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醉宝鉴 >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醉宝鉴 !

    “你看了这么半天看出什么没有,我还没问你是谁?”

    “你刚刚说你有能力,给我这件官窑瓷盘开鉴定证书?”

    “你说话可算数?你要是敢骗我,等我回去就告诉他们。”

    “你们联合起来一起欺负客户,这家店老板眼力不如人。”

    “还连同一个外人一起哐我,想骗走我的这件官窑。”

    柳亦辰本打算随便应付他两句,让他赶紧离开。

    可谁成想这个人得寸进尺,他抬起头冷冷地看了这个人一眼说道。

    “你口口声声说,你的这件瓷盘是官窑,你有何证据证明?”

    “还有我要纠正你一点,我不是外人,鄙人正是这家店的董事之一。”

    “你三番两次侮辱孔叔,说他眼力不行,我今天就是要替他讨回个公道。”

    随后柳亦辰把他刚刚脑子里面想到的那些,一一的和这个人讲述了一遍。

    周围围观的那些人,平时很难近距离听柳亦辰鉴定古玩。

    那些人听完柳亦辰说的那些,不由自主的鼓起掌。

    其实柳亦辰说的那些孔叔也都懂,只是刚才被这个人搞得有点心烦。

    要是一开始就这样告诉他,或许这个人现在早已经离开。

    也不用麻烦柳亦辰专程在跑一趟,孔叔见到柳亦辰脸上有些疲惫的神色。

    他心里面还是会有些愧疚,这个人听到柳亦辰说的,瞬间变得哑口无言。

    之后柳亦辰又让店员去库房,拿了一件耕织图薄胎瓷杯过来。

    这是一件薄胎小杯,底款写着大清道光年制,带有花口。

    瓷杯上面的画画得极其精致,人物画得也是惟妙惟肖。

    上面的图是标准的画片,康熙年间开始出现。

    当时康熙皇帝命令工匠画了耕织图。

    耕指的是吃饭,织指的是穿衣。

    吃穿问题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瓷杯上的画片是织的一个环节,描述了染丝的工艺流程。

    “丝成练熟时”,就是把丝捣练出来。

    “万缕银光皎”,指很多丝纠缠在一起,如同银色的月光。

    “因为五色形”,是指染丝。

    “曾费葛仙老。奇方自圣传,不继何人晓。染得色鲜明,多是天工巧。”

    这是一首御制诗,也就是皇帝写的诗,诗下面的印章是“雅玩”。

    耕织图有很多画片,比如在耕图中。

    从犁地开始,播种、除苗、丰收、刈麦等全过程都有。

    在织的部分,如何养蚕、喂蚕、蚕的吐丝、缫丝、染色、织布。

    也是全过程都有,这个画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这种瓷杯在当年都是成套出现,与其他的耕织图组合在一起。

    这个瓷杯只表现了其中一段画片,画工很精致。

    在当时这些东西都是皇家用具,柳亦辰之所以将这件薄胎瓷杯拿出来。

    就是想告诉这个人,真正的官窑是什么样子。

    而且这件薄胎瓷杯,和他拿来的那件吉祥双清盘都是同一时期。

    说到这里,柳亦辰又给他们分享了一个,他以前做鉴宝活动时遇到的事情。

    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也是蛮有意思。

    当时有一位鉴宝人,拿了一件道光青花折腰暗八仙花卉盘。

    这件道光青花折腰暗八仙花卉盘,柳亦辰看完也是感觉非常有趣。

    之所以说它有趣,那是因为这只盘的款极为少见。

    一般来说,道光款比较常见的有几种。

    一种是六字篆书款的“大清道光年制”。

    官窑民窑都有,官窑的比较工整。

    民窑的一般比较粗糙些,但是也有的写的和官窑一样工整。

    还有一种是四字楷书款的“道光年制”,也是工整的和潦草的都有。

    这一时期的瓷器,还有不少是仿前代款识。

    比如“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嘉庆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

