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五百九十九章 军制再改

第五百九十九章 军制再改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当子弹制造成为一件低成本,高效率的事情后,连发步枪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端着一杆十一式乙型连发步枪的杨肇基扣动扳机,一连五发子弹击中百步外靶子,一声脆响弹夹弹出落在脚下。

    这杆步枪型号内部叫做水连珠,还有加强型号还在研制中,改五发弹夹为十发。

    “刺刀不能省。”

    杨肇基拿起单子扫一眼,是各项指标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兵部武备司提议简化结构,省略刺刀,增长枪管以保证精确。

    对武备司来说,现在火器发展程度足以压垮冷兵器,民间除了弩以外,其他兵器都已经放开禁制。就连盔甲,除了集中特定用途的礼仪用甲外,其他形制的盔甲都可以交易买卖。

    火器随着发展也进行了明确的分类,用子弹发射的是枪,填装火药、弹丸的是铳。枪是禁物,尤其是短枪。铳可以在民间流通,与盔甲一样,必须购买许可证,一枪一证,一甲一证。

    其中右轮短枪作为护身利器,许可秀才以上,及品级官可以申请购买。也是一枪一证,遗失枪后以渎职论处。

    这类事情归武备司、刑部管,在地方上归法司管,每年要按着记录核查,预防枪、铳流失。

    刺刀这东西对武备司来说有些鸡肋,每杆刺刀一尺长,看着小可造价不菲。更关键的是,老兵退伍时,刺刀也会跟着失踪。将府方面对刺刀遗失持睁眼瞎态度,不在意老兵退伍时偷盗刺刀。

    这东西就跟勋章一样,是老兵退伍时所剩不多的纪念物。上头皇帝都没说什么,将府着急什么?

    水连珠步枪长四尺,再加上一尺上的刺刀确实有些长了,一些体力不好的军士,在挂刺刀时,举着步枪有些费力。

    可杨肇基很清楚,现在国朝的武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鼎盛点,对内用兵几乎为零。内部根本没人敢再闹事情,以后的战争在外部,可能补给线会非常的远。

    所以刺刀不能省,军中选锋士制度必须保持,选锋士这类突击敢死队所需的各类兵甲也要配备。

    带着备用型号水连珠,杨肇基赶赴上林苑面圣。

    他的事情太多,定型新式步枪就是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后是新式后装二四火炮,口径两寸四,每分钟射速十五发的大杀器是军队极为渴望的大家伙。将作为炮兵标准配备进行列装,这些都需要朱弘昭点头。

    尤其是火炮,炮弹规格是两寸四,与库存通用的两寸五炮弹不同。用两寸四炮弹,是一种过度,这种炮弹也可以在老式两寸五火炮上使用。

    他的烦心事也比较多,南洋战役走马观花似的结束,让他总觉得自己的功勋掺水掺的厉害。他还有八年任期,准备策划两场大场面战役让自己的名字牢牢刻在青史之上。

    他最看重的儿子杨御藩因为神烈山事件至今赋闲,他不得不担忧这个。赋闲一辈子的官员有的是,他不希望自己儿子成为这种牺牲品。

    可登莱系实在是太强大了,杨家、贺家连在一起,对军队内部平衡破坏力过大。本来杨御藩当时死定了,没有皇帝授意,何冲不会暴打杨御藩将杨御藩救下。

    上林苑,鹿苑。

    朱弘昭看着一桌的零件,用装弹工具将一枚枚排好的子弹压进弹夹,一排弹夹拍进弹仓,拉动枪栓,校准标尺,右臂单举水连珠,扣动扳机手臂轻颤。

    五发子弹打光,二百步外一群麋鹿跑得一干二净,什么都没打着。

    又拿着一枚子弹装入弹仓,拉动枪栓后,又是一枪打出。

    “很好,比甲式要便捷。”

    水连珠抛给高杰,朱弘昭又检查其他送来的新式军械,甲式水连珠也可以用,但必须弹夹供弹。若弹夹打光,军士只能在枪林弹雨中填装弹夹。

    弹夹的出现为的是增强射速,方便军士使用。而不是限定填装方式,否则意外情况下,军士会很被动。

    桌上摆着一把手枪一盒手枪弹,还有七枚捆束在一起的枪榴弹。别说枪榴弹,在可靠的底火出现后,朱弘昭连掷弹筒都搞出来了。

    将一枚枚圆头手枪弹压进弹匣里,一共十二枚子弹,数量上可靠。

    打开保险,朱弘昭握着手枪对不远处一颗百年老榆扣动扳机,第七发时卡壳。

    杨肇基见了,俯首说:“君父,武备司方面不提倡此时大面积列装手枪,此物连射威力大易于潜匿,又有瑕疵。不若先列装禁军,改进后再行大规模制造。”

    “听他们的,手枪是护身所用,子弹威力可以降低,以有效射程二十五步,最远射距八十步为限,降低口径增加弹容量。还有,手枪性能必须可靠,朕可不想每天都有意外受伤的事件发生。”

    手枪这东西可比步枪危险,他宁愿给地方警役配备大量步枪,也不愿意全面装备手枪。

    杨肇基取出小本本和水笔记录下来,继续说:“火器体系成熟,将府最新的改革提议,君父如何看?”

