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四百三十七章 眼界高低

第四百三十七章 眼界高低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南通州,漕运总督衙门。

    中堂之上,除了北京来的三法司再无外人,堂下坐着张采,面前换了一碗臊子面,热气升腾,辣椒红油倒映着张采平静面容。

    堂上三人饮茶,自顾自翻着卷宗打着腹稿,张采代表复社低头,原来的卷宗就要大修,修到什么地步合适,心里要有个谱。

    赶今夜前把事情做好,夜里飞骑呈送天子行辕。估计,七月初一就能通报南京,南京这边新设立的《京闻日报》与朝廷邸报,便可刊行天下,以正视听。

    拿着筷子,张采忍不住垂泪,吃下一口口辛辣的面条,最后端着碗将汤喝完,一脸的热汗。

    他擦拭着脸上汗迹、泪水,周应秋开口:“南郭先生,此面味道如何?”

    “辛辣的让人神思通透,具有边塞燎原气概。一碗下肚,五脏六腑暖意滋生。”

    周应秋摇头笑笑:“先生,坦言即是,北方之面,比之江南大米,是好是孬?”

    张采端着茶饮一口,实话实话:“稍有不如。”

    他过来吃面,已经代表最大的矛盾消除,已经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寡言谨慎。

    “此言是真。”

    周应秋抿嘴仰头,看着屋檐下的蔚蓝,扭头问:“山西,可有荞面?”

    张慎言放下手中卷宗,点头:“有,荞麦顽强,山西多山久旱,山野之中百姓多种植荞麦。求学时与友人春游踏青,吃过,味苦。”

    后世荞麦很贵,属于粗粮中的高营养粮种,可让种地的农民吃,宁愿吃粗糙玉米面,也不愿吃荞麦面,味道、品相、质地实在是太差。吃荞面,都是混着其他面粉一起做,单独做真的不好吃,还泛黑。

    可西北很多地方不得不种,哪怕荞麦的产量很低,可不种荞麦种别的根本就没指望,种了也白种。还有高粱青稞都是差不多的低产耐旱涝的粮种,算上大麦,都比不上小麦高产,稻米、小米好吃。

    周应秋点着头:“面不如米好吃,这是实话。谁都想吃米,可没有米只能吃杂粮。余在绥德时,也在百姓家里吃过杂粮,难以下咽。”

    “天下有贡米,而无贡面,很简单的道理。都说北方人爱吃面,不爱吃米,此乃笑言。”

    作为一个有名的吃货,谈起吃周应秋能说的头头是道:“在绥德时,米脂所产小米乃是贡品。那里的百姓,却没怎么吃过小米,吃的依旧是杂粮。不是贡物征收过重,宫里能用多少贡米?天下各地比米脂贡米超出者,比比皆是。而是米脂小米因是贡物,为富豪之家所爱,故而种米的无米吃,边塞保家卫国的军士也无家可成。”

    “种种不公允,余也只得和光同尘,虽痛心也无可奈何。”

    换一口气,周应秋看着张采,笑道:“说这些,只是想让南郭先生明白,江南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不该自以为是,赚北方的钱,还瞧不起北方。环视周边,虎狼成群,都想着占我中国之风水宝地。我大明雄踞中洲,正因国力富强,我等脚下之地才是中洲。而不是西夷人口中之远东。”

    “我大明顶天立地,北如擎天双臂,南如踏地双腿。昔,辽事败坏,举国丧志,朝野失心。亡国灭种之祸,五胡乱华之灾,似如黑云压顶滚滚而来。”

    “世无独臂擎天而能卫民者,更无双腿不全而能站立者。山海关外乃是一臂,嘉峪关外又是一臂,为国朝存续、强盛,北方之力难以开拓。如勇士技击,需全身协力。”

    “腿有腐肉、烂疮,割而复发。何也?病根未除。”

    “两腿筋骨之外,刮去层层血肉固然痛彻心扉。可为当世眼下之计,子孙万世之计,休说割肉,就是断腿之痛,朝廷也能咬牙而行。痛百世,不如痛一世、一时。”

    说着露出笑容,周应秋道:“故而,南郭先生识时务,通大局,胸怀天下苍生,不以个人名利得失为重,为天下人之安定而吃面,难,甚难。也望先生莫要自误,懂先生之大义大智大勇者,自会理解先生。凡夫愚人浅薄之论,理他作甚?”

    他在这里一顿扯,可以说是给张采减压。

    施压、减压来回折腾,为的就是讨论时给案件定性时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张采已经来了,谈的条件只要不是太过分,复社高层都会答应。

    对待这种心性单纯,为了心中道义理念能视死如归临死还能慷慨而歌的读书人,真的不能逼的太过分。这些人没有活在世界里,是活在书里的。

    将自己的名字烙印在书里成为一个美丽的段落,这些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张慎言在一旁沉吟,觉得周应秋每段话都有保留,立意很高,完全是站在朝廷、国家高度上的。

    周道登也是在沉吟,毫无反应,他知道周应秋在干什么,在给皇帝表忠心,想着法子踮着脚尖,往高里蹦跶,就是为了给皇帝留个好印象。

    没错,钟羽正这个老头、右相、法司总头目路过家乡有致仕的说法。可老钟家血脉好,几乎都是高寿,估计活个八十多不成问题。

    再说了,钟羽正是当初的齐党领袖,这种人物想要下去,他家里人、乡朋是一关,齐党官员是一关,最后一关皇帝那里不允许,你钟羽正要死也只能死在官位上。想卸担子回家抱孙子?想得美!

