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日本侘寂 > 寂色浓郁——向井去来

寂色浓郁——向井去来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日本侘寂 !

    向井去来(1651——1704),著名俳人,“俳圣”松尾芭蕉的高足、“蕉门十哲”(芭蕉十大弟子)之一。

    去来出生于长崎,年轻时习武,善剑道,通儒学,早年结识宝井其角,并通过其角介绍入芭蕉门下。贞享三年(1686年)在京都西部嵯峨山建草庵,号落柿舍。后芭蕉曾在该草庵居住并在此写成《嵯峨日记》。元禄四年(1691年),在芭蕉指导下,与同门野泽凡兆共同编纂蕉门俳谐集《猿蓑》,汇集了蕉门俳人的代表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芭蕉去世后,去来不满有些弟子背离“蕉风”,曾与宝井其角、森川许六展开论争。向井去来的主要著作有《旅寝论》《不玉宛论书》《去来抄》《去来文》等。

    《去来抄》是向井去来晚年的著作,在去来死后约七十年(1775年)出版,是芭蕉、去来及蕉门俳人的俳谐理论的集大成。所谓“抄”是“摘抄”之意,以大量具体作品摘抄及其评论构成全书内容。全书分为《先师评》《同门评》《故实》《修行》四部分,共一百四十七则,各段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先师评》收录了芭蕉及其门人(史家称为“蕉门弟子”)的发句、付句以及芭蕉的评语,共四十六则,可以窥见芭蕉作为诗人与批评家的卓越见识、鉴赏力与指导力。第二部分《同门评》,主要是芭蕉的门人对芭蕉及其同门弟子作品的相互评价、议论,论题多在语言及修辞方面,共四十则。第三部分是《故实》,根据芭蕉的理论主张,对俳谐的法式、切字、花、恋等题材的俳谐作品及相关掌故加以论述,共二十一则。第四部分《修行》主要讲述俳谐修行的心得体会,论述了芭蕉俳谐的特色以及芭蕉提出的“不易·流行”“寂”“枝折”等审美概念。该书最重要的价值,是记录了松尾芭蕉生前关于俳谐的主要论述与观点,与另一位俳谐理论家服部土芳的《三册子》一起,成为后人了解芭蕉俳谐艺术论及“蕉门”艺术风格的主要资料。

    以下根据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6·连歌论集、俳论集》和小学馆《新编日本文学全集89·连歌论集、能乐论集、俳论集》译出。个别价值不大的段落略去未译。

    去来抄

    以下文字中,有一些是先师芭蕉以外的其他人的议论,但也夹带了先师的只言片语,谨记述在此。

    一、先师评

    (一)

    新年饰蓬莱[1],

    书信初自伊势[2]来,

    急忙来打开。[3]

    先师芭蕉从深川[4]寄我书信,问曰:“对此句,有各种不同的评点,你如何看?”

    我回答说:“书信并非发自京城寄出,也并非发自故乡,而是从伊势寄出的。新年期间的‘蓬莱饰’令人想起与今不同的远古神代。伊势是神所在之处,期待着快快读到来自伊势的书信,并由此激发了旅情。我认为此首俳谐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情绪。”

    先师回答说:“你的理解是对的。正值新年,不由想起了伊势的肃穆神秘,同时受慈镇和尚[5]一首和歌之启发,用‘书信’一词,并加上了‘初’字,于是写成。”

    (二)

    辛崎之山松,

    银装素裹雾蒙蒙,

    犹比花朦胧。[6]

    伏见的一位作者,认为这首发句没有使用应该用的切字,却以“にて”结尾,因而表示不满。

    对此,其角[7]曰:“‘にて’与‘かな’意思相通。所以,在连句中,应以‘かな’作结尾的发句,却以‘にて’结尾,往往令人质疑。在这首发句中,如以‘かな’作结,则给人以仓促感,而以‘にて’作结,则余韵悠长。”

    吕丸[8]认为:“关于为何以‘にて’作结,其角所言极是。不过,这一句不是发句,而是第三句,伏见的那位作者为何要把它视为发句呢?”

    对此,我认为:“这是即兴偶感之句,无疑也是发句。第三句则是发句之后的展开,假如此句不是即兴,而是刻意为之,其价值则降为次等。”

    对以上的评论,先师重申:“其角、去来的评论太理论了。我不过是写辛崎的松树比花更朦胧,表达一种情趣而已。”

    (三)

    春天去匆匆,

    琵琶湖畔近江[9]人,

    惜春情意浓。[10]

    先师曰:“尚白[11]曾非难该句,认为‘近江’应换成‘丹波’[12],‘逝去之春天’应换成‘逝去的年岁’。你的看法如何?”

    我说:“尚白的批评是不对的。近江的琵琶湖湖水朦胧,应该是特别能够激发惜春之情的地方。这不是闭门想象,而是在近江实地观察所得。”

    先师曰:“所言极是。近江国的古人在和歌中发惜春之叹,丝毫不逊于京都人的惜春之情啊!”

    我说:“您的话给我很深感触。假如近江国也有‘逝去的年岁’,为什么就不能对‘逝去的春天’有所感动呢?正因为丹波也有‘逝去的春天’,所以这首发句才更能表现惜春之情啊!面对自然变迁而感动,古今皆然。”

    先师高兴地说:“去来啊,你是能够与我谈论风雅的人!”

    (四)

    此处有柴门,

    闭门上锁空无人,

    冬天月深沉。[13]

    在编纂《猿蓑》[14]的时候,其角从江户寄来这首发句,并附言曰:“最后的五个字音应是‘冬天的月亮’,抑或‘霜天的月亮’,尚举棋未定。不过,第一句‘此处有木户’读之不顺口,应读作‘此处有柴门’。”

    先师曰:“像其角这样的作者,不必为‘冬天的月亮’还是‘霜天的月亮’烦忧。”于是很快就确定为“冬天的月亮”,并编入《猿蓑》中。

    此后,先师从大津寄来一信,写道:“还是‘此处有木户’为好啊!像这样出色的发句一句都十分难得,即使已经出版了,也应该尽快改版。”

    对此,凡兆说:“‘此处有柴门’还是‘此处有木户’,实际都差不多。”

    不过,我却认为:这首发句中的“月亮”,配以隐士住所的“柴门”,是恰当的。假如“月亮”配以“城门”,那就是一幅壮美的图景,美得无法言喻了。所以其角为使用“冬”字还是“霜”字而踌躇不决,是当然的事情。

    (五)

    喜爱一只猫,

    执着之心易了断,

    人情何以堪。[15]

    先师从伊贺上野抄送此句给我,并附言曰:“心有风雅者,能无好句否?他的风流在此句中已经表现无遗了。”

    早在此前,越人已经天下知名了,他的很多发句,颇受人激赏。不过,先师认为,从这首发句开始,越人的艺术天性才得以显现出来。

    (六)

    寒风直呼啸,

    八月二十之月亮,

    险被风吹掉。[16]

    晚秋寒风中,

    雨点尚未落地时,

    横飞无踪影。[17]

    关于以上两首发句,我说过:“荷兮的发句,吟咏了‘八月二十的月亮’,使用了‘险被风吹掉’这一巧妙的表现,比我的发句要好得多。”

    对此先师说:“荷兮的发句,是依赖‘八月二十的月亮’这一题材,除去题材特别,并不是很优秀。你的发句,并不以题材珍奇取胜,是整体上优秀的作品。只是以‘まで’来限定晚秋阵雨落地,不够雅致。”并改为“にも”。而我的初稿是“尚未落地”(地までおとさぬ)。

    (七)

    习习春风中,

    众仆人抬着驾笼[18],

    莫跌翻人偶。[19]

    对于这首发句,先师评曰:“伊贺的作者吟咏的这首发句,婀娜多姿,很吸引人。”

    丈草[20]说:“先师对于伊贺作者的‘婀娜’风格,似乎事先并不了解。这种‘婀娜’实则与先师的‘娇艳’风格是相通的。”

    (八)

    清泷[21]川水呀

    夏季皎皎明月下

    映照白浪花。[22]

    先师将我招呼到难波的病床前,说道:“最近,我在园女[23]家作过一首发句,曰,‘菊花洁白开,未染上一尘一埃’。不过,这首发句与我以前吟咏过的‘清泷川水呀,夏季皎皎明月下,映照向浪花’有点儿相似。所以我将‘清泷川’这首发句修改了。初稿在野明[24]的家中,请你从他家取出撕掉吧。”

    然而那首发句已经被收入各种集子中,不能舍弃了。不过,名人是如何为一首发句而费尽心思的,由此可见一斑。

    (九)

    徐徐来凉风,

    阿弥陀佛迁山顶,

    一片念佛声。[25]

    这首发句,是信浓善光寺的本尊阿弥陀如来迁座时吟咏的。头一句五字音初稿是“ひいやりと”[26]。

    先师说:“像这样有关佛教的发句,总体上要讲求庄重宁静,头五个字音‘冷飕飕的啊’(ひいやりと)不甚协调,可修改为‘清风徐徐来’(风熏る)。”

    后来,在编纂《续猿蓑》集子的时候,又改为“徐徐来凉风”。

    (一○)

    明石海船上,

    飞来了一只杜鹃,

    掠过船左舷。[27]

    在编纂《猿蓑》的时候,我说过:“这首发句与先师的‘原野漫无边,跃马驰骋天地间’[28]在构思上类似,所以不该收入集子中。”

    先师则说:“在明石那个地方的海岸,吟咏杜鹃鸟岂不是很好吗?”

    我说:“吟咏明石地方的杜鹃鸟,我分辨不出优劣来。不过,这首发句不过是将先师那首发句中的‘马’换成了‘船’而已,并非出自作者的创意。”

    先师说:“从创意上看,这首发句没有超过我那一首,不过,吟咏明石地方的杜鹃鸟,是可取的,从这个角度说可以收入集子。不过这还是要由编纂者定夺。”最终,这首发句还是从集子中删除了。

    (一一)

    吾皇之春天,

    淡绿色蚊帐依然,

    此色永不变。[29]

    先师对我说:“发句若做不到从容不迫,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发句。越人的发句早就做到从容不迫了,不过再看看这首发句,简直都使人觉得有重量感了。这首发句写蚊帐的淡绿色是一种极致的颜色,倘若第一句不是‘吾皇之春天’,而是换上‘月光之影啊’‘破晓时分啊’之类,作为专写蚊帐的发句是最合适的。而这首发句写蚊帐的淡绿色自古及今不变,来作为新年对皇室贺岁之意,就未免心机太重,使发句不够纯粹了。你的发句在从容不迫这一点上,我已经不担心了,但要注意不能发展到心机过重的程度。”

    (一二)

    样态虽依旧,

    去年雏坛的人偶

    却移至下座。[30]

    这首发句,是我有感而发。第一句五字音如果写成“古式礼帽啊”“纸制衣服啊”,就过分了。假若只写某季节特有的风物,就不能清楚地表现出整首发句的寓意。而且,如果使用“凄惨可悲呀”“令人遗憾啊”之类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汇,也显得浅陋。所以,我使用了“样态虽依旧”,并征求先师的意见。

    先师说:“要在第一句五字音中表达自己的寓意,那就与信德[31]的‘人之时代呀’那首发句一样,讲道理的意味太重了。即使不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但对‘样态虽依旧’这样的表达,还是应该加以节制。”

    (一三)

    漆黑夏夜中,

    田垄架豆一丛丛,

    召来萤火虫。[32]

