府直接管辖的“帝国领土”————阿尔萨斯-洛林。德国政府实行非责任制,政府首脑是首相。首相只对帝国皇帝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1875年法国宪法 根据1875年法国宪法,法国为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每七年选举一次。总统任期内,不得进行重新选举。法国总统像英国国王,宪法赋予其有限权力。总统要听取总理与内阁建议,不得干预政府。不过,在紧急情况下,总统可以签订职责范围内的条约。法国是单一制国家。八十七个地方政府(尽管有选举委员会)鲜有自治权,均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长官进行管理。总理虽然由总统任命,但只有得到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立法机关————议会————的信任与批准,才能行使职权。也就是说,法国实行的是责任政府制。

    因此,法国与德国不同,法国更像英国,拥有责任政府。然而,法国又有别于英国。法国实行的是党派制度,而非政党制度。在英国议会,保守党或自由党,两者其一必定拥有多数票支持。因此,英国内阁由保守党或自由党组成。每隔几年大选过后,议会内部政党平衡经常发生变化。于是,英国内阁成员一般任期为四年。

    法国党派制度 法国众议院不是拥有两个政党,而是拥有七个党派(有时更多)。因此,总统必须任命一位内阁总理。内阁总理从众议院七个党派中的四个选出值得信任的人组成内阁。然而,一旦没有进行大选,或者说,国家没有更换元首,四个党派中若有一个不满投反对票,内阁有可能会失去众议院的多数席位。这就意味着法国内阁极不稳定,常常由不同党派联合组建或重组而成。1879年至1887年,最后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统儒勒·格雷维任总统期间,先后出现了十一届内阁。1887年至1894年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任总统期间,先后出现了九届内阁。法国内阁变动频繁,造成国内外政策极不稳定。法国政治深受其扰。

    法国众议院

    儒勒·格雷维

    波旁宫的法国众议院类似英国下议院,比卢森堡宫的法国参议院权力更大。内阁部长通常由众议院党派成员产生。不同党派通常在主席(大会主席或议会议长)对面半环形坐席的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分别落座以示区别,故而被称为左翼或右翼。右翼有两派:保王派和波拿巴派。保王派希望由古老的波旁王室或奥尔良王室后裔建立王国统治法国。波拿巴派希望由拿破仑家族后代建立帝国统治法国。然而,保王派和波拿巴派势力都不够强大,虽然能解散内阁,却无力重新组阁。从1875年到现在,法国历届政府均由左翼主导。

    波旁宫

    卢森堡宫

    左翼是共和党,共和党各派观点不尽相同。观点最极端的是左翼社会党,但左翼社会党并非共产主义者。观点比较温和的是左翼激进社会党,最后才是左翼激进党。观点接近右翼的是比较保守的党派,有时自称“共和党”。左翼党派数目并不固定,名称不尽相同。作为代表党派,左翼党派很不稳定。各政党的思想各异,所以需要特定党首来确认身份。1878年,莱昂·甘必大和朱尔·阿曼德·杜弗尔做党首时,追随者众多。后来党首乔治·克里孟梭和雷蒙德·普恩加莱同样拥有众多追随者。

    朱尔·阿曼德·杜弗尔

    雷蒙德·普恩加莱

    党首 法国政治家都很长寿。1878年之后,激进社会党的党首是乔治·克里孟梭。新闻记者出身的乔治·克里孟梭不仅言辞激烈,而且笔锋犀利,注定成为法国政坛的一员“虎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界名人。信奉新教的夏尔·德·弗雷西内也是一位政界名人。在临时政府执政期间,他一直是莱昂·甘必大的主要助手。1870年9月,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临时政府在多地发动了反击普鲁士军队的英勇战斗。另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是国际联盟的法国首席代表莱昂·布儒瓦。几年后,雷蒙德·普恩加莱在法国政坛脱颖而出。加布里埃尔·阿诺托是政坛活跃人物。他是一位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外交家,1894年至1898年曾担任法国外交部部长。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枢机主教黎塞留传》和《当代法国史》。

