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丰收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丰收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七月初十,文渊阁,东阁。

    平时各忙各的十四名相府高层齐聚,听着宣大巡按杨嗣昌做报告。

    土豆平均亩产四石,整个宣大土豆产量高达六百万石!

    石是测算粮食的体积单位,土豆不好以粮食来算,以一石二百斤来算。

    重新规划度量衡单位,也是新政之一。今后的重量单位就是钱、两、斤、石、钧。

    “严禁民间买卖,这一条做的好!”

    左相杨肇基对杨嗣昌的处置办法很是赞赏,土豆的种子必须控制在官府手中,这样才能方便明年在北方大范围开展种植。

    亩产四石,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据。百年前气候正常时,亩产两石都已算是丰收,现在亩产一石都已是风调雨顺的结果。

    侍从袁枢直入东阁,高举圣旨,左右环视:“帝诏。”

    十四名相府高层起身站立,叶向高让出主位,恭候在在一旁。

    袁枢站到主位,卷开圣旨念:“朕闻宣大土豆丰收,此乃上苍之眷顾,亦是我皇明兴盛之契机。着相府着重议定土豆来年推广一事,广派人手搜集高产番种。宣大巡按杨嗣昌,用事忠贞,心怀大局是非,可大用。朕将于望朔日祭拜太庙社稷,一切就简毋须铺张。并于承天门前,摆土豆宴以筹京中百官。钦此。”

    土豆高产,很多人都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利润,结果杨嗣昌擅权,直接命令宣大各地有司严禁易市,更不准土豆外流。他得罪的人海了去,本身也擅权,朱弘昭一句话保住杨嗣昌,可比杨肇基那句话有用多了。

    果然,皇帝将这里的、各处的事情掌握的牢牢,一些大员互看一眼,心有戚戚。

    此时的西苑,朱弘昭驾驭一辆战车厂打造的新式四轮车辆测试,车上整整装了二十石粮食,而两头牛却能轻松拉载,而车辆稳固依旧。

    战车厂与内校场隔了一道皇城宫墙而已,这边从接任务到如今,半年的时间才送来了样板车。

    负责战车厂营造事务的少监躬着腰,上前迎接下车的皇帝。

    “车轴技术改进的好,滚珠制造方面进展如何?”

    往常车轴用的是木珠子,车辆无法负重过多,否则会压坏承轴。

    “回禀万岁爷,滚珠确实无法大规模铸造,厂里折中想了个法子,以钢轴代替滚珠。较之滚珠车轴,钢轴车轴负重更高,只是阻力稍稍高于滚珠车轴。且,更为耐用,可大面积制造。”

    两名工匠为皇帝演示两种车轴技术的差别,朱弘昭看了点头,虽然没见过圆柱钢轴做周转润滑的车轴,可原理上与滚珠没区别。

    “滚珠制造技术不要放下,要继续搞,不要怕失败。现在,最大的战车能载重多少?”

    “启禀万岁爷,这个因道路限制,不好测算。厂里最大的战车,前二后八五对轮,需四头牛,可载重一百二十石。较之过往四头牛载重,高出五倍有余。”

    一百二十石不少了,一石二百斤,十辆这样的大车运一次军粮,足够一营三千军士省着能吃一个月。

    这少监继续说:“厂里铺设的铁轨上,这类八轮大车挂五节,两匹驽马即可拉载。”

    铁轨的数据已经出来了,运力方面提升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还是在使用畜力的情况下,而蒸汽机还在山东工坊进行升级改造。以蒸汽为动力的车头制造好,这大明的运河,也就该废了。围绕着运河兴起的城市、无数的蛀虫家族,也该败了。

    战车厂设立很久了,年前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攻克钢质车轴技术,为以后大面积制造车皮做技术积累。

    其实,现在山东那边已经制造了蒸汽汽车的模型出来,如同一个玩具一样,通过壶嘴喷出的蒸汽带动涡轮产生动力。能量浪费严重,而蒸汽设备又过于沉重,所以这就是个玩具。

    烧好煤后,这是一辆勉强能自动前进的汽车,速度与步行差不多,还无法载重过多。

    现在就等蒸汽使用效率更高、更大型的蒸汽机,这批蒸汽机以火车头设计为主,越大型,越能增强对蒸汽的利用率,因为使用的设备多了。

    这项技术还处在保密状态,铁路不可怕,最多就是增加货物转运、调兵速度。还刺激不到南方人最深处的神经,一旦蒸汽火车出现,那南方就不是天高皇帝远了……

    钢铁冶炼需要技术积累和总结,需要储备大量的人才。

    蒸汽机械类,也需要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现在只是初期,就等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大面积铺开。

    值得说一声的是,在慈宁宫食邑青县,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蒸汽机动力的纺织机,用来纺织帆布,为日益庞大的水师部队提供帆布是明面上的,以这里的帆布作为五年后军装改革的原料储备才是关键。

    大明的布,通常都是农户女眷采买棉花,在家里纺线、织布,是农户女子常规的生存手段。

    最典型就是徐卿伯,他祖上是徐州军户,跟着傅友德征战西南,扎根贵州。十岁时父丧,家徒四壁。他白日里外出求学,夜里就在他娘纺织机前借着蜡烛攻读,十七岁中举,次年中进士。