    高杰这时候已经给手里的水连珠装上刺刀,开始试枪,一连五响后很是满意:“君父,有此利器,荡平建奴余孽,三千跳荡铁骑足矣!”

    朱弘昭听了笑笑,摇头:“他们也撑不了多久,三五年内西北出军,你负责荡平这伙余孽。”

    蒙古八旗杀伐太甚,甚至一路攻入意大里亚,在弱马城外耀武扬威,大抢特抢满意而归。代价就是杀的太狠,整个奥地利尸横遍野,爆发了大规模瘟疫。

    以至于现在与西夷的贸易也强制停下,定远军团以葡萄牙为据点,一边帮西班牙训练常备军以对抗法兰西,一边开始攻略英伦,已经占据爱尔兰。

    不涉足西夷内部,攻下英伦后就准备移民。下一步计划是攻占埃及,挖通苏伊士运河。新的航线管通后,攻略新航线沿途作为落脚点,由线带面扩展。

    在十年内,荡平中亚,以埃及中东区域为新的前进大本营。

    英国搞全球殖民时杀了很多很多的人,依旧只是殖民而不是外扩。原因是人口基数限制了一切,对大明来说人口不是问题,保持走出去政策人口就是优势,若把人口圈在内陆玩以夷制夷的游戏,庞大的人口优势就成了劣势。

    为了一个和谐的地球,现在最先进最发达的大明有责任挑起这面大旗,进行全球战略。统合地球资源,争取早日走出地球,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点。

    所以,外扩战争中的杀戮,是正义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将府提议的军制改革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原来的退伍机制让大量训练好的老兵在地方上充当警役,实在是浪费的太过厉害,让将府十分的心疼。

    现在地方警役缺口填平,继续征召新兵训练,那安置就是一个问题。无法给退伍军士一个稳定、体面的生计,会影响军队士气。

    所以将府提议,响应军心延长士官、军官服役期限。

    现有的成熟火器体系支撑下,军士的技能熟练度,远比军士的体能要重要。一个士官完全可以四十岁退伍,二十年经验的老道士官,将成为军队中最牢固的中坚力量。

    当然,士官升任军官是常规,没有那么多坑安置老士官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新的军制改革就两个方面,第一是延长军官、士官服役期限。

    第二则是侧重士官,原有士官五级不变,在队、哨、营、团、旅指挥体系内,增设士官幕僚团队,增加安置高资历士官的坑。

    队、哨一级只有正副军官,过于单薄,组建士官幕僚团队负责军队的操训、日常杂务。保证缺乏军官时,军队的组织性。

    营、团、旅已经有专属的军三司,现在增设士官幕僚团队增加坑位是一个原因,增加指挥机构的熟练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有成熟的士官幕僚团队,就能完成军队最基本的运转任务。他们相对于不断任迁的军官、军三司官员来说更熟悉军队。

    以后组建新军团,拉出一批老士官再补上一帮士官,就能把军队架子搭起来。然后往里面填各省卫戍军队、指挥官、军三司以及军械,一个军团眨眼间就能拉扯出来。

    现在三京都设有士官、军官讲武堂,学期分别为三年、四年,其中各有一年要在禁军体系当值,表现优异的充入宿卫体系。

    士官升任军官,尉官升校官,校官升将官,都必须进入宿卫体系历练。换句话来说,增长士官、军官服役年限,是军队发展要必须的改革,也是士官、军官所渴望,也是不得已。

    禁军体系的坑位很多,可宿卫体系坑不多,还要承担军官升迁的必经跳台。所以坑位很紧张,很难保证所有军官都能有充足的宿卫经历。

    宿卫屡历,是一种镀金,也是维持忠诚的必要环节。

    延长士官、军官服役年限,换言之就会减少军官录取和士官提拔名额,以数量换取质量,减少培训军官、士官的资源消耗,让宿卫体系的坑,用的更有意义。

    另一个方面来说,那些早早退役的军官、士官,也是一种安全隐患。不能妥善安置这些人,有充足经验的这些人,就是极大的隐患。

    杨肇基询问这件事,朱弘昭拖了很久,他也在细细研究这东西,感觉这套体系很熟悉。感觉没什么问题,就许给杨肇基着手推行。

    现在已经在警役体系有充足的军官、士官储备,可以减缓提拔数额。

    另一个原因出现在民间,各省有意设立讲武堂,被朱弘昭驳回去。讲武堂只能设立在三京内,由各省武举人或文秀才、监生进行武科考试,合格后进入三京讲武堂。

    换言之,武进士以后只能从三京讲武堂里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