    乔治·克里孟梭

    夏尔·德·弗雷西内

    莱昂·布儒瓦

    加布里埃尔·阿诺托

    法国统治阶级 以上都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众议院议员通常由成年男性普选产生。在这种选举制度下,众议院男性议员几乎是清一色的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成功商业人士。通常,能够担任总理或内阁部长的议员是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是职业记者出身。担任过法国总理与总统的雷蒙德·普恩加莱和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做过职业律师。1895年至1899年,大实业家弗朗索瓦·菲利·福尔担任总统,执掌国家大权,实属罕见。土木工程师介于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与商业人士之间,与医生和律师两大职业齐名,颇受法国人敬仰。从事土木工程职业又身居高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总统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和夏尔·德·弗雷西内。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弗朗索瓦·菲利·福尔

    法国贵族鲜有从政之人。为了保持尊严,法国贵族通常隐居在巴黎圣日耳曼郊区的深宅大院之内。一旦家道中落,无法在巴黎继续生活,他们就移居图尔、波尔多、鲁昂或者其他行省首府的祖宅。法国贵族参与的公共事务主要局限在慈善事业。不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个历史悠久的家族曾活跃在法国政坛,比如,卡诺家族不仅出现了著名的1793年公共安全委员会委员,还出现了1887至1894年的法国总统。1831年七月王朝首相、1872年内政部长、1894年的法国总统都出自卡西米尔-佩里耶家族。

    三个历史阶段 1878年至1923年,法国历史泾渭分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78年至1899年。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至1914年。第三个阶段是1914年至1923年。第一阶段刚好截至19世纪末。其间,几位有远见的内阁部长(几乎都违背法国人民的意愿)毅然决然在海外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不过,法国在欧洲的声名与势力相对较弱。第二阶段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其间,法国不仅恢复了在欧洲大陆的重要地位,还与俄国和英国建立了亲密关系。第三阶段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来,法国无可争议地成为整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法国总统路易·阿道夫·梯也尔和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 1870年灾难性的普法战争结束之初,法国政坛由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路易·阿道夫·梯也尔主导。路易·阿道夫·梯也尔是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统治时期的显要人物。1873年,路易·阿道夫·梯也尔辞去总统职务(卒于1877年)。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元帅————马真塔战役的胜利者,虽然在色当战役中铩羽而归,但凭着一颗赤子忠心与洞察秋毫的能力当上了总统。1879年1月,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辞职,儒勒·格雷维当选总统。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

    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元帅

    法国总统儒勒·格雷维 律师出身的儒勒·格雷维七十一岁担任总统。他勤奋、睿智,同情外省农民和中产阶级(他本人来自法国东部的汝拉山区),对不安分的巴黎市民没有好感。葡萄产业一直是促进法国经济繁荣的支柱产业。儒勒·格雷维执政期间关注的头等大事与葡萄栽培有关。1875年,法国一千万英亩葡萄树遭遇葡萄根瘤蚜病虫害袭击。政府积极与葡萄种植者合作,花了数年时间才根除葡萄根瘤蚜病。1879年,法国停止从美国进口葡萄树(因疑似有病虫害)。1887年,政府免去铲除老树、种植新树的葡萄庄园主的税收。直到此时,法国葡萄产业才完全走向复兴之路。

    法军进攻马真塔

    法军攻进马真塔

    法国贸易保护政策 当法国农民为葡萄产业奋战时,政府将法国从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国度转变为实行高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而此时德国政府也采取了同样的贸易保护政策。法国政府逐步落实贸易保护政策,直到1885年落实彻底。1885年,法国向进口小麦征收每公担五法郎的关税。同时,政府对进口糖征收重税,以实现本土甜菜糖主导国内市场。制成品一向是法国重点贸易保护对象。