    这是凡兆的一首发句,先师曾经修改过。在编纂《猿蓑》集的时候,凡兆曾说:“这首发句无甚可观,删了吧。”

    但我却认为,这首发句写萤火虫在沿田垄种植的架豆上飞舞,漆黑的夏夜景色,颇有风趣,所以主张选入。

    先师说:“倘若凡兆把这句舍弃,我就把它捡起来。幸亏伊贺有一位作者写过一首与此类似的发句,把它稍加修改,就替代了这一首吧。”于是,此句就署名“万乎”[33]了。

    (一四)

    大年三十啊,

    这一天岂不就是,

    岁月之敌吗?[34]

    这首发句,头五字原本是“抛却了爱恋”,是我的作品。我说:“这首发句没有表示季节的词语,如何是好呢?”信德说:“那就把头五个字换成‘爱恋的樱花’如何?因为对于樱花,风流雅士无不倾心。”

    我说:“凡事都要前后搭配。古人都爱花,为了赏花而盼望早点儿天亮,又叹息天黑太早,还有人以花开花落比况人生短暂,也有人为寻花而迷路于山间野外,但至今还没听说为了花而舍命的。所以,头五个字换上‘爱恋的樱花’,与后面一句‘岁月之敌’相比,未免太言重了。”

    信德对此仍表示不解,于是我们就这个问题请教先师。先师说道:“信德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开窍啊。”

    后来,凡兆把头五个字改为“大年三十啊”,对此,先师高兴地说:“对啊!大年三十这一天,对人来说,是千年之敌啊!你改得好极啦!”并大笑。

    (一五)

    参拜佛与神,

    香资随时带在身,

    游览花之森。[35]

    对于这首发句,先师说:“‘花之森’这词太不顺耳了,指的是花的名胜地吗?古人只说过‘森之花’,不能生造词语,像这样拙劣的用词,不能使用啊。”

    (一六)

    伴随月与雪,

    甚之丞敲钵念佛,

    有何风雅可说。[36]

    编纂《猿蓑》的时候,我对先师说:“近来,有一位伊丹地方的人,作过一首发句,曰‘空也僧念佛,俗名弥兵卫敲钵,岂知风雅为何’[37]。与越人的这首发句相近,那么越人的这首该怎样处理呢?”

    先师说:“越人的发句开头是‘伴随月与雪’,整句富有创意,而且风姿雅正,而伊丹作者的那首发句,单是写‘岂知风雅为何’,就显得低下,与越人之句高下有别。不过,两首发句都写半僧半俗者敲钵念佛,都从‘俗’的方面着眼,都将其俗名写进句中。所以,越人这首发句还是不收为好。今后另找机会吧。”

    (一七)

    好梦被打断,

    果然跳蚤在捣乱,

    身上有红斑。[38]

    我对先师说:“其角真是一个有才能的作者。被跳蚤咬了这种小事,有谁能像他那样写得曲尽其妙呢?”

    先师说:“你说得对,他就像和歌领域中的藤原定家。后鸟羽院在评论定家时曾说过,‘他很会表现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这话用在其角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一八)

    翻山整三天,

    蓦然回首吉野山,

    山隐樱花间。[39]

    这首发句是《猿蓑》刊行两三年后吟咏的。先师对我说:“这首俳谐很新鲜,现在没人能够欣赏。过一两年再发表吧。”

    后来,先师与友人杜国一起云游吉野山。途中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有人写了‘吉野变花山’,有人写了‘花开遍吉野’,我完全被这些和歌吸引了。并且,其角也写了‘樱花锁大山’,我觉得自己要吟咏的,已经被别人吟咏遍了。所以,我在吉野山上没有作品。只是每天都一边行走,一边吟诵你的发句‘翻山整三天,蓦然回首吉野山,山隐樱花间’。”

    此后,我与别人谈起这首发句,人们都能很好地理解。先师曾说过,要让人理解这首发句,还要等一两年。先师是如何推察到的呢?我虽然是作者,对此却完全没有意识到。

    (一九)

    病雁落荒郊,

    旅宿听得雁哀叫,

    寒夜倍寂寥。[40]

    渔家小院中,

    席上晾晒小虾仔,

    混有虾蟋蟀。[41]

    在编选《猿蓑》的时候,先师说:“在这两首发句中,选出一首吧。”凡兆说:“‘病雁’实在是佳句,而‘小虾仔混有虾蟋蟀’一首,从整句的构思到素材的新颖,都堪称秀逸之句啊。所以,恳请把这一句选入。”

    我说:“‘小虾仔’一句,素材非常新颖,如果我能够想到‘小虾仔混有虾蟋蟀’的话,这句我也能作出来。但是,‘病雁’一句,格调高远,情趣悠长,我等无论如何作不出来。所以,我恳请两句都选入。”

    此后,先师笑道:“你们把‘病雁’与‘小虾仔’相提并论了。”

    (二○)

    山间悬崖上,

    似有一位风流客,

    仰首赏明月。[42]

    先师进京的时候,我请教他说:“洒堂[43]认为,这首俳谐的最后一句改为‘猿赏月亮’为好。我觉得还是写‘月客’更好。您怎样看?”

    先师反问道:“‘猿’是什么意思?这一首发句你是怎么作出来的呢?”

    我回答说:“我在明月高悬之夜去山野散步,看到在一个很高的悬崖上,站着一个赏月的风雅之士,于是就吟出了这首。”

    先师说道:“我也算是一个‘风流月客’吧。对于以‘月’起名的人,其风流之心难以体察,所以,还是将‘月客’作为自称比较好。我很看重这首发句,并且将它编进了《笈之小文》[44]。”

    的确,我将“月客”作为他称,比先师的考虑相差甚远。根据先师的意思,如果将“月客”作为自称的话,岂不就有了“风流狂人”之趣吗?

    后来思想再三,作为自称之句来吟咏的话,风流狂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比我本来的构思强十倍。我是作者,起初对这一点竟意想不到。

    《笈之小文》是先师自行编撰的句集,但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书。肯定是草稿未完,先师就离世了。先师提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曾问他:“我的发句能有几句编进去呢?”先师回答说:“在我的弟子中,编入《笈之小文》超过三首以上者极少。你不要再多问了。”

    (二一)

    蹲在病床前,

    支起罐子把药煎,

    寒气绕身边。[45]

    先师在难波病重,躺卧在床,弟子们彻夜守护。先师命我们吟咏夜守病榻之句,说道:“你们要想我今天就会死去,以此来作发句。一个字都不要请教我。”

    于是我们作了很多不同的发句,先师只针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论:“丈草啊!你作得好!”

    此情此景之下,众弟子莫不动容。谁还能有心遣词造句,表现风雅之情呢?只有内心深深的感动。

    (二二)

    下京[46]雪纷飞,

    越积越厚积成堆,

    雪上加雨水。[47]

    这首发句,原先的头五字暂时空缺,只有“越积越厚积成堆,雪上加雨水”,于是,先师及其弟子们都为这首俳谐加上种种不同的头句。先师加的头句是“下京雪纷飞”,并予定稿。凡兆虽口上答应“是”,但并不十分理解。

    先师说:“凡兆啊,在你的作品上,安上‘下京雪纷飞’作为头一句,是合适的呀。如果还有比这五个字更好的选择,我这一辈子都不再谈俳谐了。”

    我说:“‘京都的下京’这五个字很好,这谁都看得出来,但是要说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了,那谁能知道呢?这个事情要是被外人听到,他们肯定会笑话我们。他们肯定能够想出多种不同方案。如果外人说如此这般很好,就给安上了,那在我们看来,也是可笑的吧?这是我的想法。”

    (二三)

    野猪回老巢,

    途中伏击于破晓,

    天边明月照。[48]

    我拿这首发句征求先师的意见。先师只是轻轻地吟咏了片刻,什么也没说。我当时错误地以为,先师那样博学的人,连野兽们习惯拂晓从村庄返回山中,猎人们在途中伏击狩猎的事情都不知道吗?于是就将如何狩猎的样子讲给先师听。

    于是先师说:“猎人拂晓伏击猎物的事情,从前就广为人知。曾有一首和歌吟道,‘天未破晓,原野鹿儿山上跑,风吹荻树林,可嗅到鹿的味道’[49]。连以优美为宗旨的和歌,也只能写到这种程度,而风格自由的俳谐,只吟咏这寻常的情景,无法显示作者的艺术手腕。你这首也有可取之处,所以我思忖片刻,但看不出更多的东西了。”

    后来我仔细想想,我这首俳谐与后德大寺的和歌《听得杜鹃唱》[50]构思相同,就越发感觉无甚可观。

    (二四)

    常春藤的叶[51]……

    这首发句第一句以下记不清了。好像是写常青藤的叶子被山风吹拂,从山麓到山峰飘摇翻卷。我曾就这首发句请教先师。

    先师说:“发句这种东西,不能像这样写得绵密不露,巨细无遗。”

    支考[52]在旁边听了,大为惊诧。后来他对我说:“那时才知道发句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

    那时我听得并不专心,后来差不多都忘了,想来倍感遗憾。

    (二五)

    躺卧垂樱[53]下,

    花儿低垂枝错杂,

    用手分开它。[54]

    先师边走边说:“最近,在其角编的集子中,收入了这首发句。他究竟出于什么想法将这首发句收入集子呢?”

    我说:“这首发句,表现了垂樱盛开的景象,写得很细腻吧?”

    先师说:“一览无余,不知其可也。”

    先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才知道,发句到底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二六)

    两人手紧握,

    手足之情难言说,

    天际见残月。[55]

    这是我与胞弟鲁町分别时作的发句。先师评论说:“这首发句尚可,但写得太老到了,不过是尽力来表达一种真诚而已。”

    我说:“您说得对。这首发句言辞表现上有故弄机巧的地方,以致自己的心情未能被您充分了解。我很想表达心中的那种感情,却未能在这首发句中充分表达出来。这大概就是所谓‘意到句不到’吧?”

    (二七)

    泥中的乌龟,

    在秧田的畦埂间,

    爬来又爬去。[56]

    在编纂《猿蓑》的时候,我不小心将这首发句抄错了,把“在秧田的畦埂间”抄成了“沿着秧田的畦埂”。先师说:“‘在秧田的畦埂间’与‘沿着秧田的畦埂’大异其趣呀!古人曾有‘青蛙跳跃畦埂间’之句,你把这个关键的字眼抄错了,并不单单是笔误,而是因为你对这首俳谐疏于理解。”先师因此很不高兴。

    (二八)

    身体轻松放,

    四仰八叉席上躺,

    心静自然凉。[57]

    在《猿蓑》编辑期间,宗次[58]很希望将自己的一首发句编入。此前他作了许多句,但都不足取。

    一天傍晚,先师对宗次说:“来,休息一会儿吧!我也想躺下。”宗次说:“那就不见外了。身体好放松啊,像这样舒舒服服躺下来,才觉得有凉风来啊!”

    于是,先师说:“你刚才说的,实际上就是发句呀!你将这首《身体轻松放》整理一下,编到集子里吧!”

