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55章 徐光启出京

第255章 徐光启出京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八月二十九,武英殿。

    “这蒙古贵戚不识好歹,何冲押解这些人入京不嫌麻烦,本王还觉得麻烦。”

    朱弘昭说着,提笔书写意见:通报押解军士,由当地官员监督,涉嫌人犯悉斩之。

    一旁崔景荣接过阁文,提笔要写微微一怔,摇摇头,这齐王近来的杀气太大了,处罚手段狠了些,有失恩德。

    “何冲这是要表清白,本官赞同千岁提议。不过还需朝廷三法司人员赶赴取证做档后,再杀不迟。”

    崔景荣说着,将自己的处理意见写上,签字画押推给徐光启,徐光启没说什么,只写了附议两个字,签字画押后推给杨肇基。

    画押的押也称为花押,不管是写契文还是认罪,除了签名外还要画押。每个人的押都是自己设计的,知识分子就不说了,各种错综复杂各种含义。目不识丁的田间农民就简单多了,花押什么可能是锄头,也可能是一头牛……

    值得一说的是,花押不会有人去刻印,一旦印丢失就是大麻烦。但蒙元时期,作为一等人的蒙古人二等人的色目人,他们考中进士去做官,手里除了官印外还有花押私印。私印上不仅有花押,还有名字。

    不是他们嫌处理公文时画押繁琐,而是他们自己水平不够,签名都是个麻烦……

    处理完这个事,朱弘昭看到马少先的折子,这家伙也不是白身,刘时敏给了他一个天成卫指挥使同知的官身,实际上马少先和天成卫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挂靠在大同有个官方身份,表示归降也方便与朝廷沟通。

    “咱们的河套王哭穷,诸位大人议议,该给他拨付多少武器铠甲?”

    崔景荣手里有誊抄的副文,看着沉吟道:“火器一件都不许流出塞外,此时宣大库存空乏,本官的意思是折半补充,由太原镇和延绥镇调拨。”

    说罢,崔景荣突然想到什么,摇头轻笑不语。

    杨肇基接过话题道:“延绥镇军械不堪一用,马少先估计是想要大同镇军械。至于太原镇,军械盗卖严重,本镇军士尚无充足军械,何来多余军械调拨塞外?末将的意思是由大同调派,兵杖给与三成,棉甲、箭衣各给千套,锁子甲二百副,良弓五百张,箭矢三十万支。”

    徐光启因为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军功在身。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换不来发言的权力,神情黯然提笔写下附议两个字。

    军机处不是朝堂,这里不讲虚话,不做虚事。在这里发言,要么能说中实际,要么有足够的底气来说话。军功,就是底气。

    朱弘昭看一眼徐光启,对杨肇基点头道:“就依老将军,不能他马少先要多少,咱就给他多少。另外本王想派人去慰劳慰劳马少先,此人举大义而归附,这将来爵位与官职还是要与他通通气,然后朝廷也好对症下药。”

    崔景荣花白眉头轻皱,迟疑道:“马少先上书要求归附,此战马部出四万骑随大军出征建奴。四万骑干系重大,本官的意思是选拔一人抚慰马少先,以宽其心让其部安心为朝廷效力。而出征时,也好监军马部。”

    徐光启眼神一亮,起身抱拳道:“下官不才,愿领军令状。”

    朱弘昭三人相互看一眼,崔景荣抚须笑而不语,杨肇基神色平淡,心中却在计算着,这军机大臣不断外派,最后还能剩下几个?

    “徐大人所请,也合本王的意思,不过本王有三点要告诫徐大人。徐大人若能记在心上,这趟差事就交给徐大人了。”

    “千岁请明言。”

    饮一口茶,朱弘昭将茶碗放在一旁,手里提着茶碗盖,阎应元提着热水壶过来添水。

    “这第一,马少先此人与孤有数面之缘,此人知进退,懂规矩,是个好说话的人。但也有些武人的毛病,就是爱惜脸面。而马部将士多为塞外马贼,军纪流散战力却是高强。希望徐大人赶赴军中,莫让马少先当众下不得台,也莫因军纪问题而大加整饬。马部将士若没了这匪气,也就废了。”

    说着拿过茶碗,朱弘昭盖上茶碗盖,向后仰躺平视站立的徐光启,带着淡淡笑意:“对付建奴的强盗战法,我军除了正战守御平推外,马部将士正好与建奴战法相似。所以,切莫伤了马部将士这股匪气、锐气。本王可以保证,只要徐大人优待马少先,马少先说不准会投桃报李,从塞外挑选淳朴丁壮供徐大人练兵。”

    徐光启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再次拱手道:“千岁安心,下官非是腐朽之徒。”

    点点头,朱弘昭忍不住的笑意泛出来:“正因为徐大人是锐意革新之人,所以本王才敢放徐大人去马部。其他人过去,孤就怕他们摆架子,延误国事。”