    葡萄根瘤蚜

    正是因为贸易保护政策,农业持续成为法国人的首选行业。限制进口自然导致国内物价上涨。与此同时,主导进口商品的法国航运业衰退。没有了外国竞争影响,受保护的制造商纷纷建立联合体————托拉斯(或称为“企业联合”)。因此,法国国内行业间竞争极小。1923年,据称,织染制造业由一家托拉斯控制,重化学品则由两家托拉斯控制。不过,整体而言,法国政府的经济体系运行良好,与平稳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得益彰。当时,法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自然无需大量进出口贸易。

    法国教育 伴随现代贸易保护体系的发展,在朱尔·费里[1]领导下,法国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1879年至1880年,朱尔·费里任法国教育部长,1881年至1883年年初担任法国总理。在朱尔·费里担任总理期间,法国实行免费小学义务教育,增加了大批中学与国立高等学校。图卢兹、波尔多、里尔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大学受到政府各项政策激励,实行扩招,与高校云集的巴黎在高等教育方面互为补充。

    朱尔·费里

    法国殖民地 在殖民事业上法国硕果累累。18世纪上半叶,法国一度拥有比英国更广阔、更富有的殖民地。然而,七年战争中,法国殖民事业取得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七年战争后,残留的殖民成果最终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失去。法王查理十世和路易·菲利普一世曾经着手在阿尔及尔建造殖民帝国。法军占领阿尔及尔一度让全国倍感振奋。不过,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远征墨西哥的灾难性结果让法国人对海外冒险产生了反感。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国人仍然对殖民地毫无兴趣。法国历任内阁部长中,只有朱尔·费里高瞻远瞩,执着于发展殖民事业。

    法王查理十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在殖民事业上,朱尔·费里得到众多法军将士的支持。这些法国官兵效仿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和罗伯特·克莱夫,勇闯陌生国度,前去探险远征,开拓殖民地。在法国殖民地开拓者中,有法属刚果殖民地的缔造者之一————皮埃尔·德·布拉柴和法属苏丹的组织者与马达加斯加的征服者————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1914年,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成为巴黎卫戍部队司令。1895年,约瑟夫·霞飞出兵马里的延巴图克。后来,在马恩河战役中,他大获全胜。1898年,让·巴普蒂斯特·马尔尚率军远征刚果,后来进入尼罗河盆地,在苏丹南部白尼罗河附近的法绍达与赫伯特·基奇纳的英军发生冲突。最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将领亨利·李威利。1882年,他带领三百人占领了越南东京[2]的战略要地河内。1883年战死沙场前,亨利·李威利率军一举攻取越南东京。

    沃尔特·雷利

    罗伯特·克莱夫

    皮埃尔·德·布拉柴

    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

    让·巴普蒂斯特·马尔尚

    亨利·李威利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获取的殖民地主要有:1881年,根据与突尼斯的贝伊签订的《巴杜尔条约》,突尼斯成为法国殖民地;1880年至1890年法军占领的苏丹和塞内加尔;1892年,法国成为达荷美王国的保护国,1894年正式吞并达荷美王国。1882年,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1885年,法国获得刚果;1895年,法国获得马达加斯加。1903年,法国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法国增加了共约四百五十万平方英里的海外殖民地。

    法国总理莱昂·甘必大 如果朱尔·费里被视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主要创建者,那么莱昂·甘必大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缔造者。1870年至1871年的这个冬天,在巴黎被围的黑暗日子里,莱昂·甘必大英勇地“组织外省法军抵抗”普鲁士军队,为法国人保住了尊严。当面临选择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时,法国人民摇摆不定,眼看一场内战即将爆发。满腔热血的莱昂·甘必大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提出了出人意料的温和建议。最终,法国诞生了温和的共和制宪法。然而,莱昂·甘必大在位时间很短。1881年11月至1882年1月,莱昂·甘必大仅仅当了三个月的内阁总理。1883年,他意外中弹身亡,享年四十四岁。

