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四百六十四章 武学教授

第四百六十四章 武学教授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此时的朱弘昭,一袭白底蓝纹素锦比甲罩身,背后女官持扇,身旁立着立着明黄色华盖,斜躺着在大椅上,手里握着一枚五香黄豆捏着,看着一名道士表演拳术。

    这是峨眉山的俗家弟子杨奉明,是辽王送过来给他开眼界的,之前是辽王的护卫,据说擅长内家拳,陡峭山林中行走如猿。就连这个名字,还是辽王给改的。

    如果有江湖这种东西,此时最强的门派不是少林,少林连五台山都比不上。五台山周围寺庙成群,基本上越穷越落后的地方,佛门势力就越大。

    神机营杀了一批给晋商打下手的武僧,刘高旭在五台山出家半月,也整编了一营僧兵回来。五台山的僧兵数量多时将近五千人,少林寺隆盛时比不上五台山二十分之一。

    现在僧道门派中,战斗力、武技最高的还是道门。峨眉的拳术、枪术,青城派的剑术,都是很强的,他们在特长领域号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出家为道,入世为儒,道门是读书人掌控的,又半独立于士林,道门武技的衰弱与明清更易有直接的关系,武学断层、不断被打压,于是后来被佛门赶超。

    毕竟佛门的思想,更适合我大清统治,多有扶持。不然好好想想,佛门的本性,有研究武技之类的先天优势?

    这么说吧,现在的武僧、僧兵都是吃肉的。毕竟,和尚不能吃肉是传入中土才出现的规矩,追述教义可不禁止他们吃肉。有据可依,那就可以不声张的吃肉。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就是对这一时代的遥想,峨眉是最强的,然后是青城,五台山、佛门等等都是反派。

    在某个祖上是江南士林叛徒、还靠告密出卖友人抬籍当上奴才的后代书里,笑傲江湖里的青城,倚天里的峨眉,都被黑的惨不忍睹。

    少林的武技发展,朱弘昭还了解过,少林寺曾出动僧兵协助戚继光剿杀倭寇,这些僧兵是用棍的,人家第一刀砍断棍,第二刀就能要你命。

    棍术,也是少林武僧此前的招牌,因为棍术被克制,才研究出狼筅战术对抗硬而脆的武士刀。

    至于少林的拳术、腿法,现在才刚刚展露头角,他们已经放弃了棍术。

    大明有一个小小的从九品小官,叫做武学教授,专司京师武学。可以理解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这种高大上的称呼,毕竟施耐庵的《水浒》说的是宋朝江洋大盗宋江三十六人,只是借以前的故事、背景当作皮,写的还是当今。所以林冲这个禁军总教头的原型,就是武学教授。

    施耐庵用《水浒》这本书来显示自己的才华,表示自己的存在。他是元朝的进士也不爱做元朝的官、六十岁时张士诚征辟他,拒绝;后来到江阴居住,朱元璋屡次征辟也不应,于洪武三年去世。

    大明的武学教授多是选百战余生的勇士或道门的人来担任,责任就是改进军中武学。这种官本应北京一个,南京一个。因为历史因素,北京方面不喜欢南京大营有强军,故而半默认允许南京大营荒败,十余万的编制只有两万多老弱,这就是天启时的南京大营,自然武学教授也就只有一个北京的。

    北京有,是青阳子的徒弟明秀;可现在南京没有,所以辽王把杨奉明送来了。

    朱弘昭有一套练体术,效果很强,可辽王身体素质太差无法练习,他现在练的是峨眉山内家拳,慢慢把身体调养好了。

    峨眉山的武技强,强就强在战阵方面,都是硬拳硬枪,内外兼修,是专为杀人而存在的。

    武当山的武技此时还比不上峨眉,按照戚继光的话来说,一切姿势好看的武技,都是花拳绣腿,是花枪花刀。表演性质的武技,戚继光是非常厌恶的。

    就连招兵时,宁愿招刚放下锄头的憨厚农夫,也不愿意要一个所谓的江湖好手。戚继光讲究的就是战阵武技,枪丛戳来,枪丛戳去的大场面,要的是整齐有规律乃至是死板配合,而不是很好看的武技。

    他看重集体力量,最厌恶的就是各种引人误入歧途的花架子武技。

    这么说吧,是个人练点强身健体的东西,都会自信心暴涨,觉得自己很强就该承担更重的担子,享更大的福,进而任侠纵意,走错路便搅乱地方清宁。

    一切武技都是为了杀人而存在的,强身健体只是基础,想要武技强大,只能把心思放在杀人技巧上面。而杀人最简单的就是一刀一枪,扎扎实实一刀下去,又没血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需要那么多的繁复动作,要的就是那么一刀。不是我劈中你,就你劈中我,这就是战阵武学的核心。