    另一个典型就是顾炎武,顾家是江南大族,也有旁支庶流的分法。他一个叔父刚订婚就过世,便将他过继过去。他的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而寡也不愿意改嫁,就靠着一座纺织机,养着母子俩。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力,大明不缺劳力,可工业化的进度会大面积冲击现有市场。所以蒸汽机很多地方都在用,产出的东西也是内部消化,尽量少影响现有经济。

    等各方面储备充足后,才会抛出来。

    现有的小农躬耕、男耕女织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后,必然会有大面积的破产百姓。只有储备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粮食,才能以官方赈济的方式,稳住地方,稳住民心,撑过最初的转型期。

    否则大面积的百姓破产,朝廷又没有粮食来赈济,后果是什么,崇祯时期的陕西大乱已是很典型的例子。

    陕西大乱最坏的影响不是糜烂陕西一地,而是流寇四处蔓延,将一处处的生产体系破坏,进而破坏整个经济,导致受灾的人越来越多,穷苦人越来越多,物资流通更是不便,最后导致全面崩盘。

    什么时候财政改善,储备足够的应急粮食后,才会祭出蒸汽机这样一道历史进程大杀器。

    大明是此时最大的国度,这里的经济体系通过宗藩朝贡体系、海贸影响着整个世界。

    英国的跑马圈地根本行不通,双方的格局不一样。

    勉励一番战车厂的人,朱弘昭驾着牛车慢悠悠回养心殿。

    天启的乾清宫,他不想住,睹物伤怀是一回事,心里愧疚也是一回事。

    他还筹谋着建立一座更大的宫殿,就等这个五年计划之后看情况。如果可以,将会在八百里关中建造一座行宫,建立西京百官体系。

    养心殿外,朱弘昭拿了今年的新土豆,在火盆上烤着。

    司礼监众人赶过来,聆听指示:“土豆是好东西,可再三对宣大发布告示,依旧有人畜中毒事情发生。这回承天门赐宴,要把这个事情给百官讲清楚。土豆枝叶、果实不能吃,只能吃地里的块根。”

    “赐宴,以煮土豆为主,每人两块,配盐。”

    “另,徐光启很有眼界,在《农政全书》上点明土豆日后当有大用,这才提醒了朕。升他为礼部左侍郎,招入相府任职。还有王敦盛,献书有功,官升一级。”

    于是乎,五天后承天门。

    明黄伞盖下,朱弘昭拿着土豆蘸着盐,吃了起来。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是吃惯了土豆,李家姐妹有些难受,吃的比较慢,反而张嫣在一旁吃着,也是香甜。

    台下大将军府的人有什么吃什么,都无所谓,战事紧急了连皮甲都会熬了下肚,土豆又算什么?

    御史台的御史们再不干人事,也要立身要稳,毕竟干的是咬人的工作,立身不稳,咬上去极有可能被目标一脚踢断腰椎。

    大明真正靠俸禄过日子的人,有,就是这些御史,不管有钱没钱,日子是出了名的寒苦。每月初去户部领俸禄,就这帮人冲的最快。

    除了这两处地方的官员,其他衙门的官员就难受了。

    上面皇帝蘸着盐吃的滋滋有味,可自己始终咽不下这种毫无滋味的东西,可你敢不吃?

    还要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

    史继偕吃了两口以胃寒为原由,不吃了,土豆这种番种,对他一个宁波人来说不算陌生,又不是没吃过。

    朱弘昭在承天门门楼上,手里抓着一块捣散的土豆泥塞嘴里,目光看着下方将近两千的在京官员、武将、勋戚,其中表现最难堪的就是勋戚,明明吃不下,却吃的比谁都要快。

    没法子,勋戚们真怕了。

    他们看来新皇帝真的不讲理,他们已经被赶出朝堂军政核心,文官们被清洗那是活该,可自家发点小财又怎么了?又没扰乱法治、施政纲领,几次放血,家家都穷了……

    “好吃?”

    史继偕端着茶漱口,问一旁慢悠悠吃土豆的叶向高。

    叶向高是广东人,扭头看一眼史继偕道:“福宁兵变,谁敢说不好吃?再说了,本相也是穷苦军户出身,这土豆百姓能吃的,本相怎么就吃不得?”

    六月份,福建福宁因为欠饷原因,爆发兵变。

    军士张天赐、王一经攻占城池,殴打克扣军饷粮秣的程姓同知,好在被巡按劝服,对峙了半月解决后,才上报京师。

    与此同时,广州城因为米价过高,爆发大规模民变,乱民充入城中,打砸市肆,劫掠米粮。将广州城的知府,堵在知府衙门一顿狠揍。

    两广总督胡应台都做好入京述职和报功的准备,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就派巡按御史带兵去镇压。带去的是广东卫所军,这些人怎么可能和自己的老乡闹不痛快,眼睁睁看着钦差巡按被乱民在城门口一顿狠揍。

    胡应台只得亲自出马,带兵镇压,斩杀为首者五人,才安定下这件事情。

    然后,带着广东铸造的红夷大炮入京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