    (二九)

    倍增缅怀情,

    先人魂灵现灵棚,

    如见双亲影。[59]

    这首发句的初稿是“面影のおぼろにゆかし玉祭”[60]。送给先师审阅,先师批注曰:“古人云‘祭神如神在’,感到亡亲的面影在灵棚中,是很自然的。”

    先师从伊贺来了一封回信,写道:“《玉祭》一首写得很充实,不过这种表达不免落入俗套了。而你的附言‘先人魂灵现灵棚,倍感缅怀’,将这几个词原封不动写进发句,有何不可?第一句五字与第二句七字‘倍增缅怀情,先人魂灵现灵棚’,就使得最后一句‘如见双亲影’显得水到渠成了。”

    我当时竟没有想到要将附言那句话直接写进俳谐中,思忖再三写出的东西,确实整句落入窠臼,也未能充分表情达意。这种情况,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三○)

    傍晚纳凉间,

    疝气发作痛难言,

    急忙往家赶。[61]

    我初学俳谐的时候,就发句的作法向先师请教。先师说:“发句这种东西,一定要写得紧凑,要能够表现出俳意[62]来。”

    于是我试着拿这首《傍晚纳凉间》给先师看,先师看罢大笑道:“我说的可不是这种东西啊!”

    (三一)

    孩童在打闹,

    身体不及麦秆高,

    麦田齐欢笑。[63]

    凡兆说:“这首发句中的‘麦田’改为‘麻田’比较好。”我说:“如果改为‘麻田’的话,那么改为‘艾蒿’也无妨啦!”

    先师说:“这不还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吗?这种话就别说啦。”

    (三二)

    晚秋阵雨来,

    海上帆船急靠岸,

    满帆加偏帆。[64]

    关于这首发句,我对先师说:“《猿蓑》是表现出一种新风,写‘晚秋阵雨’的发句应是集子中的亮点,但这一句却写坏了。如果改写成‘拂晓月儿残,晚秋阵雨来忽然,扁舟忙上岸’[65],初稿中‘急忙’的意思,以及‘满帆’的情景也都有了,整句的词语搭配也好,意思也不那么质直了。您说是吗?”

    先师说:“海上阵雨这一素材,很有趣。不过,作为一首发句,前一首与‘拂晓月儿残’这句相比,确实差得远。”

    (三三)

    漆黑夜幕中,

    手足兄弟来会面,

    一同听杜鹃。[66]

    我说:“这首发句,写的是五月二十八日[67]的黑夜,曾我兄弟在富士山下攻入敌人工藤祐经的营地时的情景。那是最后一次互相见面,时值五月底,是杜鹃鸣叫的时节。在《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在探访花散里的途中,站在家住中川的旧情人的屋檐下,听杜鹃在雨中啼鸣。作者紫式部想象这种情形,曾作过一首和歌。”

    先师说:“可以看出这首发句是写曾我兄弟的,但言不尽意。对此,其角也是这样认为的。”

    许六评论道:“这首发句,心有余而词不足。”

    我说:“说‘心有余而词不足’,确实一语中的。只是,我也没有能力将‘心’充分表现出来。”

    对此,丈草说:“如今的作者都很聪明,若能加以联想与想象,是可以理解的吧。”听罢,我与他一同笑了起来。

    (三四)

    前句:

    东方旭日升,

    彩云笑对朝阳。[68]

    付句:

    青翠松林中,

    看樱花绚烂一片。[69]

    对这首连歌,我最初的付句是“赏花游客尽散去”[70]。

    先师问我:“后来为何这样修改呢?”

    我回答说:“前句写的是早晨的彩云在欢笑,表达的是一种高兴的心情。回头看看我的付句,却没有扣住清晨的美丽景色。后来想想,还是要附和前句的景色描写,所以将付句的头一句改为‘松树影子长’。”

    先师说:“如果采用了最初的那一句,应该打你三十大棒!后来改过的这一付句,也要修改,头一句宜改为‘青翠松林中’。”

    (三五)

    百只麻雀栖梅枝,

    宛如树上挂铃铛。[71]

    这是元旦贺岁俳谐的“胁句”。

    先师在芭蕉庵听了此句,说:“你写的这个‘梅’,与其说是正月,不如说是二月的景象。你怎么能把这个作为元旦贺岁的胁句呢?”

    (三六)

    西国[72]的马匹,

    在船上颠晕了。[73]

    许六尝试将这一句作为付句,请我来评点一下,我在这一句画了两条旁线[74],然后我们征求先师的意见。先师说:“如今大家都不喜欢过于造作的‘手帐之句’[75],这一句就像是‘手帐之句’,不应该给他画旁线。”

    后来先师进京的时候又说:“马匹在船上晕船了,是可以写的。不过,写‘西国的马匹’就不够自然了。”

    (三七)

    天上的弦月,

    从云彩的缝隙中,

    露出了一角。[76]

    我问先师:“这首发句是不是‘手帐之句’啊?”

    先师说:“不是。因为在这句中,云、角、弦月这几个词不这样组织,就不能成为意义相联的句子。”

    (三八)

    小伙计挑水急匆匆,

    边走边洒满街中。[77]

    这一句起初写的不是“水”,而是“粪”。作者凡兆问先师曰:“粪尿之类,俳谐中可以吟咏吗?”

    先师说:“俳谐中可以吟咏。不过,在百韵连歌中,这类素材的不能超过两句。当然,这样的东西一句不写也好。”于是,凡兆将“粪”改为“水”。

    (三九)

    雉子[78]求妻多辛劳,

    身体日见瘦小。[79]

    起初我写的是“身体日见劳顿”。先师说:“去来啊,你对你所写的不太熟悉吧?一般说来,歌句中要有‘姿’这种东西。既便是同样的意思,不说‘身体日见劳顿’,而是说‘身体日见瘦小’,‘姿’就出来了。”

    (四○)

    池塘莲花已成熟,

    莲子砰然坠水中。[80]

    花儿正盛开,

    赏花客人去又来,

    长凳东倒西歪。[81]

    有人吟咏了这句之后,我问:“像这样承接前句、写出景趣的句子,应怎样接续才好呢?”并希望先师来继续唱和,于是先师就吟咏了以下的“花儿正盛开”一首。

    (四一)

    挺拔高大青冈栎,

    连片成林黑黝黝。[82]

    赏花穿树林,

    林子墙外有小门,

    出入有众人。[83]

    前一句吟咏时,我说:“这前一句说的都是青冈栎,如果要不脱离青冈栎的景色,又以‘花’来唱和,那很不容易吧。”于是请先师来接续。后面这一首就是先师在那时吟咏出来的。

    (四二)

    出门来身穿睡衣,

    阳光下绫罗绸缎。[84]

    一路哭哭啼啼,

    小草鞋不太跟脚,

    走走又提提。[85]

    前句吟咏时,在座者皆不知如何应对。先师说道:“这一句,说的是贵妇人出门时的情景吧?”于是,我赶紧以“哭哭啼啼”相接续。

    在座的一位名叫好春的人称赞说:“一听说是吟咏贵妇人之句,立刻就唱和出来,不愧是蕉门弟子啊!平日的修炼非同一般。”

    (四三)

    阴云密布欲挡风,

    大风吹来云撕开。[86]

    中门已打开,

    格子窗前月光白,

    轻轻透进来。[87]

    这一句,是我在正秀亭召开的连歌会上所接续的第三句。起初我的接续是“竹格窗前……月澄明”,后经先师修改。那天晚上,我与先师一起投宿于曲翠亭。

    先师说:“今夜是你第一次出席正秀亭的连歌会。你是稀客,本该想到很可能会由你来吟咏发句。一旦被请求作发句,无论句子好坏,都应该尽快出口。一夜的时间有限,你的发句费时太多了,当然令大家不快。这是不太风雅的事,为了不让大家太扫兴,我吟咏了发句,正秀很快接续了胁句。胁句说的是大风将云彩撕成了两块,形容的是剧烈变化的天气。而你却以‘竹格窗前……月澄明’来唱和,完全没有理解前一句的意境,这证明你还不成熟。”

    我说:“那时我也想好了一句,就是‘月光照射着,指甲般陡峭的山崖’,又觉得将月光写得太明亮了,与上一句不相配。”

    先师说:“‘月影’这一首作出来后,比此前好多了。今后,你要好好努力,一定要洗刷这次正秀亭之耻啊!”

    (四四)

    陷情网昏头昏脑,

    热恋中南北不分。[88]

    住草庵对草生情,

    在荒郊觉蓬蒿可爱。[89]

    先师从京都给野坡[90]寄来一封信,并附了这首发句。他写道:“京都这一带的作者,都脱不掉浓重之味[91],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轻盈’。”

    (四五)

    元旦旭日起,

    染红了山峦崎岖,

    山部赤人[92]名不虚。[93]

    先师在一封信中说:“这首发句中的第二句写得很好。整首格调壮美,意味隽永。”

    (四六)

    手牵木曾[94]马,

    头顶初升小月牙,

    京城何日达。[95]

    这首发句,模仿了纪贯之的和歌《手牵望月驹》,我写的是“手牵木曾马”。先师讪笑说:“这首发句只是在计算天数而已呀!”

    二、同门评

    在本篇中所夹杂的我自己的一些评论文字,看上去也许不免太自以为是了,这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先师评》中芭蕉那样的评判者。是耶非耶,只好期待后贤的评判了。

    (一)

    柳枝的摇曳,

    抚摸着人的颈项,

    感觉痒痒。[96]

    这首俳谐中的“柳枝的摇曳”,在《浪花集》中写作“摇曳的柳枝”,那是我的笔误。后来,史邦在《芭蕉小文库》中,订正为“柳枝的摇曳”。

    对此,支考认为:“原本就应该是‘摇曳的柳枝’,为什么要修改呢?”我问他:“你所谓的‘摇曳的柳枝’,是什么意思呢?”支考说:“摇曳的柳枝,是写柳枝柔然婀娜之状,就仿佛是给人挠痒痒的感觉,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我则认为:“这种理解不正确,它写的是柳枝直接抚摸人的颈项部位。假如是‘摇曳的柳枝’,意思就不一样了。所以我才作了订正。”支考说:“你的这种理解太过随意了。还是应作‘摇曳的柳枝’,视为一种比喻的说法。”

    丈草说:“从词语的接续方法上来说,难说孰对孰错,但作为一首俳谐的构思而言,似乎还是支考说的有道理。”

    我说:“很遗憾我不能理解你们两位的观点。如果说此句是一种比喻的表现,那么谁能作这样的比喻呢?直接写柳枝抚摸人的颈项,除了先师谁也写不出来。这首俳谐的格调与品位,是别具一格的。”

    许六说:“先师在诗笺上所写的确实是‘摇曳的柳枝’。若第一句就写‘柳枝的摇曳’,那么第二句就接不上了。”

    我说:“依我的理解,不存在你所说的‘接不上’的问题,这个暂且不论。我只是要说,先师在写给我的书信中,确实是写作‘柳枝的摇曳’的。”许六回答:“先师在很多时候是在写成后又加以修改的。所以即便是先师亲手写的,在此也难以作为证据。”

    就这样,支考、丈草、许六三人都认为应该是“摇曳的柳枝”。到底孰对孰错,只有等待后贤来判断了。

    附记:不知为何,先师从江户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这首俳谐送给你,不可外传他人。”后来,先师对支考也透露过:“我有一首写柳枝的重要的俳谐送给去来了。”一直到那时,《浪花集》和《续猿蓑》两个集子都没有收录这首俳谐。在《浪花集》编纂的过程中,先师仙逝,因而此句不为外人所知。我想我不能将此据为己有,就决定把它编入《浪花集》。

    (二)

    下雪天里,

    兔子的皮毛,

    像是个胡须。[97]

    鲁町问:“这首俳谐是什么意思?”