    单兵搏杀就这么简单,军队更是一个集体,按照戚继光的兵法流派划分是兵技巧,靠人力杀敌是下乘,靠器械杀敌才是本份。

    故而,军中武学的练法以强身为主,杀法就那么简练的几个套路,还是以彼此配合为主。一切武技只是为了更快的出刀命中敌人所以别指望这类武技有多好看。

    所以,杨奉明的拳法非常的简朴,毫无看头。

    朱弘昭看的是套路技巧,杨奉明的拳术比他差一点,杨奉明的峨眉拳术讲的是运用关节力量,短打为主。

    而他因为练体术的原因,虽然没有配套武技,可一招一式能连携全身力量,故而爆发的力量更强。

    武技就练法和杀法两种,卢象升练功的刀重明制一百二十斤,搁到后世就是一百四十斤。这么重的刀怎么可能用来杀敌?所以卢象升的作战用刀也就三十斤,不要觉得轻,铁锹才多重?你抡圆试试,就知道三十斤的大刀有多狠了,基本上能连人带马斩成两截。

    一名名宿卫三面而围,挑着一盏盏灯笼,观看着杨奉明武技。

    宿卫都是军官种子,绝大多数都有基层、战场经验,自然也看得出杨奉明的拳术要义。这也是武人练武时保密,杀人时不怕被围观的原因。练法决定杀法,让人看去了练法,杀法被破解,也就成了自己的死穴。

    再说练法是缓慢的,是需要不断回气的,很容易让人看明白。而杀法,都是一击致命或两三招致命,时间很短别人也很难看明白。

    “如何?”

    朱弘昭侧头询问,袁枢也是武技大师,道:“拳如枪,步伐稳如磐石。若是步战,或许能与金国凤将军五五开。”

    金国凤的勇力,基本上军中将领青年一辈最强的,骑战时谁都打不过金国凤。当然,国朝步战最强的是武善这个怪胎,没人敢和武善过招。

    那边杨奉明收招,调整呼吸后拱手行礼,俯身,等待皇帝的意见。

    当今皇帝的武技也是很强的,天赋异禀,也是战阵拼杀过的,一手弓术更是独步天下。

    “朕听闻佛门少室山少林寺武技不俗,杨先生如何看?”

    “回禀君父,草民只知少林出身大家有新都耕叟,不知他人。”

    感觉说的不够全面,杨奉明继续说:“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少林去棍则无枪也。”

    “那尔峨眉如何?”

    听到新都耕叟这个字号,朱弘昭挑挑眉,这可是江湖上的老字号传奇,可依旧是一个笑话,这个人早生了四十年,好死不死碰上了戚继光。

    程冲斗,徽商子弟,程安、程新的族老。少年时胸怀从军之梦,按家里的意思去北京做买卖历练,半途却跑到少林寺习武十年。深感棍术难以军用,又研习枪术,拜枪法名师李克复和刘光度,单刀则传自一代倭刀大师刘三峰。

    当时与戚继光有过交流,他正属于戚继光看不上的那一类人,是匹夫之勇,也就分别。随后军中戚继光化,程冲斗这类人彻底没了出头的机会,地方官连举荐的心思都无。

    他自己善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因而武技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族人程伯诚喻为:“其击刺时,虽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且整也。”

    郁郁不得志,便回乡教授乡里子弟,并组织子弟兵保卫家乡,相当于一个保甲,一时家乡一带盗贼潜迹,百姓安居乐业。县令侯安国赞道:“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

    程冲斗有《耕余剩技》一书流传后世,包括《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四部武技。现在六十五岁,也在南京混日子,顾梦麟还为朱弘昭推荐过程冲斗,毕竟顾家程家是姻亲,提携程家是份内之责。

    杨奉明拱手回答:“峨眉之法,既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俗家弟子中,沙家与小民之杨家二脉,专为战阵而设,乃保家卫国之武学。”

    道门研究武技,也不会给自己惹麻烦,故而又有俗家弟子这类说法。不然你一个门派研究战阵武技,让人揪住小尾巴,不死也要脱层皮。

    “保家卫国,这是武人之所以存在之根本。赐尔银币一百以周转度日,授尔武学教授一职,还望精益求精,宣扬武风。”

    “臣杨奉明叩谢君父!”

    武学教授,在官场上什么都不是,可在江湖上,是了不得的东西。杨家出一个武学教授,那意味着杨家可以开宗立派,成为江湖上的豪门。

    开什么玩笑,程冲斗是世家的人比士林背景还要难缠,杨奉明是道门的人,这才是自己人。武学教授再不重要,也是京营军中总教头,也是参与厂卫人手训练的存在,哪能找个外人来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