    一般写法和真款相比相差甚远,而且款一般比较小点。

    此外这一时期,私家堂名款也很盛行。

    比如著名的是“慎德堂”、“退思堂”、“立本堂”。

    “嘉乐堂”、“嘉阳堂”、“庆宜堂”、“直善堂”。

    “乐静堂”、“浩然堂”、“履信堂”。

    “聚庆堂”、“珠林堂”、“惜阳堂”等。

    堂名款一般都是楷书,而且往往比较工整精致。

    另外常见的就是当时流行的花押款,比如寿桃,花草以及其它吉祥图案。

    例如用一只笔和一锭元宝,象征的必定如意,就是当时常用的花押款之一。

    和以上这些都不同,这只盘的款是楷书的“大清道光年制”款。

    款遒劲有力,相当工整,楷书的“大清道光年制”款是相当罕见的。

    不过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这只盘是一只折腰青花淡描花卉盘。

    这种纹饰是典型的官窑纹饰,而这只盘的纹饰工整、画工流畅、笔触细腻。

    明显是相当有功力,又熟悉这种图案的御窑画工画的。

    此外这个盘的形制、尺寸、修脚也都符合官窑的特征,初步判断应该是官窑。

    不过这类官窑基本上都是斗彩,而且从这只盘淡描的画法和图案的留白来看。

    应该是为了要制作成斗彩盘的,这只盘的图案已经完成,并且入窑烧制好了。

    一般来说,瓷器在这道工序完成以后,已经算完成了大半,实在没有理由不上彩。

    那么为什么这只盘。已经在青花图案画好,入窑烧制好了以后,没有上彩最终完成?

    这是和官窑生产的严格密不可分的,柳亦辰当时认为基本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就是款识的原因,道光官窑惯例是以六字篆书款。

    这个盘的款却因为写字工的疏忽写成了楷书。

    不过这个恐怕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这个盘在图案画好。

    上窑第一次烧好后,出现了严重的窑伤。

    这个盘的窑伤在底伤,有不少条的窑裂,而且相当明显和严重。

    为什么说这些窑裂,是入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入窑前就存在的?

    如果仔细看这些窑裂,就可以发现有一处窑裂,把制字的反刀旁“亅”从中劈开了。

    而年字的竖边也被一条窑裂断开了,所以很明显这些窑伤在入窑之前是没有的。

    正是因为款识和窑伤的原因,这只已经耗费了相当多功夫的盘子,就没有继续进行下一道工序。

    按道理来说,这样被淘汰的盘,是应该被毁掉或者入库存储,不能流传出去的。

    不少古玩收藏者都认为,官窑在除了战乱时期以外。

    或者是清朝灭亡后,是不太可能流入民间的。

    其实柳亦辰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了更好的能够了解这一点。

    我们必须要对官窑的制作,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清代官窑的生产,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典章制度。

    从形制,大小,选料,图案,色彩,款识,品质等方面都有规则制度可循。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官窑,都象很多人相象的那么高质量。

    特别是在经济情况不好,社会动荡。

    政局不稳定的时代,官窑的品质也就下降了。

    一般说来,清代后期的官窑瓷器质量,很多时候都不是太高。

    这一时期品质好的官窑瓷器,相对就更为难得。

    而且官窑也是有等级的,皇帝、太上皇、太后、皇后所用的瓷器等级就高。

    一般质量控制的也就更严格,品质一般比较好。

    而嫔妃已经其他宫廷人员,使用的等级就低些,质量相对的也差些。

    而一些特别为皇帝欣赏所生产的瓷器,等级就更高,可以说是当时工艺所能达到的极限。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

    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还常常直接下令烧造某些品种的瓷器。

    像这样皇帝直接要求的瓷器,当然品质是最好的。

    比如乾隆六年,乾隆还因为烧造的上等瓷器釉色不佳。

    远逊雍正瓷器,而让怡亲王写信去训斥当时的陶督办唐英。

    大部分质量不符合宫廷要求的瓷器,如果是有严重窑伤,或者损坏等严重毛病的。

    一般都是就地销毁,不允许流传到民间。

    而一般的小毛病,或者是因为釉色釉水不够好而淘汰的。

    按照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八年的“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所说。