    我答曰:“这首俳谐前面有一句说明‘与孩子一起玩’,写的是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情景。理解时不能死扣字眼。须知古人云,机关踏破无觅处。那时,先师对我讲这首俳谐,我很感动。”先师说:“我想,喜欢这首俳谐的,也就只有你和越人了吧。看来你果真喜欢呀!”听罢,我心中大喜。

    或有人问:“雪与越后的白兔有关联。”对此我答曰:“你这样来理解,就好像在解释《神代卷》[98]啊!”

    又有人说:“写‘兔子的皮毛,像是个胡须’,是因为雪天太寒冷的缘故。”对此,我答曰:“倘若可以这样解释的话,那就可以说‘大热天,猿若[99]摘下胡须’了。这样解释更加肤浅。”

    (三)

    山路上,

    多么幽雅的

    紫花地丁啊![100]

    对于这首俳谐,湖春评论说:“山路上的紫花地丁不可吟咏。芭蕉翁的俳谐很拿手,但对歌学则不甚了了。”

    对此,我的看法是:“自古以来吟咏山路上的证歌[101]不少见,湖春作为民间歌学者[102],怎能作出这样的评论呢?我感到不可思议。”

    (四)

    初冬阵雨来,

    手提雨笠,

    先师墓旁久徘徊。[103]

    这是北枝在拜谒先师之墓时吟咏的一首发句。许六评论说:“这是从第三者的立场吟咏的,如果是从自己的立场来吟咏,就叫人感到疑惑了,因为他使用了一个‘や’字。”

    对此,我答曰:“这个‘や’字是表示确认、感叹的词。平常到别人家造访的时候,都是脱下斗笠拿在手上,进入大门。而这种场合下,却非同寻常地脱下雨笠,在墓四周徘徊,这是怎样一种情景啊。作者就是用‘や’来表示这样的感叹。大凡对发句的理解,都要从全篇着眼。倘若将这首发句写成‘手提雨笠,走进那个门啊’,那吟咏的无疑是第三者的行为。”

    (五)

    春天的田野,

    传来一声。

    雉子的鸣叫。[104]

    这首发句,起初写作:“春风啊,横扫旷野,雉子的叫声。”我说:“这里使用的‘横扫’一词容易引起歧义,而且比较卑俗,不如改成‘辽阔的春野,传来一声……’”

    丈草说:“‘辽阔’一词也显得卑俗,不如干脆写成‘春天的田野’如何?”野明听罢,欣然从之。

    (六)

    为抵御风寒,

    马儿收拢耳朵,

    路边的梨花。[105]

    对这首发句,我赞赏说:“‘马儿收拢耳朵’这样的句子,我也可以写出来,但与梨花配合起来写,真是构思绝妙,是我所不能为。”支考说:“这有什么难的呀!像你那样从头一句就一气呵成,那才叫难呢!”

    曲翠说:“你们两人都把自己拿手的看作易,不拿手的看作难,说得都有道理。但总体而言,一气呵成的,还是更难些。”

    我说:“曲翠呀,对你来说,一气呵成的写法还是不拿手啊,所以你才这么说。所谓学习修炼,就是发挥自己拿手的,弥补自己不拿手的,那样才能有所长进啊!假如对拿手的东西扬扬自得,忘了自己还有不拿手的,那就终究一无所成。”

    (七)

    寒凉的小溪,

    也流入白色的淘米水,

    还漂浮着一片落叶。[106]

    对这首发句,其角评论说:“这里的‘也’(も)字,是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寒凉的小溪。”我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其角是把这个‘也’(も)字的意思等同于‘还有’的意思了。其实,这个字是对寒冷的强调,是表示冬天总体的寒冷感受。”

    (八)

    骑着菊花青马,

    穿行女郎花丛中,

    黎明时分啊。[107]

    看了这首发句,我想起自己也曾构思过类似的句子,“穿越拂晓的花丛”,后来不满意就搁置了。假如在后面写“月毛驹”“菊花青马”之类,吟咏起来就不流畅。假如加进一个“的”(の)字,写成“月毛的驹”“菊花青的马”,字音就多了,更不顺口。若写“白眼圈的马”就更卑俗。此外,还有“红梅马”“寂月毛”“川原毛”等马的名字,但是都感到不如意。

    此后读到了许六的这首发句,痛感自己的不才。诚然,一提起“畠山左卫门佐”这个名字,就会令人想起了武士大名;而倘若说“山畠佐左卫门”,就令人想起村长的名字,其实两个名字一个字都没变,只是调了顺序,意思却有变化。先师曾教导说:“当句子的音调不流畅的时候,就要在口中反复吟咏,然后加以调整。”先生所言极是。

    (九)

    当听到

    小黄莺啼叫时,

    就学着它啼叫吧。[108]

    刚刚睡醒的鹿,

    懒懒地伸出腿,

    显得特别长呀。[109]

    干鲑鱼和油桶,

    碰在一起,

    吱吱咯咯响。[110]

    对以上发句,我说:“伊贺的这些俳人的风体,是朴素而又‘香艳’的风体,这是先师芭蕉的风体之一。先师去世后,这类风体慢慢多起来了。这里只是举了三首作为例子,其中表现出的机智和技巧,是我等所不能及的。”

    支考说:“伊贺俳人的发句,都是无可挑剔的,让人不满意的一句也没有。伊贺俳人真是了不起。”

    (一〇)(存目)[111]

    (一一)

    翻转着身体的

    飞翔的黄莺啊,

    发出了初鸣。[112]

    黄莺,

    攀附在岩石上,

    发出了新年的第一声啼鸣。[113]

    对这两首发句,我认为:其角发句写的是春暖花开之际,黄莺鸣叫着翻飞的情景。但是,初春的幼莺是不会翻转身体的,而且,“初鸣”的“初”字也难以理解。素行的发句写的不是黄莺鸣叫的情景,而是遭到某种东西袭击而攀飞岩石的样子,或者是在觅食,或者是顺着岩石朝某个方向飞去的样子。

    大凡吟咏某种事物,就有必要了解该事物的“本情”[114],若一味执着于追新求奇,就不能认识该事物的“本情”,会丧失本心。丧失本心,是心执着于物的缘故,这也叫作“失本意”。即便像其角这样的名人,有时也会在这方面出错。而初学者,更应该谨而慎之。

    (一二)

    虽然没有风吹,

    梧桐树叶,

    还是一片片地凋落。[115]

    其角说:“这首发句与先师的《青冈栎》[116]相仿。”凡兆说:“不是的,虽然用词有相同之处,但内容并不一样。”

    我说:“有所相同,不能称为‘等类’之句,而是‘同巢’[117]之句。假如从‘同巢’的角度看,我可以沿用‘晚秋寒风中,雨点尚未落地时,横飞无踪影’[118]这一首的表现手法,吟咏一句‘跌到瀑布底下的,水珠啊,横飞着变成了雾气’,但这不能体现作者的水平。不过,‘同巢’之句如果能够胜过原句,那又当别论,其价值还是应该予以认可的。”

    (一三)

    马市旁边的芒草,

    唰唰地点头,

    好像是对买马的人致意呢![119]

    对这首发句,我曾向野明询问:“这首发句写的是原野上的芒草点头欢迎买马人呢,还是直接描写芒草迎风起伏的情景呢?”野明说:“是直接描写芒草迎风起伏的情景。”我说:“起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想到你的俳谐进步这么大呀,我只有惊叹!”支考也说:“句作好坏先不论,野明能够描写这样的情景,真是不可思议。”说罢又吟咏起这首发句来。

    (一四)

    岚山上的,

    带刺的栗子壳呀!

    打在猴子的脸上。[120]

    花儿凋零,

    不止两天了吧,

    原野上黯然失色。[121]

    正秀说:“《岚山》之句,真正像是出自少年作者之手;但《落花》一句,看得出是有成年人的技巧,很难说是少年的创作。”

    我说:“《落花》一首特别限定于‘两天’,这种写法可能会受到其他门派的赞赏,但我们蕉门是很讨厌的。”

    (一五)

    看见芥子花凋落,

    却淡然地,

    转身而去了。[122]

    对此发句,其角、许六都说:“这首发句似乎并没有言尽其意,所以,在被编进《猿蓑》时,才在句前特别注明是‘别僧’[123]。”

    我则认为:“作为吟咏芥子花的作品,这首俳谐已经把芥子花容易凋落的风情都写出来了,作为告别僧人的发句来看,也颇有可观之处。”

    (一六)

    一道闪电,

    撑开了

    黑暗的夜空。[124]

    丈草、支考都说:“这首俳谐中的最后一句‘黑暗的夜空’,是多余的说明,应该换成‘广阔的大地’之类的词语才好。”我则认为不能换词,还是“黑暗的夜空”为好。二人又说:“这样当然也说得过去,但作为一首发句,无甚可观。”

    此后,我对丈草说:“你再冷静想想,你们两人是把这首俳谐看作以闪电为主题的作品了,实际上是写闪电后的黑暗夜空之情景,所以才用‘撑开了’一词。”丈草说:“之前我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到底该如何理解呢,还有待考虑。”

    (一七)

    一只杜鹃鸟,

    朝船帆里侧飞去,

    黄昏的时分。[125]

    这首俳谐的最后一句,原来写作“明石潟”,后来收入《渡鸟集》[126]的时候,才作了现在这样的修改。对此,可南[127]曾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回答说:“‘一只杜鹃鸟,朝船帆里侧飞去’,对情景的描写十分到位。如果把名胜地‘明石潟’写进去,那就太拘泥了。”

    可南又问:“在同一部《渡鸟集》里,卯七写的《时鸟》[128]也用了‘明石’一词,这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回答说:“卯七的发句中倘若不写‘明石’,就不能表现出‘听不到’这一层意思。俳谐不能有两三个不同的立意,除非有特别的写作意图。”

    (一八)(存目)[129]

    (一九)

    骑在马背上的,

    小个子和尚呀!

    旁边一堆大萝卜。[130]

    对此俳谐,兰国[131]问:“这首究竟有何妙处?”我答曰:“看来你现在还看不出它的妙处啊。你只要把这首发句看作一幅绘画,就明白它的好处了。比方我们在画山的时候,要以奇特的山势、幽深的山谷、灵验的神社、古寺、行宫等为背景,就可以画出一幅好画来。因为这样的构图很好,所以古来这样的画很多。这样的画虽好,但因为见得多了,好些人并不欣赏。也有最初就要描绘成一幅画,但构图不够好,构图不好就不能用。倘若有了一个奇特又雅致的构图,那么画成画会很好,写成俳谐自然也会很好。”

    听了这话,兰国的哥哥甚至比俳人兰国更能理解。他说:“我不懂俳谐,但我会画画,您的话我有共鸣。”原来他是画家片山尚景的弟子。

    (二○)

    秋天寺院的

    晚钟声,

    令人振作。[132]

    这首发句,本来要表现寺院的晚钟并不使人感到寂寥。风国说:“近来,听到山寺的晚钟声,我完全不觉得寂寥,所以写了这首俳谐。”

    我批评说:“你写得很没有意趣。无论是山寺、秋夕,还是晚钟,这些东西本来都会给人以无上的寂寥之感。你只是偶尔看到很多来摘红叶的人,就感到不寂寞了,但这只是你个人的感受罢了。”

    国风不服气地说:“那时我就是有那种感受,写出来不行吗?有了这种不寂寥的感受,就不能写成发句吗?”

