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31章 目标是朝鲜

第231章 目标是朝鲜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镇虏城菅典标也被一万多蒙古骑兵围城,好几次他都想率领一万归化蒙古出去将这伙蒙古人扫荡掉。

    说真的,这些蒙古骑兵围城时的手段,让菅典标一度以为他们在玩骄敌之计,几次小股骑兵交手,菅典标终于确认,如齐王说的那样,蒙古人真的不行了。

    传统的塞外蒙古已经朱元璋父子做掉了,完全可以用犁庭扫穴来形容。现在的蒙古多是西迁后的蒙古再次东迁回来形成的,准确来说是在西边扎不住脚跑回来了。

    以前大家相互比烂,有着骑兵优势的蒙古人还能挽回点成吉思汗子孙的荣耀。现在明军上下秣兵历马,一玩儿真格的,对比之下,内部思想混乱的蒙古就显得退步了,大跨步退步。

    不是蒙古退步,而是宣大边军的战斗力回复了,这就造成了奇怪的北线战场。

    至于东线战场,张礴一口气吞掉一个牛录,让老奴心疼的掉眼泪。

    老奴也不容易啊,按照后世官方的说法,这位以十三具铠甲起家,跟着李成梁混了十几年才攒下四个牛录的兵力,也就是最初的四旗。

    混了一辈子,八旗现在每旗二十多个牛录,多的近万人,少的六七千人,满打满算六万多人,近二百个牛录,这一眨眼的功夫,稀里糊涂就被明军吃掉一个牛录,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伟大的后金汗国,千分之五的兵力报销了!

    如果明军再这么来几回,一个月一回,老奴也撑不住啊!他有多少血这样淌?根本扛不住!

    于是老奴很果断的派红旗、黄旗、蓝旗三旗两万多人,由代善、黄台吉、莽古尔泰率领去抄击插部,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的配合下,注定老奴会满载而归。

    盟约?那是什么东西?有粮食重要?

    老奴在朝蒙古人下手,朱弘昭也开始动手。

    在徐州训练半个月的西南赴辽军一分为二,由熊延弼领军,率领西南三万狼兵和一万川兵,总共四万人朝登州城移动。

    其中有秦良玉、秦民屏、马祥麟六千白杆兵,安邦彦、奢崇明等一帮造反骨干悍将两万人,还有其他土司狼兵四千,风风火火朝着登州城移动。

    在那里,西南赴辽军将会与登莱军余部混编为六万大军,以熊延弼为主将、秦良玉副将,监军徐从治,组成东线中路奇袭大军。

    东江镇的毛文龙在朝鲜如同混世魔王,他隐隐揣摩到齐王的意思,故而行事毫无顾忌,在朝鲜各种勒索粮饷,将自己的三万东江兵喂的饱饱的,在义州、铁山、皮岛、獐子岛组成一条防御圈,死死钉在建奴和朝鲜人之间。

    随着对朝鲜军力的调查完成,军机处上下已经对朝鲜仆从军的战斗力失去了兴趣。朱弘昭准备调辽镇兵备道员袁崇焕去朝鲜,去朝鲜做总督!

    毛文龙这个粗人都能领会他的意思,别说聪明绝顶的袁崇焕。说不好,朝鲜这块土地还能收回来。派姓袁的收回朝鲜属国为行省,也算是响应历史的号召。

    担心朝鲜人倒向建奴,毛文龙加大力度搜刮,完全不怕朝鲜人翻脸。他的东路偏师的任务取消,他的任务就是钉在义州和皮岛,等着朝廷收拾了建奴,再收拾朝鲜。

    说真的,毛大帅对朝鲜一点好感都没有。老子带着东江子弟兵帮你们一群杂碎守国门,还扣皮的连粮食不肯给足。当面笑呵呵对你弯躬屈膝,转身就去朝廷打小报告,你说毛大帅对这群鸟人会不会觉得爽快?

    每次配合作战,拖后腿倒是在行。唔……战前拍着胸脯打保票也是很在行的。

    从法理上来说,撤换裁汰朝鲜国王完全能说的过去,毕竟朝鲜王只是大明册封的藩王,级别上还只是郡王一级。

    朱弘昭的齐州齐国,在法理来说和朝鲜没什么不同,也是封建的藩国,是大明的藩属。法理是法理,有时候做不得真。但要来真的,朝廷谁能挡住朱弘昭在山东割据?朝鲜又有什么能力来抗拒?

    再说,朝鲜奉行的是儒家‘事大主义’,即以小事大,缩起头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整个国家兵力不到三万,将国防安全都压在明国肩上,这个国家除了对明国增加一点脸面外,还有什么用处?

    万历帮朝鲜人赶走丰臣秀吉征朝大军,国库都打光了,朝鲜有什么表示?

    要记住,朝鲜已经被灭国了,而是赴朝军打走倭人重新复立了这个国家。当时朝中就有将朝鲜划入朝廷直辖的思想,只是不占主流,让朝鲜人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再说,现在的朝鲜人中下层并不抗拒合并到宗主上国,那样反倒会使他们获得科考的机会。至于高层,鸡窝的鸡头那也是头,怎么可能乐意让朝鲜并入大明版籍?