    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破损遗失。

    致烧成之器皿与原造之坯胎,所有数目俱无从查核。

    也就是说那些次品,基本上都是存储在御窑厂的库房里。

    任由御窑厂的工匠和差人使用的,以至于破损和遗失的瓷器没有办法统计。

    而自雍正七年开始,遂“将此次色脚货。

    按件酌估价值造成黄册,于每年大运之时一并呈进交贮内府。

    有可以变价者,即在京变价,可有供赏赐者,即留备赏用。

    到乾隆八年初“总属如此办理”,也就是说自雍正七年开始。

    一些釉色不好的淘汰官窑,在运送到京师后。

    被皇帝赏赐给了官员,或者变卖出售了。

    到乾隆七年六月,乾隆皇帝更是谕旨道。

    “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地变价。”

    也就是说,淘汰下来的官窑。

    不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运送到京城,而改为就地在景德镇变卖。

    唐英担心如果把淘汰下来的官窑瓷器在景德镇变卖。

    景德镇的民窑工匠,会以此为样本进行仿照。

    以官窑之名义高价售卖,从而使得次品官窑的销路不畅。

    除次色官窑变卖之外,皇帝的赏赐。

    宫廷流出和御窑厂流出,也是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渠道。

    从唐英的奏折就可以看出,御窑厂就常常有工匠甚至是官员,把次品偷偷带出的情况。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没有例外。

    柳亦辰断定,这件折腰青花淡描花卉盘。

    可能是御窑厂的工匠,偷偷带出或者是就地变卖的。

    不过这只是柳亦辰的一个猜测,具体当时的情况什么样,永远只是一个谜团。

    柳亦辰讲完这件事后,有位店员笑着问道。

    “柳董,你给我们说说这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吧。”

    她们这些人最喜欢柳亦辰,给她们讲他以前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不仅能够听到故事,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其实所谓的官窑,是指由御窑厂的工匠生产在御窑烧制,目的是为宫廷使用的瓷器。”

    “只要是这类瓷器就是官窑,和质量高低完全没有关系。”

    “当然,一般官窑瓷器的质量普较高。”

    “而民窑则是指的由民窑工匠制作在民窑烧造,目的是为了市场销售或定购的瓷器。”

    “这类瓷器哪怕质量再好,也都是民窑瓷器。”

    “有一些形制的器皿,是只能由官窑生产供皇家使用。”

    “而普通的民窑是不能生产的,比如一些国家典礼上的祭祀用器等等。”

    “官窑瓷器因为是从御窑厂生产的,而御窑厂的工匠绘画。”

    “工艺技术水平和设施都普遍比民窑窑高,所用工时比民窑长。”

    “质量控制比民窑严格,因此生产出来的瓷器质量普遍较民窑为高。”

    “官窑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形制,纹饰方面的标准。”

    “像御窑厂就存有所有烧制的瓷器样本,因此即使朝代更替。”

    “也都能根据遗留下来的样本进行创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标准官窑的纹饰,都差不多的原因。”

    “当然官窑也有创造,特别是清三代的皇帝。”

    “都是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生产,甚至有的还自己设计瓷器。”

    “不过这些创造,也大部分还是在官窑纹饰的大范围内的。”

    “官窑纹饰一般以花草,动物形成的抽象纹饰,各种龙凤纹,吉祥图案纹为主。”

    “而当时民窑流行的一些题材,比如西厢记等则是没有可能在官窑瓷器中出现的。”

    “一般有经验的藏家,可以通过一件瓷器的纹饰。”

    “是否是所谓的官窑纹饰,来对瓷器是否官窑做初步的判断。”

    “当然带有官窑纹饰的瓷器,未必就是官窑。”

    “不过如果瓷器的纹饰就不是官窑纹饰,一般就可以排除了。”

    “此外,官窑瓷器的形状和釉色,也和民窑的有所不同。”

    “这点不容易掌握,只能多看多接触。”

    “官窑瓷器一般制作比较匀称,拿在手里的分量,一般不会感觉太轻或者太重。”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官窑的款识,一般都写的相当工整。”

    “这是因为款识代表了一个朝代,绝对马虎不得。”

    “所以官窑瓷器的款识,一般都是由熟练的写字工匠,专门负责书写的。”

    “此外,官窑瓷器的削足也非常整齐,以蔑刀反复修圆。”

    “手指在上面滑动的时候感觉很顺畅,不会有阻滞的感觉。”

    “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这些东西需要不断的去摸索才行。”

    “说了这么半天都有点口干舌燥,你们也不说给我倒一杯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