    我答曰:“当然,有了这种感受,你就写出来,怎么不可以呀!”诚然,这首俳谐虽不能算是优秀之作,但还不失作者的本意[133]。

    (二一)

    雪夜敲院门,

    门内有人应声来,

    老是打不开。[134]

    这首发句在同门中引起了评论。丈草说:“此句是‘不易’之体,而又得‘流行’之风。”

    支考说:“你是如何能够以如此平易的语言来表现的呢?”

    正秀说:“很可惜先师听不到这首俳谐了。”

    曲翠说:“句作的优劣又当别论,关键是当今能写出这样作品的,除了他,没别人了。”

    其角说:“确实很好地表现了大雪封门的情景。”

    许六说:“写得很好,但还不是尽善尽美。”

    露川说:“特别是‘门内有人应声来’一句,写得最妙。”

    我说:“这些评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的。这首俳谐写于先师仙逝的那年冬天,那时候,同门的人要作出这样的俳谐还是比较困难的。而如今,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同门,都已经超出这样的水平了。”

    (二二)

    几年时光过,

    头上白发多,

    乃是神光照我哉。[135]

    这是献给太宰府天满神宫的发句。对此,许六说:“一首发句使用两个‘切字’,是有特定限制的。这首发句的毛病是用了两个切字[136]。”

    我回应说:“我并没有特意使用两个切字。虽有两个可以作切字的字,但有一个不是作为切字使用的[137],所以不为病。”

    (二三)

    山中阴晴无定,

    疾风暴雨来势汹,

    快安窗板来挡风。[138]

    我认为:在我从黑崎那个地方听来的俳谐中,没有一首能比得上助童这一首,很有风姿,用词造句流畅,没有不自然之处,显得清新可人。可以说体现了当时最流行的作风。

    世间有很多俳谐,多是写“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流于讲道理。或者写自己眼前的事物,都是“断竹之上栖燕子”“钻过屋帘的燕子”之类。

    这位少年作者在这首俳谐中显示了很好的素质,如果能跟从名师学习,也许可以成为出色的俳人。首要的是,他从内心里不是要讲道理给人听。倘若今后流于玩弄技巧,那就堪忧了。

    (二四)

    秋天的雄鹿啊,

    从后面看去,

    显得多么寂寞。[139]

    许六说:“这首俳谐与‘鹿儿遁入深山中,胡枝子树下,吹来一阵风’是同类句。”

    我认为:“《吹来一阵风》吟咏的是早上鹿儿归山的情景,而这首俳谐吟咏的却是鹿儿总体看上去显得寂寞,趣意是不同的。

    (二五)

    祭祖之日,

    灵棚上的灯笼光,

    映照着晃动的高粱叶。[140]

    听作者洒堂说:“路通[141]评论这首俳谐时说,高粱穗、高粱叶,可以互相置换。发句不可以这么写。”

    我说:“路通不明白什么是俳谐中的‘花’与‘实’,所以才说出这种话。这首发句吟咏的是灯光映照着房屋旁的高粱,一个贫寒农家正在祭祖的情景。至于屋旁的叶子是高粱叶,还是高粱穗,都无关紧要,只要能表现当时的氛围就好。因为这属于俳谐表现上的‘花’,而‘实’是祭祖仪式,这是不能变动的。如果改变了,那么就是另外新的一首了。作为修饰性的‘花’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应选取有雅趣的事物。”

    (二六)

    祭魂仪式上,

    我怀念

    出生前就死去的父亲。[142]

    我问作者:“你未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吗?”甘泉回答:“不是。父亲前年刚去世。”

    我对他说:“这样的话,这首发句吟咏的是别人的事情咯!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写,这没有意思。作为发句,你可以想象和描写各色人等的无情、狂狷,还有圣贤、佛祖的事迹,地点可以是皇宫、仙境,也可以写乞丐和僧侣。但在一首发句中,不能把别人的身世经历当作自己的身世经历来写。弄不好,可能还会招来麻烦。”

    (二七)

    御命讲[143]法会上,

    一大片新剃光的

    青色的尼姑头。[144]

    对这首俳谐,我说:“中间七个字太粗俗了,如果把它改掉,会不会好些呢?如果改掉,整首的‘枝折’意韵就显示出来了。”

    许六回应说:“‘枝折’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不可刻意求之,只有保留这七个字,才有发句的味道。其角也是这么认为的。”

    (二八)

    张贴在门口的

    牛王宝印[145]打了卷儿,

    晚秋阵雨下起来。[146]

    对这首俳谐,我曾经说过:“自从在彦根的许六那里看到这首俳谐,就觉得它与其角的‘乞食和尚,又在我家门口,张贴纸符的面饼’是等类之句,但这种看法是我的误解。那时,看到两首作品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就加以排斥否定,而不注意对整体上作出批评,一看到‘门口’‘纸符’就立刻判定为等类之句,这真是肤浅之见。”

    (二九)

    野猪闯进瓜田,

    鼻子闻来又拱去,

    不知西瓜为何物。[147]

    我曾说:“这首俳谐不怎么好。要我打分的话,十分我只能给他三四分。”而正秀却大加赞赏,说:“描写的是野猪用鼻子拱的样子啊!”此后,先师也说:“写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后来又仔细想了想,以前的看法有了改变。那时,关西一代西瓜还是稀罕物,正秀是关西人,所以他觉得野猪不知道西瓜是什么东西,用鼻子拱拱、试探试探,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看出了这首俳谐的风情所在。我是西南地区长大的,对我来说,西瓜与一般的瓜或茄子一样,是很普通的东西,所以看不出这首俳谐有什么新颖之处。一般而论,在理解别人作品的时候,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或是不熟悉的事物,理解起来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谈到老虎,被老虎追赶过的人一想到老虎,恐怕就要冒冷汗了。

    (三〇)(存目)[148]

    (三一)

    扫地的男人,

    坐在扫帚上,

    欣赏着牵牛花。[149]

    鲁町问我:“这一句,表明作者有自己的长处。您怎么看呢?”

    我说:“作为一首发句还说得过去,长处倒没有。”

    牡年[150]说:“先师有一首‘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牵牛花的,男人啊’,两相比较,哪首更好呢?”

    我答曰:“先师那首,前面有一个小序————‘和其角《蓼萤》’。其角以一首发句,‘我坐在草庵篷门,观赏着蓼草上的萤火虫’。先师是为了唱和其角的这首极富技巧的发句而写的。而风毛的这首,前后左右无论怎么看,都无甚可观。这样的发句,我随口就可以吟咏出来。不信你试试看!来,你们出题吧!”

    鲁町出了“露”字。我吟咏道:“露水落下来,沾湿我衣襟,只缘坐在树荫下。”又出了一个“菊”字,我吟咏道:“屋后山上的菊花,看上去好像开在,农家的屋顶。”就这样一口气吟咏了十几首。他们说:“我们怀疑这些都是您事先作好的。”我说:“那么,你们出一个题,我吟咏十首,如何?”于是,鲁町出了一个“砧”字。接着,我又吟咏了“新嫁娘啊,小心轻轻地捣着木砧”“旅人啊,把店头的马背当靠砧,打个盹儿”等,一共十几首。

    我说道:“在蕉门弟子中,我以吟咏速度慢而著称,即便这样,也能如此。你们怎么能把出了自己文集的先师的作品,与风毛的作品相提并论呢?要知道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

    附言:我这样说,不免有自我炫耀之嫌,其实不然。当今一些俳人把先师的《牵牛花》,还有“马儿在啃食着,路旁的木槿花”等作品,误以为是当场写景之作,自己写了一些浅薄的作品,却以“芭蕉流”自许。为了让这些人有所醒悟,我才写了上述一段。

    (三三)

    风国说:“彦根派[151]的发句有一个毛病,就是一首俳谐中有两个季语。这是十分不能容许的。”

    我说:“一首俳谐中有两三个季语,也无可指责。不过,我本人倒是不喜欢这样做。”

    许六说:“一首俳句中有两个以上的季语,对于初学者是很难的。这是为了季节与季节之间的相互照应,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我认为:一首俳谐中有两个季语,无论对于熟练者还是初学者,都一样难。只是,许六所说的“季节与季节之间的相互照应”云云,我还是不能理解。

    (三四)

    聋哑人赏月,

    有感不能言,

    此情教人好可怜。[152]

    对此,近来一位连歌师告诉我:“一位连歌‘花本’[153]宗师对这首《聋哑人》作了评价,认为俳谐也能表现出这样的感情,看来不可小看俳谐。”

    听了这话,我想:这首俳谐是距今十七八年前写的,那时先师也曾夸赞过,世间的评价也很好。此句题材新鲜、感情隽永,但从“句位”[154]上看,还是很不够的。如今蕉门弟子的俳谐,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样的水平。听了上述那样的夸奖,我反倒觉得如今的连歌师是不足信赖的人。

    (三五)

    一阵急雨来,

    吹开了,

    那红色的衣袖。[155]

    对于这首俳谐,正秀评论说:“这模仿的是纪贯之的《未结绳扣》,是去来作品的劣作。”

    正秀的这句话,我不能理解。对我来说,我只是要表现出在风急雨骤的路上,红色衣袖被吹开的情景。既然和歌中有“山上的疾风,吹落了树上的红叶”[156],那么俳谐描写这种情景有何不可呢?所以才作了这首俳谐。

    (三六)(存目)[157]

    三、故实(存目)

    四、修行

    (一)

    蕉门有所谓“千岁不易之句,一时流行之句”,先师把俳谐作了这两种区分,同时二者根本上是相通的。

    不懂得“不易”就不能确立俳谐的根基,不懂得“流行”就不能使俳谐与时俱进。“不易”是指在古代是优秀的,到后代仍然优秀,故称“千岁不易”;“流行”就是随着时代而变化,昨日的风格不适合于今天,今天的风格不能用于明天,就叫作“一时流行”。“流行”,就是时兴。

    鲁町问:“你觉得俳谐的根基,是指什么?”

    我答曰:

    俳谐的根基,很难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大体说来,诗歌有各种门类,和歌是其中之一。而和歌中又有不同种类,俳谐是其中之一。在对和歌进行分类的时候,析出了“俳谐连歌”。这样一来,就容易理解了。有些俳人不明白这点,以为进行俳谐创作,就不需要懂得汉诗、和歌,以及“旋头歌”“混本歌”[158]之类的。有些人拘泥于“俳谐”二字的通俗诙谐,却忘了俳谐就是与和歌一脉相承的“俳谐连歌”。

    以俳谐的精神写成文章,就叫俳谐文。同样,以俳谐精神来吟咏和歌,叫作“俳谐歌”。而以俳谐的精神躬行实践者,就是“俳谐人”。凡自以为是、鄙薄古人、标新立异、信口胡言者,必为人所不屑。如那样自傲自负,还不如不用“俳谐连歌”的名目,而改为“俳谐铁跑”“乱声俳谐”,与俳谐分道扬镳,岂不更好吗!

    (二)(存目)[159]

    (三)

    鲁町问:“‘不易’之句的风姿如何?”

    我答曰:

    “不易”之句作为俳谐之风体,并不追新求奇。因不追新求奇,故古今相通。例如:

    月亮圆又圆,

    若安上一个手柄,

    就是好团扇。[160]

    这一座山啊,

    这座山啊这座山,

    简直是花山![161]

    伊势的秋季,

    寒风呜咽似悲啼,

    如一片墓地。[162]

    像这一类句子,就是“不易之句”。

    鲁町又问:“山崎宗鉴的发句,把月亮比作团扇,不是追新求奇吗?”