    对付这些人,是脏活,朱弘昭准备逼着袁崇焕来干。这种事情当时看起来是脏活,时间久了没人会去管当年发生过什么,只会知道袁总督让朝鲜并入了大明版籍!

    以袁崇焕的聪明,其中得失自然看的清楚。

    “朝鲜必须拿回来!”

    在武英殿朱弘昭的声音在回荡,军机处名义上的掌印史继偕垂眉顺目,毫无反应。他脑袋上挂着太子太师,上次廷议后,他又多了个太子太保荣誉头衔。

    所以当泥偶,这位老头儿当的很滋滋有味。

    翻一下史书,谁都知道朝鲜这块地汉唐之际就归属中央管理过,只是朱元璋有过那么几句话,被崔景荣抬了出来:“太祖有言,朝鲜乃是不征之国。”

    “不是征伐,而是收回来!朝鲜百姓久慕我大明文化,那李氏不过是逆元余孽乘机作乱,行那黄袍加身之逆事,才有朝日鲜闻之国。壬辰之战,我大明国库告罄,那朝鲜又是怎么回报我大明的?”

    这种吞并藩属的事情实在是不光彩,但绝对是有利于后人以及自己后世名誉的,崔景荣反对态度并不坚决,但场面要做,扭头去看徐光启。

    徐光启深受西方文化感染,笑道:“下官赞成齐王之策,只是朝鲜撤藩一事事关重大,还需缓步慢行。建奴战事不定,贸然处理朝鲜,有碍战局进度。”

    朱弘昭缓缓点头,扭头看向杨肇基和王威,这两个人当中王威去过朝鲜。他这人唯一的优势就是资历深,万历三大征能去的地方都去过。

    王威抱拳道:“昔年刘帅曾说,说是朝鲜人表里不一,不值得信任。留着,只会是个麻烦。咱没啥本事,只觉得刘帅说的有道理。”

    杨肇基见该表态的都表态了,至于史继偕完全可以忽略,轻咳两声道:“朝鲜人两次擅自更替国君,无视我大明宗主法度,确实该教训教训。不妨先派遣官员督政朝鲜,待时局稳定再做处理不迟。”

    在座诸人基本上都是无党派人氏,朱弘昭看向史继偕抱拳道:“此事关乎国朝边境是否平靖,再者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建奴之变,当初谁能预见?今日,我等谁又能保证朝鲜不会成为第二个建奴?”

    “咱能做的就是给子孙留下一个大大的疆土,增加他们生存的本钱。故而此事关系到后世子孙,我等岂能怜惜羽翼光洁而为子孙留下祸根?”

    “我军机处不可只顾眼前战事,更要预防将来的战事。做到不战而胜,才是军机处存在的意义之一。老大人精于政事,老于笔墨自有成竹在胸,此事就托付于老大人操笔。”

    史继偕睁眼含笑,连称过奖了,将写奏折的事情承包下去。

    这的确是一个刷名望的好事情,有的只是当时骂名,而在后世,绝对是一片赞扬!

    这封奏折,天启皇帝那里不是问题,干翻蒙古和建奴,也就是收复失土,不值得大书特书。而将朝鲜并入版籍,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扩土。

    天启受不了这个诱惑,至于朝臣,将朝鲜并入版图,这就意味着又平白多出一堆官帽子,人人都有机会升官。

    为了防止保守的东林党非议反对,朱弘昭直接提议,派遣东林党的袁崇焕就近赴辽,提为右佥都御史、朝鲜总督隶属于蓟辽督师孙承宗麾下。

    谁都知道,第一任总督肯定坐不稳,原朝鲜贵族必然会闹事。这首任总督必须握着刀子才能坐稳,做脏活就有脏活的好处,比如这些朝鲜贵族攒下的家底……

    他相信,袁崇焕无法拒绝这个名利双收的好事情,在辽镇带兵杀人与在朝鲜带兵杀人,没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的名利收入更高,还能直接升三级!

    这个好处朱弘昭准备单独给东林,不是因为他们势力最大,而是因为东林喜欢吃独食。东林人不会放弃朝鲜这块的收入,朝鲜很穷,朝鲜的稀罕物可不少。只要开商路,这里就是个源源产出的大金矿!

    而且朝鲜总督手握军政大权,这对东林的诱惑是致命的。一个小小的兵备道员战后捞得军功多,还是总督捞得军功多?

    朱弘昭的这份大礼,完全能将此时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袁崇焕一举抬到重臣的行列,直接增加东林的实力,他们如何能拒绝?

    其他各党,会安心看着袁崇焕独吃这枚九转仙丹?

    这封奏折送到文渊阁,当即引发激烈争吵。

    他们没有为通过的问题而争吵,而是为朝鲜总督的人选吵起来了。

    浙党认为杨镐在朝鲜工作过,有群众基础,资历够深,是当朝鲜总督的不二人选。

    楚党则推出熊延弼,理由是老熊处置手段果断,能很好的压住朝鲜,不使其反复。

    就连新齐党,也吃不到葡萄跟着起哄,推举右佥都御史钟羽正为朝鲜总督,宣示新齐党的存在感。

    首次,因为朱弘昭有目的投出去巨大鱼饵,上下一心奉公的朝廷,又吵了起来。见他们本性毕露,朱弘昭松了一口气,旁观的天启也送了一口气。

    只要你们没有抱团走在一起,那一切都还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