    说的难听了,相府里面首相、次相、右相三人想要致仕,在周道登看来根本没可能。下面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正卿郭允厚三个人想要辞官,也是不可能,都是少不了的核心人物。

    所以,看着心急乱蹦跶的周应秋,还把他周道登当成竞争对手的周应秋,周道登一点想法都无,无悲无喜。

    混个右都御史,周道登已经满足了,再往上面挤,不划算。他周家又不缺什么,混到这一步也算对得起祖宗家门清誉,对得起后人了。在上面招风,在下面受气,不高不低悠哉游哉,才是当官的妙处所在。

    再混几年,他都不想再混。他母亲岁数很大了,他想回去待在身边尽孝。对于官场得失、争斗,周道登真没什么计较的心思,不给家里、自己惹祸就行了。

    不过他也理解周应秋,周应秋的这个周家和他家比不了。周应秋能站的多高,直接影响金坛周家以后的发展起点。他周道登只要守成就好,周应秋要紧跟着皇帝的脚步,搞开拓。

    难道周道登真的如此淡泊?

    因为他看的很清楚,钟羽正也不是名门大族,连世代官宦都算不上。钟羽正也是在开拓家门,不到咽气前,钟羽正是不会离开朝廷的!

    况且现在政局稳定,要搞一个人下去,没以前那么简单。

    搁在当今继位之初,稍稍天灾就能逼得下罪己诏,再往前这么大的天灾,内阁也要换一批。可是现在呢?该救灾的救灾,毫无这方面的动静。

    情况不同了,只能随波逐流,搞窝里斗,倒霉的只能是自己。

    右相只有一个,周应秋要借这个位置给子孙立基,难道钟羽正就不需要?当五年右相,和当十年右相,是两个概念!

    所以,周应秋就是一个悲剧,周道登不觉得周应秋看不出来,他不会低估任何一个人,只当是这人另有打算。

    “学生惭愧。”

    张采拱手,一叹。

    周应秋笑笑,道:“日后相府之中,少不得南郭先生如此知大局又勇于牺牲自我之贤才俊良。今日,也无外人。一些话,老夫也就坦言了。”

    肉戏来了,到了该切肉的戏码,周道登也坐直了。

    “朝廷需要的是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并非故意苛难、打压复社上下一腔赤诚。”

    先定下基调,张采颔首表示可以接受,周应秋笑笑继续说:“江口械斗,数千士子群殴,有损风化。法司的处置意见是革除复社上下两年科考资格,却允许复社子弟参加明年乡试、会试。”

    没有大面积革除功名,也没有革除任何一个人功名的意思,远远超出复社的预计。对于革除功名,永世不得参考、录用之类的惩罚,他们是非常恐惧的,比死亡还要恐怖。

    张采应下,静静等着后面的条件。

    “然,复社一腔报国赤诚是好的,却走错了路,引发种种误会。也为了磨砺复社筋骨,以期成为他日朝廷栋梁之材。故而,参与江口械斗之复社士子,编做一营军屯,耕读砥砺,以身作则,也警示后人。”

    官场上首例问题很重要,做好了就是第一个吃螃蟹,做不好就是第一个吃河豚。

    张采皱眉,拱手:“周刑部,何处军屯?”

    “可能会在南直隶周边,本部已有言,朝廷要的是给天下人的说法,不是要苛难复社。若按去年的例子来,也就没这么多繁复事情了不是?”

    在南直隶就好,就怕弄到瀛洲、蒙古诸省或辽东四省去……

    周应秋说的,都是昨夜三司沟通后的腹稿:“复社如此处置也就稳妥了,然而抚宁侯之死也要有个说法。这就不是复社能担待的,朝廷另有处置,复社安心耕读便好。”

    抚宁侯之死,不能让复社来担待,他们担不起,一个侯爷说没就没了,复社来担待,谁都没好下场。自然有其他人来顶缸,复社管好嘴,安心去耕读,那就没他们什么事。

    安稳处置好复社,让复社没有异议接受处罚,那江南的口舌就废了,朝廷做事也方便些。搞的这么麻烦,就是要让复社老老实实接受处罚,增加朝廷在江南地区的威信。

    张采也同意,也没想到法司会这么宽容,昨夜商讨中,杨廷枢都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毕竟炸抚宁侯船只的贼人,就在他那一片。

    “此外,朝廷对士子是宽容的,这一点想必南郭先生也体悟到了。士子就该有脾气,你们是大明的希望,若士子没了血性,将来的朝廷还能有什么盼头?但是,此次复社招摇北上,多有江南名僧、名道跟随、摇旗呐喊,要给与处置。”

    虽然都是吃名声这口饭的,僧道之流就是外人,张采自然不反对处置那些名僧、名道,拱手应下,表示不反对。

    “出家世外之人,不在山寺庙宇清修静养,却劳碌于功名红尘之中,想来也不是什么正经僧道。这些人自有僧录司、道录司革去度牒、道籍,充军塞北。”

    蒙古三省藏传密宗很猖獗,朝廷与蒙古各部贵族没有什么冲突,贸易渠道大开,一起发财多快乐。矛盾就在那些喇嘛身上,现在给蒙古送去一批更职业的,慢慢打擂台去吧。

    至于跟随复社北上的花船、名妓,都故意忽略了……

    说真的,这些女人不好欺负,谁家里,至亲好友那里没有秦淮出身的?闹起来,自己家宅就不安。而且,欺负这些女人,名声上真的不好听。

    可能收拾了这批名妓,第二天各处花船就会有新的戏曲出来,将你编排一顿……

    寻常士子对名妓风采的倾慕,有时候是疯狂的,真的收拾了,这些风流士子或许能干出比复社还要疯狂的事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雄性生物本来就是一个对本阶级充满战意,面对另一个阶级就腿软的存在。皇帝都惧内,更别说下面各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