    我答曰:

    “赋、比、兴”不仅在俳谐中,而是在所有诗歌样式中都要自然运用的手法。诗歌的所有表现手法,都不会超出“赋、比、兴”三体。所以,宗鉴的这首发句作为“比”体,不能说是追新求奇。

    鲁町问:“‘流行’之句如何?”

    我答曰:

    所谓流行之句,就是作者在某个方面追求奇异之处,从身体长相到衣裳、器物等的描写,都不断追赶时尚。例如:

    盛夏热烘烘,

    天地犹如大蒸笼,

    人在蒸笼中。[163]

    大雪盖树顶,

    何种树木分不清,

    焉知是青松。[164]

    海老[165]有点肥,

    野老[166]显得有点瘦,

    都是老人友。[167]

    这些俳谐发句,有的讲求机巧,有的借用和歌书上的词汇或谣曲中的用词,以求独具一格。这些俳谐是一时流行,如今已不足为训。

    鲁町又问:“‘热烘烘’‘蒸笼’不是‘缘语’吗?”我答曰:“缘语是和歌中的一种手法,不是一种特殊的构思,讲求机巧与缘是不同的两回事。”

    (四)(存目)[168]

    (五)

    鲁町问:“说‘不易’与‘流行’在根本上是一回事,怎样理解才好呢?”

    我答曰:

    这个问题不容易讲清楚。我大体上以人体来作比喻。所谓“不易”,就是什么都不做、静静躺卧时的人体;所谓“流行”,即人或坐或卧,或行或止,或伸或屈,或仰面或低头,动作姿态各不相同。“流行”就是一时一地的改变。然而尽管身体的姿势因时因地而变,时而无为时而有为,但仍然是同一个身体。

    (六)

    鲁町问:“如果出现了一个合适的人物,能够改变俳风,那又如何?”

    我答曰:

    不懂得俳谐的根本,只是在枝节技法上有所改变,这种所谓的“变风”就会脱离俳谐的根本精神,或者虽未脱离俳谐的根本精神,却陷于弄巧成拙。

    鲁町又问:“怎样判断一种‘变风’是否脱离了俳谐的根本精神呢?”

    我答曰:

    若不懂俳谐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对此就难以理解。首先我想举一两个明白易懂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先师的一首发句:

    黎明东方发白,令人想起一条白色的鱼。[169]

    又如:

    如丁固梦见自己在肚子上长松树,今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装饰的大门口的门松,还有争奇斗艳的女郎。[170]

    从瀑布溅下的水,留在荷叶上,使荷叶上的水摇摇欲坠。[171]

    这样的句子是汉诗呢,抑或是别的什么?不仅仅是文字格律不合俳谐的要求,更脱离了俳谐的根本精神。

    合乎文字格律的,如:

    随着黄昏的钟声一声声敲响,花瓣一片片凋落。[172]

    这样的句子简直就像是谜语。

    鲁町接着问:“俳谐中有‘谜体’否?”我回答:“这类东西已经脱离了俳谐本身,需要仔细加以甄别。”

    鲁町问:“先师的俳谐也有脱离俳谐基本精神的吗?”

    我答曰:

    先师在云游奥羽[173]之前,时常有那样的句子。在那次云游中,先师似乎悟出很多东西。途中他写了这样一首:

    可怜啊,蜷缩在甲壳下的蟋蟀。[174]

    后来就把“あな”二字音删除了。不仅如此,在其他各种句作中,将一部分词语加以删除的也不少。在那次云游的冬天,先师才提出了“不易·流行”的主张。

    鲁町问:“‘不易·流行’是古人的学说,还是先师的发明?”

    我答曰:

    “不易·流行”之说,不仅适用于俳谐,也揭示了世间万物之理。然而,俳谐的先辈们谁也没有明确提倡过。贞德以降,追求技巧的俳谐长时间流行于世间,如“角樽や倾けのまう丑の年”“花に水あげて咲かせよ天龙寺”[175]之类,当时许多人认为俳谐就应该这样吟咏,却不知道俳风可以改变。

    等到西山宗因先生出现,才将凝固的贞门俳谐的俳风打破了。于是,新风[176]开始流行天下。那时,“不易·流行”之说尚未提出,所以,无论是乡野还是都市,都抛弃了贞门派的古风,力图创立自己的新风格与新流派,然后又长期守成于自己的风格,却不知道应该有所变化。

    此后,先师芭蕉才领悟到俳谐的本体,并把此称为“不易之句”,又意识到俳谐应因时而变,教导我们“不易”之句与“流行”之句的关系。尽管如此,先师常对我们说:“如果在我们之前没有西山宗因,那我们至今还可能仍在拾贞德古风之牙慧,宗因才是俳谐中兴的开山鼻祖。”

    (七)(存目)[177]

    (八)

    丈草认为:“‘不易之句’,如果在当时有很多人喜欢并创作,也可以叫作‘流行之句’。”先师逝世后,正秀说过这样的话:“此后俳谐肯定会变风,但我对新俳风没有兴趣,我只喜欢‘不易之句’。”

    我认为:在蕉门弟子中,对“不易流行”有种种解说。有的人着眼于此时此地的具体的某句来理解“不易”或“流行”,这也不能说是不流行。然而,先师“不易流行”的主张,是将俳谐的本体视为“不易”,而将一时一地的变风,视作“流行”。

    (九)

    我认为,要想在俳谐方面有所修炼,就应该将之前一代代的风格、一代代的宗匠作品认真学习琢磨,把他们理解透彻之后,才能对风格的新旧加以判断。

    我还认为,在俳谐修行的过程中,应尊崇自己喜欢的某一前辈的风格,而不能一句一句地加以质疑,吹毛求疵地批评。如果遇上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要好好思考原因之所在,或向先贤请教。随着自己俳谐技艺的提高,自然能够区分他人作品的高低优劣。假如从一开始就胶着于一字一句,即便经年累月,也不能有所进步。

    先师曾说过:“今日的俳谐,就在于平日日积月累的修炼,才能在临场时以气为先,一吐为快,而不能过于绞尽脑汁。”

    支考说:“从前的俳谐好比如来禅,如今的俳谐好比祖师禅,应随机应变。”

    (一〇)

    我觉得,先师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是因人施教的,因学生不同,方式方法就各有不同。例如,在教导我的时候,先师说过“不要每个字词,都那样过于刻意雕琢”,或者是“一句之立,俳意[178]尽显”。而在指导凡兆的时候,却又说,一首仅仅十七字而已,所以一字一词都不能马虎。俳谐毕竟与和歌同体,必须在一首俳谐中表现出“枝折”之美。

    这就是针对学生的气质秉赋而施教,也造成了弟子们对先师思想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在蕉门弟子中,对先师思想有误解者不在少数。

    (一一)

    先师说:“发句从头一句五字音开始,一口气流畅吟出,是为上品。”

    洒堂说:“先师曾教导我,‘发句并不是像你那样取两三个素材,搭配起来就成了。吟咏发句要像打造黄金器物那样’。”

    先师又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能够做到巧妙搭配,就是上手,否则就是下手。”

    许六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先师曾说‘这么便捷的方法,不要外传’。”

    对此,我认为,素材与素材的搭配,可以吟咏出许多作品,也可以提高吟咏的速度,初学者要注意掌握。但是,在学成之后,就不再是搭配不搭配的问题了。

    (一二)

    许六说:“发句应该突破某一个话题的范围,在此之外找到另一个话题,才能作成。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就会文思枯竭。在同一个话题内的例子即便有,也十分稀见。”

    我认为,发句不能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在表达即兴偶感的时候尤其如此。而平常构思的时候,同一话题之内的题材很少,更多的是要拾古人之牙慧。相反,在突破话题束缚而思通万里的时候,可以吟咏很多句子,且会有新鲜表现。一位名叫兰国的作者,每句都局限在同一话题之内,可以举他的作品为例。如:“电闪雷鸣中,一个醉汉提酒瓶,踉跄过街巷。”[179]后来又作了一首,将这首发句改动一句“提着酒瓶走过来”。还有一首:“明月当头顶,把头剃成弯月形[180],一同去驹迎[181]。”[182]同一话题又作一首,改作“都剃弯月头”。对此,初学者一定要注意。学成之后,话题的内外之论,就不成问题了。

    (一三)

    我认为,蕉门和其他流派,首先是构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蕉门俳谐是“景”与“情”两者都如实自然地径直吟出,而其他流派却在心中再三雕琢,如“新年蓬莱饰,新饰是绫罗”[183]“元旦晴空挂青阳,船儿赴海洋”[184]“在鸭川[185]第二次撒网,才捕到一条鲇鱼”[186]。在这些俳谐中,宫中的“蓬莱饰”与绫罗绸缎的华贵相映照,“青阳”的初春之意与初次乘船出海对应,两次撒网才捕到一条鲇鱼,令人想到鸭川水的清澈。这些技巧都是仔细推敲出来的。

    蕉门的发句,无论是一字不识的农夫,还是十岁以下的儿童,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吟咏出佳句来。而其他流派的,即使是高手,对于能否吟咏出佳句也心中无底。就其他流派而言,如不是高手,就不可能作出佳句。

    (一四)

    我认为,俳谐应该以表现清新的情趣为本,但在表现情趣时,不能将事物的本性弄错。不过,假如将某事物的本性有意从相反的角度加以表现,也可能会出佳句。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惟乔亲王的和歌:“独身无知己,樱花盛衰不关心,须邀知心赏花人。”[187]都属于此类。感时、恨别、没有知心人一同赏花等时候,事物的本性都起了变化。这就是上述作品的眼目。

    (一五)

    清辅曾说过:“俳谐就要把水说成火。”许多人对这句话感到困惑不解,也有人认为“冰天雪地身出汗”这类句子讲得通。不懂此话含义,是因为只看到变水为火的比喻,而对为什么这样写没有周到的理解。如能有巧妙表现下雪天却身上出汗的句子,那当然很好。类似的例子有“记得人有言:牵牛花常开常衰,此花为无常”[188]。

    (一六)

    我认为,歌句构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整体的趣旨上构思,另一种是从字词使用上着眼。从字词使用上构思者,创作速度快,数量多;从整体趣旨上构思者,创作速度慢,数量少。从构思方法的角度看,从整体趣旨上构思为上品。从字词使用上着眼,在和歌创作中是应该避免的,但俳谐中未必不可。

    (一七)

    蕉门俳谐中有“模式化”[189]一说,就是套用前人句作的模式,例如,将古人的“竿子太长易触物”改为“刀鞘太长触拉门”,或者改为“手杖太短不及地”之类。这种模式化的歌句没有创意。不过,如果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又当别论。

    (一八)

    我认为:歌句有“句势”,正如“文”有“文势”,“语”有“语势”一样。例如我的一句:

    连连绵绵雨淋淋,

    洋洋洒洒如齑粉。[190]

    先师对此评论说:“这里有一个‘势’的问题。为什么不把‘连连绵绵雨淋淋’改成‘连连绵绵雨如注’呢?”我回答说:“这里用‘如’字感觉有所不通。”先师说:“古人不也用过‘忧愁何如我’吗?!”