    签订《巴杜尔条约》

    法国获得马达加斯加

    法国总统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1885年,儒勒·格雷维再次当选法国总统。因自己的女婿卷入金融丑闻,1887年12月他被迫辞职。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接替了儒勒·格雷维的总统职务。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曾经是莱昂·甘必大的手下,1871年临时政府的一名官员。前任总统儒勒·格雷维非常吝啬,从不在公共事务上浪费钱财。相比之下,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不仅热情好客,而且办事体面。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经常举办各种盛大宴会,虽然称不上奢华,但制造了在国内外政要面前抛头露面的机会。1889年,在世界博览会上,各国代表云集巴黎,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充分展现了谦逊好客的一面,赢得了巴黎人民一致好评。在处理“布朗热危机”中,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又表现出杀伐果断的一面。乔治斯·欧内斯特·布朗热————一位自命不凡的法国将军,妄图建立独裁统治。最终,1889年4月1日,他被迫逃亡。1891年,他在布鲁塞尔自杀身亡。

    莱昂·甘必大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民众在围观一家留声机公司

    乔治斯·欧内斯特·布朗热自杀

    法国总统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虽然是法国总统中最出色的一位,但最终难逃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的厄运。1894年6月,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在里昂遇刺身亡,让·卡西米尔-佩里埃继任总统。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1870年,他参加普法战争并光荣负伤。之后,让·卡西米尔-佩里埃曾担任过各种职务,包括1893年任总理一职。此前,众议院各党派允许前任总统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在政治事务上便宜行事。虽然让·卡西米尔-佩里埃更有主见。但众议院并不希望现任总统与前任总统一样拥有过多的自主权。经过几番争吵后,不愿受内阁牵制的让·卡西米尔-佩里埃辞去了总统职务。让·卡西米尔-佩里埃不愿透露内幕,所以他辞职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辞职后,让·卡西米尔-佩里埃彻底离开政坛,1907年去世。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在里昂遇刺身亡

    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菲利·福尔 让·卡西米尔-佩里埃之后,由弗朗索瓦·菲利·福尔出任总统。实业家从政又居高位者向来凤毛麟角,勒阿福尔商人弗朗索瓦·菲利·福尔可谓其中典范。弗朗索瓦·菲利·福尔在政治方面不太活跃,只关心社会活动。他执政期间,1895年至1899年发生了震惊法国的“德雷福斯案”。

    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案” 1894年,犹太裔法国陆军上尉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遭到指控,罪名是向德国出卖军事秘密。由军事法庭定罪后,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被关押在圭亚那。随后,几位重要人物出现了,纷纷质疑审判的公正性。1898年,著名小说家埃米尔·左拉与阿纳托尔·法郎士、学者约瑟夫·雷纳克与政治家兼新闻记者乔治·克里孟梭四处奔走,最终让“德雷福斯案”得以重审。然而,此举遭到法国高级将领强烈抗议。让-玛利·梅西埃和埃米尔·苏林登两位将军反对重审“德雷福斯案”,继而引发了政府、报界、教会甚至民众的热议。可以说,全体法国人民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派赞同军队高官,反对重审;另一派支持重审“德雷福斯案”。

    人们争论的已经不再是无辜之人被判劳役这样的简单问题,而是更深层的问题:到底是听任反犹军事宗教集团掌控国家,还是需要开明人士来改变当前局面。此刻,法国恰好需要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这样温文尔雅又英明果断的人物。1899年至1903年,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出任总理,将国家从一触即发的内战危机中拯救出来。1898年,战争部下令重审“德雷福斯案”,标志着法国开明民主政治派战胜了军事宗教集团。最终,1906年,人们发现指控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的大量文件系伪造。于是,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被无罪释放,重新恢复了个人声誉。

    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

    注解:

    [1] 又译“茹费理”。————译者注

    [2] 东京,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用来指代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1831年,东京改称河内。————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