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王阳明家书 > 五 与从侄书

五 与从侄书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王阳明家书 !

    示四侄正思等·脱离庸俗,亲近高明 正德十二年(1517)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①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②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③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末如之何”④矣!

    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劘砥砺,吾何乐如之!

    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

    【注释】

    ①有司:指官吏。

    ②青紫:本义指高官显爵官服服饰的颜色,借指高官显贵。

    ③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出谢良佐家训。谢良佐(1050-1103),

    北宋学者。

    ④吾末如之何:出《论语》:“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为:我也不知道对此怎么办了。

    【译文】

    最近听说你们的学业有进步,在提学官组织的考核中名列前茅,我听说后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是我们家的好消息,能够继承我们书香门第的就是你们了。要继续努力呀!我绝非仅仅希望你们通过读书科举而升官发财,就像世俗所崇尚的那样,升官发财后到街市上在俗人面前耀武扬威。你们一定要养仁心,学礼仪,把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朋友作为自己做人的根本,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为祖宗增光,为后辈造福,这才可以。

    我小时候不知道学习圣贤学问,以至于品行不好,又缺少良师益友的帮助,如今人到中年,也没能做出什么成就。你们要把我的过去作为一面镜子,及时努力,不要再等到将来后悔,就像我现在后悔一样。

    习俗改变人,就像油沁面一样,即便贤良的人也在所难免,更何况你们这些初学的年轻人,能够不被习俗的大海淹没吗?只有深刻地惩治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这才是向善的转变。古人说:“不要和那些庸俗的人厮混,要和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这话足够警醒你们了,你们年轻人要记住这句话。

    我曾经写过一篇《立志说》给你们十叔,你们可以从他那里抄写一遍,放到书案上作为座右铭,经常看看,对照反省自己,也可以启发自己。药方虽然是庸医开出来的,药却可以治真病。你们不要以为你们伯父只是一个普通人,就认为伯父的话不值得效法;也不要以为伯父的话虽然有道理,却又认为不过是一篇迂腐的老生常谈,因此认为不是你们需要急着学习的;如果你们真的这样认为,“对你们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读书讲学是我一辈子的嗜好,现在虽然整天忙于剿匪,事务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有各地来求学的人,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只恨身陷官场,像鸟儿落网一样,不能摆脱这些责任回乡一心讲学。现在值得庆幸的是

    强盗土匪基本上肃清了,算是勉强完成了职责,可以申请退休了,到时候我领着你们在山水间或坐或卧,早晚一起探讨学问,互相勉励,共同进步。这样的话我将是何等地快乐呀!

    偶有空闲写这封信先告诉你们,你们要努力呀,可不要让我的愿望落空。

    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三十日。

    【点评】

    再忙总有读书学习的时间

    此信写于1517年四月三十。该年正月十六到任赣州,马不停蹄,部署剿匪战役。二月前往福建前线,初战告捷。四月班师,回到赣州。正如信后说的,虽然忙着指挥打仗,却也没有拒绝读书讲学。

    现在我们不读书的借口之一就是忙。我们看这个“忙”字,一个竖心旁,一个逃亡的亡字,这是因为心猿意马,心跑丢了。其实,生命就在当下,要时刻觉知当下,安住于当下,那就不忙了。平常我们说手忙脚乱,其实是心先乱了,否则就是再忙手脚也不会乱。

    此信另一要点是,阳明先生要侄儿明白,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做圣贤。要做圣贤,就不能做习俗的俘虏。怎么才能不被习俗俘虏呢?远离甘居平庸的人,结交正人君子,把阳明先生《示弟立志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此信第三个要点,是阳明先生的谦虚。

    后来,正思没有辜负伯父的厚望。

    【拓展性知识链接】

    经典书香

    家书中提到“书香”,书怎么有香味呢?古代物力艰难,古人很珍惜书籍,为了防止囊虫咬食书籍,在书中夹放一种芸香草,这种草能散发出一种清香。

    在孔子那个时代,没有纸张,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的装订是用绳子。《史记》中记载,孔子读《易经》手不释卷,把装订《易经》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孔子这么爱读竹简,绝不是仅仅为了嗅闻竹子的清香。《易经》属于“四书五经”之一经,古往今来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明代朝廷把“四书五经”列为读书人必读书目。钱穆列出的中国人必读经典有七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经典是怎么来的呢?

    《论语》中记载,曾子每天自我反省三项内容,其中一项是“传不习乎”。因为身份不同,对这项内容的反省也就不一样。曾子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要反省,老师传授给我的东西,我今天践行了没有;曾子后来做了子思的老师,曾子要反省,我今天传授给弟子的东西是不是我亲身践行和验证过的。

    心学经典《传习录》书名就是这么一个来历。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因为身处荒山野岭,没有书读,就把自己悟通的内容和记忆中的“四书五经”内容一一对照,竟然无不吻合。因此他感慨道:古人传下来的经典都是古人亲身验证过的。

    因此,经典的书香,不在于书中夹没夹放芸香草,而在于古圣先贤的身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