    (一九)

    我认为,歌句是有“姿”的。例如:

    山鸡唧唧求佳偶,

    为伊消得身体瘦。[191]

    初稿是“山鸡唧唧求佳偶,为伊落得身体衰”。先师说:“去来呀,你不明白句要有‘句姿’吗?相同的意思,如果这样来写,‘姿’就出来了。”于是我就修改成现在这样。

    支考认为:所谓“风姿”,就是如此,而以前在说“风姿”的时候,是将“风姿”与“风情”分开的。支考的说法很容易使人理解。[192]

    (二○)

    我认为:歌句是有“语路”的,“语路”就是句子的节奏语感。“语路”应该像盘子中滚动的珠玉,以流畅无碍为上;又像风儿吹拂柳枝,以优雅为佳。如果像那沟壑中流淌的污水,左挡右突,浑浊滞涩,则为下劣。

    此外,连句的一卷中,一、两句有雕琢之痕,尚无妨,但雕琢过甚妨碍“语路”则不好。此种机巧,不入正流。

    (二一)——(三六)(存目)[193]

    (三七)

    野明问:“俳句中的‘寂’是什么?”

    我答曰:

    “寂”指的是连句的一种色调,并非指“闲寂”之句。例如,老将身披盔甲上战场,或者身穿绫罗绸缎赴宴,但他的老者之风是处处可以显示的,“寂”无论是在热闹的句子,还是在寂静的句子中都存在。兹举一例:

    白首老夫妻,

    樱花树下两相依,

    亲密无间隙。[194]

    先师在评论此句时说:“‘寂’色浓郁,尤为可喜。”

    (三八)

    野明问:“句之‘位’是什么?”

    我答曰:

    兹举一句加以说明————

    夏夜门难寻,

    唯见卯花[195]攀墙根,

    断处应是门。[196]

    先师对此评论说:“句之位的处理,非同寻常。”

    我认为,此句只能说“位”非同寻常,而不能说“位”有多高。归根结底,“句位”在于位格要高。在一首俳谐中,陷于说理,或者比附,或者两物对照,一般都属于下位。

    (三九)

    野明问:“俳谐的‘枝折’[197]‘细柔’[198]是何意?”

    我答曰:

    “枝折”指的不是那种哀怜之句,“细柔”也不是指纤细柔弱之句。“枝折”指的是句之“姿”,“细柔”指的是句之“心”。此处仍以例句加以说明:

    暗夜无喧嚣,

    余吾湖[199]上静悄悄,

    群鸟入睡否。[200]

    先师评价说:“此句细柔。”又如:

    秋日冷凄凄,

    十团子[201]吹成小圆粒,

    风刀何凌厉。[202]

    先师评价说:“此句枝折。”

    总体说来,“寂”“位”“细柔”“枝折”在言语文章中都很难清楚说明,在此只举出先师的具体评语,可由此加以揣摩。

    (四○)

    先师逝世的那年,在走出深川的草庵作最后的旅行时,野坡问道:“俳谐像现在这样写,可以吗?”

    先师回答:“像现在这样写,暂时可以,但五六年后,俳风或有一变。”

    今年,素堂托前来京都的人带话,说道:“芭蕉翁的遗风早已泽被天下,而今俳风处在转变之时,如君有兴趣,请与我共赴歌会,迎接新风来临,尊意如何?”

    我回答说:“闻素堂先生言,喜不自禁。我也有此想法,幸赖先生后盾,若能兴起二三新风,或许可令天下俳人一新耳目。然日月倥偬,物是人非,如今更无闲暇赏玩风雅,唯有抱憾而已。”

    素堂是先师旧友,乃博学多才之士,作为俳人,早有高名。近年虽远离俳坛,但或许已在酝酿新风。我未能呼应素堂召唤,并非出自本意也。

    注释

    [1] 蓬莱:原是中国地名,“蓬莱山”指东海中的仙岛,“蓬莱”又指新年期间放在壁龛上的装饰物,又称“蓬莱饰”。

    [2] 伊势:旧地名,今三重县。

    [3] 原文:“蓬莱に闻かばや伊势の初だより。”作者松尾芭蕉。

    [4] 深川:地名,芭蕉曾在此结草庵居住。

    [5] 慈镇(1155——1225):又名慈圆,姓藤原,镰仓时代的歌僧。

    [6] 原文:“辛崎の松は花より朧にて。”作者松尾芭蕉。

    [7] 其角:榎本其角(1661——1707),又名宝井其角,著名俳人,“蕉门十哲”之一。

    [8] 吕丸:人名,即近藤左吉。

    [9] 近江:地名,今滋贺县,境内有著名的琵琶湖。

    [10] 原文:“行く春を近江の人とうをしみけり。”作者芭蕉。

    [11] 尚白(1650——1722):姓江左,江户时代前期俳人。

    [12] 丹波:旧地名,在今京都府与兵库县之间。在此似指京都。

    [13] 原文:“此木户や锭のさされて冬の月。”作者宝井其角。

    [14] 《猿蓑》:俳谐集,向井去来、野泽凡兆编,元禄四年(1691年)刊。除收录发句、连句外,还收录了芭蕉的俳文集《幻住庵记》。

    [15] 原文:“うらやましおもひ切る时猫の恋。”作者越智越人(1656——1739?),“蕉门十哲”之一。此句似与“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有关,说的是众僧都争着喜爱一只猫,南泉和尚为此把猫杀掉了,了断了众僧的执着之心。此首发句的意思是:爱猫之心容易了断,真叫人羡慕(うらやまし),而割舍恋人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

    [16] 原文:“こがらしに二日の月のふきちるか。”作者山本荷兮(1648——1716),芭蕉弟子,著名俳人。

    [17] 原文:“こがらしの地にもおとさぬしぐれかな。”作者向井去来。

    [18] 驾笼:日本民俗活动中的一种供着人偶的轿子。

    [19] 原文:“春风にこかすな雛のかごの衆。”此首俳谐表现的是日本民俗活动,称为“女儿节”。江户时代以前,阴历三月,女人为亲属制作各种食品,并制作人形(人偶)等放入驾笼中,由众仆人抬着游行,以表示喜庆祝愿之意。

    [20] 丈草:内藤丈草(1662——1704),著名俳人,“蕉门十哲”之一。

    [21] 清泷:京都西北部爱宕山麓的一条急流。

    [22] 原文:“清滝や浪にちりなき夏の月。”作者芭蕉。

    [23] 斯波园女(1664——1726):江户时代女俳人,芭蕉弟子。

    [24] 野明:人名,蕉门弟子之一。

    [25] 原文:“すずしさの野山にみつる念佛哉。”作者向井去来。

    [26] ひいやりと:意为冷飕飕。

    [27] 原文:“面梶よ明石のとまり時鳥。”作者冈田野水(1658——1743),芭蕉弟子之一。

    [28] 芭蕉的原作是:“野をよこに馬引きむけよ。”

    [29] 原文:“君が春蚊屋はもよぎに極まりぬ。”作者越人。

    [30] 原文:“振舞や下座になほる去年の雏。”作者去来。这首俳谐写的是雏坛上的人偶。“雏坛”是日本三月三女儿节摆放人偶的阶梯式台子,寓意时过境迁,旧的被新的所取代。

    [31] 信德:伊藤信德(1633——1698),俳人,芭蕉的朋友。

    [32] 原文:“田のへりの豆つたひ行く萤かな。”

    [33] 万乎:人名,伊贺上野的富商,大阪屋次朗太夫。

    [34] 原文:“大歳をおもへばとしの敵哉。”作者凡兆。

    [35] 原文:“散钱も用意がほなりはなの森。”作者去来。

    [36] 原文:“月雪や钵たたき名は甚之丞。”作者越人。这首发句写的是当时日本京都半僧半俗的“空也僧”的佛教法事活动,叫作“空也忌”,从阴历一月十三日至除夕日共四十八天的夜间,在京城内外巡回敲钵念佛。整首的意思是:虽然是在雪月的风雅之夜,但这些名为“甚之丞”的俗人敲钵念佛,有什么风雅可言呢?含俏皮与微讽之意。

    [37] 原文:“弥兵衛とはしれどあはれや钵叩き。”意为:虽然名字俗气得很,但在敲钵念佛时,还是流露出风雅的样子。

    [38] 原文:“切られたる梦はまことかのみのあと。”作者其角。

    [39] 原文:“をととひはあの山こえつ花盛り。”作者去来。

    [40] 原文:“病雁の夜寒に落ちて旅寝哉。”作者芭蕉。

    [41] 原文:“あまのやは小海老にまじるいとど哉。”作者芭蕉。虾蟋蟀是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蟋蟀科小昆虫。

    [42] 原文:“岩鼻やここにもひとり月の客。”作者去来。

    [43] 洒堂:浜田洒堂,蕉门弟子之一。

    [44] 《笈之小文》:松尾芭蕉自己编选的蕉门句集,与同名的纪行文集《笈之小文》不是同一本书。

    [45] 原文:“うずくまる薬罐の下のさむさ哉。”

    [46] 下京:京都的地名,京都习惯上分为“上京”与“下京”。

    [47] 原文:“下京や雪つむ上のよるの雨。”作者凡兆。

    [48] 原文:“猪のねに行くかたや明の月。”作者去来。

    [49] 出典《新古今集》卷四,作者左卫门督通光。

    [50] 即“听得杜鹃唱,回首望破晓东方,天边有月亮”。出典《千载集》,后收入《小仓百人一首》。

    [51] 原文:“つたの葉……”

    [52] 支考:各务支考(1665——1731),芭蕉晚年的弟子,“蕉门十哲”之一。

    [53] 垂樱:又叫枝垂樱,樱花树的一种,花枝柔软飘逸似柳枝。

    [54] 原文:“下卧しにつかみ分けばやいとざくら。”

    [55] 原文:“手をはなつ中に落ちけり朧月。”作者去来。

    [56] 原文:“泥がめや苗代水の畦うつり。”作者中村史邦。

    [57] 原文:“じだらくに寝れば涼しき夕べ哉。”

    [58] 宗次:人名,蕉门弟子,姓氏不详。

    [59] 原文:“玉棚のおくなつかしや親の顔。”

    [60] 大意是:在灵棚祭祀中,朦朦胧胧见到先人的面影。

    [61] 原文:“夕凉み疝気おこしてかへりけり。”作者去来。

    [62] 俳意:意即“俳谐趣味”,“俳意”并非只指轻松滑稽的意味,更要有“风雅”的精神。

    [63] 原文:“つかみあふ子どものたけや麦畠。”

    [64] 原文:“いそがしや沖のしぐれの真帆かた帆。”作者去来。

    [65] 原文:“有明や片帆にうけて一時雨。”

    [66] 原文:“兄弟の顔見る闇やほととぎす”。作者去来。

    [67] 指的是建久四年(1193年)五月二十八日。出典《曾我物语》卷九。

    [68] 原文:“につと朝日にかうよこ雲。”

    [69] 原文:“青みたる松より花の咲きこぼれ。”

    [70] 原文:“すつぺりと花見の客をしまひけり。”

    [71] 原文:“梅にすずめの枝の百なり。”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也是第二句即“胁句”,共七、七两句十四个音节。

    [72] 西国:指日本西部各地,如九州等。

    [73] 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即“七七”句。原文:“舟に煩う西国の馬。”

    [74] 画两条旁线,表示是好的句子。

    [75] 手帐之句:即事先在笔记本上反复斟酌、不太自然的句子。

    [76] 原文:“弓張の角さし出だす月の雲。”作者去来。

    [77] 原文:“でつくちが荷ふ水こぼしけり。”作者凡兆。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即“七七”句。