    吃过文官苦头的杨肇基跟着笑笑,想想以前年轻时,真的可以算是不堪回首。好在,他杨肇基爬出来了,成为军机处首批军机大臣。还有可能战后一举受封大都督,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荣誉,将会彻底巩固沂州杨家的门第和名望。

    登州戚家、东李西麻等等名传天下将门的衰落,让杨肇基沉思,他不愿意自己的杨家也会跟着衰落。所以他准备改变家风,世袭军职保本就成,还是让子弟攻读进士比较合算。

    而且现在朝中形势变化,让一直混在军界中层,人脉遍及天下闷声过日子的杨家站到了风口浪尖之处。作为仅有的两个军机处都督,杨家的人脉就会变成影响力,这份影响力将会将杨家推到武臣之首,这种领袖不好当,当不好戚家就是榜样。

    其后朱弘昭敛去笑容正色道:“第二个,只是私人告诫。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信耶稣是徐大人个人的事情。孤不希望有些人借助徐大人的声威而传播西夷宗教,这方面孤手中就有一名耶稣会神父汉名洪济。从他那里,孤知晓了不少耶稣会的事情,今日孤就派洪济去徐大人那里去说道说道。”

    朱弘昭相信,利玛窦这些人是不会给明国人宣传他们在欧洲怎么统治的,也不会说十字东征的事情。其实,他也搞不清楚现在有没有发生十字军东征。就算没有,他也要洪济给徐光启‘说’出来。

    徐光启的思想学识,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士绅阶层的巅峰,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就能获得自我突破,成为继王阳明之后的另一个圣人。

    所以他希望徐光启的思想更纯粹一些,那临门一脚的事情他可以来踹。徐光启很符合他的胃口,他可不想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让徐光启自绝于朝堂。

    宗教信仰的不同,让徐光启在朝堂上犹如一个异类一般,不仅他看不顺眼,就连此时的朝臣都看不顺眼。信仰耶稣会,在此时并不是流行的事情。

    现在尤其是东南一带,流行的是学习西夷天文和数学知识,喜欢的是西方的‘杂学’。这种杂学涉及到各种技术,这才是国家发展的硬基础。

    而清末的洋务运动,学习的不是技术,反倒是以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为主。洋务运动中有一件事情让朱弘昭记忆深刻,那就是清末工匠硬是用锤子敲出来一个蒸汽机!

    也不知道真假,反正他的蒸汽机已经出来了,只是功率太低,还在改进中。

    再说徐光启,以徐光启的学识以及自身本事,当个内阁首辅足够了,还是那种适应社会变革的首辅。就算徐光启自己不跳出来,朱弘昭也会派他去马少先那里,为的就是让他远离即将在京师发生的风暴。

    风暴一旦刮起,军机处首当其冲,可能徐光启等人就是第一批遭受风暴的人,可能被吹起来,也可能被风暴撕裂,也有可能是吹起来后坠地摔的四分五裂。

    徐光启一听朱弘昭又谈起耶稣会的事情,脸色一垮,轻轻叹息。

    他也有他的理由,可是能对人说么?

    不入教,那些传教士会给他倾心传授西夷知识?那些人会使出浑身解数帮他收集西夷各类书籍并帮他翻译?

    毫不夸张的说,徐光启不在意耶稣会有什么黑历史,他只想要更多的西方书籍!整个南方富庶家族中的男子读书或经商,而女子不论出嫁与否,都喜欢钻研西方数学或者天文历法等等知识。

    见徐光启反应并不激烈,朱弘昭缓一口气继续说:“中西文化起源不同,有类似的地方,必然就有相左的地方。尤其是信仰思想方面,孤还是那个意思,与朝廷思想不同的思想,那就是邪教!”

    “经过孤考证推衍,回教与耶稣教都起源于大食。看看两教传教方式,何其类似?不论是寺庙挂着的是月牙还是十字,一个寺庙必然能有效控制周围信众。而我大明呢?皇权不下乡,在乡村一级的保甲制度早已败坏。一旦教众作乱,顷刻间就能聚集起来,而我明人百姓分居散落,力量合不到一起,如何能抵御?”

    “孤也不是顽固不化之辈,他们好的东西我大明可以学习,学习后那就是我大明的。学到了他们的精华,还要他们做什么?留着他们蛊惑我大明的百姓?还是留着他们偷学我大明的先进技术?晋商贩卖走私的是物资军械,物资军械早晚会消磨殆尽,而技术呢?技术外流,他们就可以改良,造成更好的东西。故而放任他们窃取学习我大明技术,这是授人以渔,延祸子孙的事情,这比通敌叛国之罪还要严重!”

    “希望徐大人多多思量,切莫一时疏忽造成千古遗憾。”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心悦诚服拱手弯腰行大礼拜道:“王爷明鉴,下官从始至终,从未泄露军中任何技术。就连治国纵横之术,也不敢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