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208章 朝议

第208章 朝议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天启皇帝灰溜溜从坤宁宫出来,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左脸颊有淡淡的红印,像个巴掌,而且他的束发冠,也歪了一些。

    搓搓手,天启问:“军机处那事怎样了?”

    “见缝插针,各取所需。已被臣弟弄妥当了,朝议时能通过。”

    轻呼一口气,天启又有些不喜欢朱弘昭冷淡的态度,低头看看,见朱弘昭右拳因为锤打台阶而破裂淌血,只能感叹一声这家伙就是重亲情,可就是脾气燥了些。

    想想也正常,朱弘昭是带兵走上来的,能有好脾气才是一件怪事。

    而朱弘昭的战场军纪是出了名的不留后路,如果一味的仁慈厚道,可能战事紧迫时,极有可能被自己人砍了。

    想了又想,气氛冷了一些,天启强笑道:“去劝劝皇后,让她保重身体。这事是朕疏忽了,会给皇后一个交待。”

    “皇兄……算了,还是臣弟去劝劝。”

    朱弘昭将尚方剑挂在腰上,的留了一个无奈的背影给天启,一步一摇,仿佛有气无力的进了坤宁宫。

    天启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些庆幸朱弘昭没有说出来,否则两人都不好下台。

    客氏的存在,对内外宫廷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坤宁宫内,朱弘昭晃荡一圈,在书架上取下一枚短笛,湿润唇角后,吹奏节奏欢快的《茉莉花》,曹少钦跟随入殿,守在殿门。

    曲调吹完,朱弘昭坐在床榻旁,对着张嫣露出一个微笑,轻语道:“没事了,我会给她一个教训,让她知道这天下是姓朱的。”

    抬头见朱弘昭皮开肉绽的左拳,张嫣微微一叹:“你这又是何必?你动了她,老魏会和你拼命,皇帝那头你也就别指望了。谁都让他为难,他只会两不相帮。”

    “老魏不足为虑,除了皇兄,在宫里我谁都不怕。好好休养,我在两广派了不少人手,过段时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水果送抵京师。到时候酿成果酒,为你和孩子庆祝之用。”

    相互凝望着,朱弘昭拉起张嫣的手,脑袋贴在张嫣腹部,静静听着,张嫣一手抚着朱弘昭发间,安详闭眼。

    另一头老魏气急败坏找到客氏,客氏只是一瞪眼,老魏就怂了。很没节操地说了句以后这种事最好通知他一起做,那样才能万无一失……

    六月二十,朝议。

    各方人马齐聚,齐楚浙三党都认为自己有得赚。

    老齐党基本上就是换了一张人皮,成了新齐党。虽然叫做新齐党,实际上与齐王朱弘昭没有一点瓜葛,他们只是想借着齐王的威名保证自己地位稳固而已。

    而且,势力比以往更强大,除了齐鲁官员外,还有两淮、河南东部的官员加入这个组织。他们与齐王没有联系,但也不会跳出来找齐王的茬子,否则他们新齐党的帽子就是一个笑话。

    百官入皇极殿,更多低品级的官员就在殿外排列,密密麻麻一直排到皇极门之外。

    每次朝议,只会处置三类事,一类是遗留至今难以决断的,一类是提前上的折子,一类是现场上交的奏折。

    两班文武大臣分列,正中摆着一张大椅朝西,朱弘昭手按剑柄闭目假寐。

    一封封的奏折悄然无息间送到皇帝案前,一个个御史都不敢炸毛,他们都在弹劾齐王在西南做的糊涂事,决心要找回场子。但一个个闭嘴不说话,生怕招来齐王记恨。

    “臣兵科都给事中杨涟有本要奏,齐王招降西南有功社稷,却以一己之私怨残杀贵州总兵张彦芳,都司黄运清,反正土司安效良等人。张部士卒、安效良所部三万余人抄袭水西安氏之大方,却被齐王斩杀殆尽,臣闻之惊骇莫名。”

    双手举着奏折,杨涟昂首严词:“一方总兵重将,齐王不问朝廷而擅杀,此风不可长;京师百姓多有议论,言是齐王贪功临阵屈杀张彦芳等人,若传播开来,有损朝廷严明;而不惩戒齐王,边将如何能安心战事?”

    一名少监接过奏章,送到天启手中。

    对于杨涟,天启是尊敬的,认真看完奏章,在天启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放下奏折道:“此事稍后再议,诸卿也知鞑、虏分向入寇。昔年有辽东大败,继而有沈阳、辽阳之失,乃至广宁大败,山海关以外疆土不复朝廷所有。若非孙阁老力挽狂澜,还不知局势会败坏到何等地步。”

    “臣等无能。”

    满朝文武跪拜,朱弘昭端坐,嘴角翘着满是不屑。要不是你们这帮家伙来回争辽镇兵权和相互下绊子,辽镇哪会沦落到这番地步?