    [78] 雉子:野鸡、山鸡。

    [79] 原文:“妻呼ぶ雉子の身をほそうする。”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七、七两句,共十四音节。

    [80] 原文:“ぼんとぬけたる池の蓮の実。”此句是连歌中的付句。。

    [81] 原文:“咲く花にかきだす縁のかたぶきて。”作者芭蕉。此句是一首发句。写供赏花人坐的长凳,在赏花客散去后摆放较乱,有所损坏。

    [82] 原文:“くろみて高き樫の木の森。”此句是“七七”句。

    [83] 原文:“咲く花に小さき門を出つ入りつ。”作者芭蕉。

    [84] 原文:“綾のねまきにうつる日の影。”此句是“七七”句。

    [85] 原文:“泣く泣くも小さき草鞋もとめかね。”作者去来。

    [86] 原文:“二つにわれし雲の秋風。”作者水田正秀(1657——1723),近江膳所藩士、俳人。此句是连歌中的“七七”句。

    [87] 原文:“中莲子中切あくる月影に。”作者去来。

    [88] 原文:“分别なしに恋にしかかる。”作者去来。此句是连歌中的“七七”句。

    [89] 原文:“浅茅生におもしろげつく伏見わき。”作者芭蕉。

    [90] 野坡:志田野坡(1662——1740),俳人,芭蕉弟子,“蕉门十哲”之一。

    [91] 浓重之味:原文“甘味”,与“重み”(浓重)同意。

    [92] 山部赤人:奈良时代著名歌人,意即山边的红色的人。此句的特点在于以自然风景解释古代名人的名字。

    [93] 原文:“赤人の名はつかれたりはつ霞。”作者史邦。

    [94] 木曾:古地名。

    [95] 原文:“駒牵の木曾やいずらん三日の月。”作者去来。其中,“驹牵”是日本古代宫廷的行事之一,每年八月十五,各地将马匹献给朝廷,供天皇御览;“三日月”,指阴历的月初第三天初升的月牙儿,也特指八月三日的月亮。

    [96] 原文:“肿物に柳のさはるしなへ哉。”作者芭蕉。

    [97] 原文:“雪の日に兔の皮の髭つくれ。”作者芭蕉。

    [98] 神代卷:指《古事记》和《日本纪》中的《神代卷》。

    [99] 猿若:模仿《猿若》狂言中靠滑稽表演乞讨的街头艺人。

    [100] 原文:“山路きて何やらゆかし堇草。”作者芭蕉。

    [101] 证歌:后人为了表明用词、句法的正当,用来作为例证的歌。

    [102] 民间歌学者:原文“地下歌道者”,“地下”是与“堂上”对立的歌学流派,“地下”歌学不太拘泥古法,主张自由清新。

    [103] 原文:“笠提げて墓をめぐるや初しぐれ。”作者北枝。

    [104] 原文:“春の野をただ一のみや雉子の声。”作者野明。

    [105] 原文:“马の耳すぼめて寒し梨の花。”作者支考。

    [106] 原文:“白水の流れも寒き落葉哉。”作者木导,系蕉门弟子之一,姓奈越江,彦根番士。

    [107] 原文“卯の花に蘆毛の馬の夜明けかな。”作者许六。

    [108] 原文:“莺の啼いて見れば啼かれたか。”作者杜若。

    [109] 原文:“起きざまにまそつとながし鹿の足。”作者杜若。

    [110] 原文:“干鲑となるなる行くや油筒。”作者雪芝。

    [111]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12] 原文:“莺の身を逆さまに初音哉。”作者其角。

    [113] 原文:“莺の岩にすがりて初音哉。”作者素行。

    [114] 本情:又写作“本性”,俳论中较为常用的概念之一,指事物的本真、本质。

    [115] 原文:“桐の木の風にかまはぬ落葉かな。”作者凡兆。

    [116] 芭蕉的原作是:“樫の木の花にかまはぬ姿かな。”意为:“虽然不开花,青冈栎啊,还是有自己的姿态。”

    [117] 同巢:在外在表现手法上看有一定相似之处。

    [118] 见本书《先师评》之六。

    [119] 原文:“驹買ひに出迎ふ野べ薄かな。”作者野明。

    [120] 原文:“岚山猿のつらうつ栗のいが。”作者小五郎。

    [121] 原文:“花ちりて二日をられぬ野原哉。”

    [122] 原文:“ちる時の心やすさよけしのはな。”作者越人。

    [123] 别僧:意即“告别僧人”。

    [124] 原文:“電のかきまぜて行く闇夜かな。”作者去来。

    [125] 原文:“時鸟帆裏になるや夕まぐれ。”作者先放。

    [126] 《渡鸟集》:去来、卯七编俳谐集。

    [127] 可南:向井去来的同居情人。

    [128] 卯七的《时鸟》原文:“時鸟当てた明石もずらしけり。”意思是“在明石,想要听到时鸟的叫声,是不可能的”。

    [129]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30] 原文:“鞍坪に小坊主のるや大根引。”作者芭蕉。

    [131] 兰国:俳人,向井去来的弟子。

    [132] 原文:“夕ぐれは鐘をちからや寺の秋。”作者风国。

    [133] 本意:原文“本意”(ほんい),日本古典文论及俳论中的概念之一,指作者的真实感觉感受,与“本情”意思接近,但“本情”多指一般事物的真实。

    [134] 原文:“おうおうといへどたたくや雪のかど。”作者去来。

    [135] 原文:“幾年の白髪も神のひかり哉。”作者去来。

    [136] 两个切字:指的是“几(幾)”字和“哉”字。

    [137] 不是作为切字使用的:指“几(幾)”字。

    [138] 原文:“白雨や户板おさゆる山の中。”作者助童。

    [139] 原文:“さびしさや尻から見るたる鹿のなり。”作者木导。

    [140] 原文:“唐黍にかげろふ軒や玉まつり。”作者洒堂。

    [141] 路通:姓八十村,蕉门弟子。

    [142] 原文:“玉祭うまれぬ先の父こひし。”作者甘泉。

    [143] 御命讲:日莲宗在十月十三日举办的法会,又称“大御影供”。

    [144] 原文:“御命講やあたまの青き新比丘尼。”作者许六。

    [145] 牛王宝印:原文“牛王”,神社张贴的一种祛邪的纸符。

    [146] 原文:“門口や牛王めくれてはつしぐれ。”作者不明。

    [147] 原文:“猪の鼻ぐすつかす西瓜かな。”作者卯七。

    [148]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49] 原文:“朝顔煮はうき打ち敷くをとこ哉。”作者风毛。

    [150] 牡年:向井去来的弟弟。

    [151] 彦根派:以森川许六为中心的彦根地方的俳谐流派。

    [152] 原文:“盲より哑のかはゆき月見哉。”作者去来。

    [153] 花本:原文“花の本”,是连歌最高权威者的称号。

    [154] 句位:原文“句の位”,也简称“位”,俳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作品的艺术水平。

    [155] 原文:“時雨るるや红粉の小袖を吹きかえし。”作者去来。

    [156] 原文:“ほのぼのと有明の月の月影に吹きおろす山おろしの風。”出典《新古今集》卷六,作者源信明。

    [157]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58] 混本歌:和歌的原始体式之一,见于《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但何为“混本歌”历来说法不一,或说六句体,或说四句体,等等。

    [159]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60] 原文:“月に柄をさしたらばよきうちは哉。”作者山崎宗鉴。

    [161] 原文:“是は是はとばかり花のよしの山。”作者贞室。

    [162] 原文:“秋風や伊勢の墓原猶すごし。”作者芭蕉。

    [163] 此句出自贞门,具体作者不详。原文:“むすやうに夏に甑の暑さかな。”

    [164] 原文:“あれは松にてこそ候へ杉の雪。”作者松下。

    [165] 海老(えび):虾。

    [166] 野老(ところ):山芋。

    [167] 原文:“海老肥えて野老瘦せたるも友ならん。”作者田中常矩。

    [168]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69] 松尾芭蕉的发句“白鱼しろき事一寸”,此处引文略去了头一句五字音“明けぼのや”。

    [170] 原文:“丁固が松今朝門に有り共きほへ。”作者百丸。丁固,中国人名,见《蒙求》中的“丁固生物”的故事。

    [171] 原文:“滝あり蓮の葉に暫く雨をいだきしか。”作者素堂(1642——1716),俳人、芭蕉的友人。

    [172] 原文:“ちる花にたたらうらめし暮の声。”作者幽山。

    [173] 云游奥羽:指元禄二年(1689年)芭蕉的“奥之细道”之旅。

    [174] 原文:“あなむざんやな甲の下のきりぎりす。”

    [175] 这两首发句都使用了“挂词”,即双关语,即利用读音相同、汉字相同或意义相通,而求一语双关的效果,是和歌、连歌、俳谐中常见的修辞技巧。“挂词”在译文中几乎无法体现。

    [176] 新风:指“谈林派”的通俗诙谐的俳风。

    [177] 本节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较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译。

    [178] 俳意:与“俳味”基本同义。

    [179] 原文:“電に德利さげて通りけり。”

    [180] 古代日本男子的一种发型,将前额至头顶的中部剃成弯月形状。

    [181] 驹迎:平安王朝时代,每年八月十五日,朝廷官吏到逢坂关迎接地方献给朝廷的马驹。

    [182] 原文:“明月にみな月代剃りにけり。”

    [183] 原文:“御蓬莱夜は薄物着せつべし。”

    [184] 原文:“元日の空は青きに出船哉。”

    [185] 鸭川:京都的一条主要河流,亦是著名风景名胜。

    [186] 原文:“鸭川や二度目の網に鲇一つ。”

    [187] 原文:“桜花散らば散らなん散らずとてふるさと人の来ても見なくに。”

    [188] 原文:“咲きかへて盛り久しき朝顔を仇なる花と誰かいいけん。”为“五七五七七”音节的和歌,作者不详。

    [189] 模式化:原文为“同巢·同窑”。

    [190] 原文:“あくるがごとくこぬか雨降る。”此句为付句“七七”格律。作者去来。

    [191] 此句为付句“七七”格律,作者去来。原文:“妻よぶ雉子の身を细うする。”

    [192] 支考在《续五论》一书中的“新古论”中,对此有详细论述,针对此前的“情先姿后”的说法,认为“姿先情后”才是最理想的。为了理解方便,权且将“风情之句”与“风姿之句”区分开来,但本质上应追求“姿情融合”的境界。

    [193] 第二十一至三十六节的内容涉及的若干俳谐例句,其日语本身的修辞技巧极难在译文体现,故略而不评。

    [194] 原文:“花守や白きかしらをつき合はせ。”作者去来。

    [195] 卯花:一种花卉,学名溲疏,花白色,初夏盛开。

    [196] 原文:“卯の花のたえまたたかん闇の門。”作者去来。

    [197] 枝折:原文“しをり”。

    [198] 细柔:原文“ほそみ”。

    [199] 余吾湖:原文余吾海,位于日本琵琶湖北部的一座小湖泊。

    [200] 原文:“鳥共も寝入つて居るか余吾の海。”

    [201] 十团子:日本食品饭团子的一种,为传统名吃,因一勺子可舀出十个而得名。

    [202] 原文:“十团子も小粒になりぬ秋の風。”作者森川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