    天启继续道:“去岁初春,贵州奢安造乱,叛军一度占据川东、贵州全境。若非朱燮元、秦良玉守成都有力,贵阳军民全城死节,恐怕西南战事必将糜烂为辽镇第二。”

    “夏,山东闻香贼造反行逆,孔孟府裔遭难,徐逆所部叛军一度高达十八万,截断运河令京中震怖。山东巡抚赵彦大意兵败,落于贼手。山东势态糜烂,齐王戴孝征戎,横扫济南府叛军,又荡灭招降叛军十余万,功不可没。”

    “今年,齐王与信王赶赴西南平叛,两月而定。西南战事平息,得锐卒十万。而鞑、虏联合犯边,前仇旧恨,朕欲以老奴、林丹汗一决胜负。遂纳齐王之谏,统合朝中知兵大员设立军机处,诸卿看看。”

    两名身着麒麟服的少监各抱一叠誊抄副本,对着内阁、科道官与其后的文武大员。

    朝中列班的武臣,不乏目不识丁者,翻着奏折看了看,低声询问,得来的是同伴的喜悦回复。

    军机处的设立,得利最大的不是各党,而是他们这些地位窘迫的武人。

    军机处七名大臣,其中有三人由五军都督府都督充任,他们大权旁落,甚至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官职都成了加职,还没有数量限制的加职,类似勋散职。

    现在,随着军机处设立,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则会迎来新的高峰,最起码可以挽回此时尴尬的地位,能和文臣平起平坐。

    这些武人一个个激动的难以言表,却都在等文臣们发言。如果是明初的武将,现在早就跳起来大骂,骂军机处让文人挑头,会延误军国大事。至于现在的武将,已经被阉割的非常乖巧,非常的懂规矩。

    五军都督府,明初都督以公、侯、伯为之,可参与军国大事;后来以公、侯、伯署理府事,像个管家一样管府里的事情,至于各地隶属的卫所,他们无权插手,真正管事的是都督同知和佥事。

    就像卫所制败坏一样,千户、卫指挥什么的,除了在边镇还有一点点权力。而内省,毫无意外,都是卫佥事、所佥事等文职工作署理民政工作。至于军事,只能靠演化成大地主的卫所千户、卫指挥的家丁充任。

    军机处首脑是武英殿大学士,副手是兵部尚书,可这两个职位都挂在崔景荣头上,老头儿非常自觉的打起了马前卒,大赞军机处之妙,并愿意让出一职,让朝廷裁断。

    礼部右侍郎徐光启也紧随其后,抱着牙牌先后对皇帝和齐王行礼:“臣惶恐,臣素不知兵事,若为军机大臣,难免生疏误事。”

    他在朝中的地位非常的尴尬,他是松江府上海县人,利益上、感情上与东林党有着共同基础,两者关系也是亲密的。可他思想又十分开放,被利玛窦挥舞的西方典籍砸晕,洗礼入了天主教,教名保禄。

    因为入教一事,徐光启与各党关系不睦。朝中就是那样,非此必彼,没有中立党派。无党派人氏两头不讨好,被先后打压出局,或者干一些无关轻重的职务。

    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他以:‘用兵之道,全在选练;选需实选,练需实练’这十六字为练兵方针,注重兵员选拔与训练,深得戚继光兵法精髓。

    这这期间他写了各种军事方面的奏疏、条令、阵法等等,后来大都由他自选编入《徐氏庖言》一书之中。但是由于财政拮据、议臣掣肘等原因,练兵计划并不顺利,徐光启也因操劳过度,于天启元年三月上疏回天津“养病”。

    当年六月辽东兵败,又奉召入京,但终因制造兵器和练兵计划不能如愿,十二月再次辞归天津。

    朱弘昭抱拳道:“徐侍郎何必推辞,侍郎在河南操练新军一事本王亦有耳闻,与本王兵法颇有神似之处。国事当头,徐侍郎正该一展胸中才华,切莫推辞。”

    叶向高抱着牙牌笑说:“此战关乎国朝边境数年安稳,我等自当全力以赴。朝廷有所需,岂能畏而避之?”

    没错,徐光启还是不信任这一战能胜,他觉得齐王亲自出征才有胜利的可能,若让其他人前去督军,内部矛盾重重难以调解,是个大麻烦。

    叶向高的意思很明白了,对此徐光启只能应下,入班。

    四名文臣充任的军机大臣,以史继偕改任武英殿大学士统领军机处,挂内阁,兵部尚书衔的孙承宗在前线缺职,由徐光启接替,正牌兵部尚书崔景荣为副手,第四则是登莱巡抚袁可立。

    三名由都督府充任军机大臣的,分别是齐王、左军左都督朱弘昭;中军右都督王威、右军左都督杨肇基。

    五名参议,杨镐、熊延弼、王化贞这三名罪臣毫无意外的补上去,另外两个是山东赴辽军主将孙传庭、山东赴辽军监军李邦华。

    其中,杨肇基、熊延弼、孙传庭、袁可立、李邦华与齐王的关系自不必说,而王威是王朴的老子,也是站在齐王这边的。他儿子就在宣府镇当副将,他不给齐王面子,他儿子王朴在宣府也别想过好日子。

    那何冲连林丹汗的女人都敢抢,收拾他儿子王朴,也是勾勾手指头的事情。

    所以,整个军机处七名大臣,五名参议,被齐王拿走了七个。军机处首脑史继偕又是个和泥的,故而,军机处已被朱弘昭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