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131章 安置降军

第131章 安置降军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九月初八,盘踞在邹县的闻香教叛军在朱弘昭发起的总攻中,叛军北大营轮转将军孔二六与南大营副将侯武同时反戈。

    城中叛军措不及手,以孔府子弟为人质,先逼迫山东总兵官杨肇基退军。朱弘昭不为所动,督促轮转将军孔二六猛攻,城破。

    贼军四逃之际,轮转将军孔二六至朱弘昭大旗下,赴约请死,所部皆降于朱弘昭。逆首徐鸿儒剃须伪装妇人,被朱弘昭帐下骁将李成栋识破。

    现在,叛军被一鼓而破,剩下的事情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员的事情了。朱弘昭也好,杨肇基也罢,作为带兵的,没了贼寇他们的价值将会大幅度降低。

    徐从治这个临时接替赵彦的军政统帅,战后来寻朱弘昭商讨军功分配,未曾想朱弘昭已经带着飞熊军和亲卫营返回乐安去了。

    顺带着,还将徐鸿儒绑走。摆明了,这份军功是咱的,你们谁都别想沾手。

    “我家侯爷说了,军功如实上报即可。另外请袁大人与徐大人上书朝廷,免除山东受兵灾之各县今明两年正、杂赋税。施以恩泽,让百姓缓口气。另外各地闻香教众不可逼迫过甚,当好生抚慰。官逼民反,我家侯爷绝不轻饶这等祸国害民之庸官。”

    孙河说着,将一封信递给徐从治,扭头看着战场上密密麻麻搬尸降军,笑说:“这些降军久经战阵,放归地方也是祸端。若大惩,必然生乱。我家侯爷准备编练他们为赴辽军,若天子许可,粮饷诸事还需依仗徐大人。”

    徐从治脸色很不好,朱弘昭实在是太独了,根本不给大家分享军功。但他是个慷慨之人,并不在意这些,只是恼怒朱弘昭这种不符合官场规矩的行为。

    今日能破城平贼,全是朱弘昭果决之功。山东文武官员,都欠了朱弘昭人情。

    “若朝廷许可,赴辽军所需粮饷本官自会筹集。不过……辽军军饷颇有隐情,还请侯爷明察后再拨付士卒。否则朝四暮三,士卒生怨于辽镇诸将,于朝不利。”

    辽军的招兵宣传上,待遇很高,吃的管,穿的也管,每月账面军饷高达二两三钱。这只是账面军饷而已,下面士卒能拿一两月饷,都是主力部队的标准了。

    里面的水非常深,徐从治多少也知道一些。就怕朱弘昭这个愣头青按着辽军的宣传给这些降军发军饷给待遇。然后这些人在山东训练拿高饷,等到了辽西吃不饱穿不暖连五成军饷都拿不到,到时候辽镇就完了。

    塞外之战,山东平叛之战,两战朱弘昭所向无敌,是朝廷民间公认的练兵能人,直追戚继光。这些降军又是造反经过战场洗礼的,又是抱团去的辽西,还经过朱弘昭之手调教。

    可以想象,这伙降军在辽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会闹出多大的祸端。到时候辽将倒霉,朱弘昭这个送兵过去的也会倒霉。

    徐从治这是掏心窝子的话,孙河只是笑笑:“我家侯爷兵法之师,代州孙公就在辽镇。辽镇阴私之事我家侯爷也清楚一二,不瞒徐大人,我家侯爷送这些降军去辽镇,为的就是改正辽镇私邪之风。”

    徐从治苦笑,看来这辽镇诸将要倒霉了,估计是孙传庭人生地不熟被辽镇诸将欺负了,现在被朱弘昭这个小屠夫惦记上了,真是活该啊。

    心中感叹,徐从治却有些幸灾乐祸。他是个喜好军事的文人,对于武将私底下干的那些勾当也很是愤慨,可他没有力量组阻止。谁敢阻止,那就是和全天下武将做对。

    不带兵的文臣没必要去侵犯武将最后的利益,带兵的文人没胆子。一旦动了武将这最后的自留地,若上了战场,这样的文臣绝对会被敌军干掉!

    说到底,徐从治没有自己的铁杆嫡系部队,没胆子也没能力去收拾麾下武将。而朱弘昭就不一样了,部队是父子相传,自己手把手练出来的。将手下将领管的死死地,恩泽施于每一个士卒,根本不怕手下将领闹事。

    “不知侯爷打算编练多少赴辽军?”

    “两万,多出来的降军将会打散编入登莱两镇卫所,施行军屯。赴辽军属于军户,月饷八钱银子直接发于其家眷,吃穿用度全由朝廷负责。待山东诸卫所成军能用时,半年轮换。”孙河说着笑笑,似乎知道徐从治在担忧什么:“徐大人安心,首批赴辽军都是有家眷之人。那种光杆子,我家侯爷也放心不下。”

    徐从治一听顿时放心了,山东今年歉收又有兵灾,朱弘昭在历城遣散贼军花去十二万两,再免税一部分,山东库存接下来几年必然不足。

    还好是把这批人编成了军户,军的待遇要低于兵的,有的赴辽军只管伙食,军饷都不发。八钱银子,不多,两万人的军饷山东还能拨出来。

    毕竟赴辽军也只是在山东训练几个月,到了辽东自然走辽饷的路子。其他降军,则是军户,专心军屯即可,发什么军饷?

    历史上,闻香教造反,很多波及的士绅倒了大霉。但倒霉更多的还是百姓,百姓一逃,土地往往会落在士绅手里。士绅只是一时倒霉,但借着战乱大肆扩充土地,最后的好处不言而喻。

    现在除了兖州的士绅能捞到这样的好处外,济南府受灾各县的士绅阶层全部破产。他们别想借助以前和官府的关系来取回土地并圈地,原来的各县官吏被轮转将军杀了一批,残存的因为守地不力,被朱弘昭杀光了。

    而受灾各县的临时防御操守官又是朱弘昭的人,这些士绅想要东山再起,一个字,难。

    而朱弘昭借着这场战争,扫清了数不尽的士绅土豪家族,厘清了不少烂账。等那些被他控制的县恢复正常后,来年的税收必然迎来暴涨。

    他,也收获了难以估量的财富。金银是现成,价值就摆在眼前。更多的是各种商品、原料,只要扶持一个商会,依靠这些物资完全能在山东以北立住跟脚。

    再加上他在大同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南北转运的买卖,日进斗金不是问题。

    若把天启皇帝喂饱了,登莱卫所系统也有水师,水师实力增强后,他还可以干点走私的事情。再加上登莱军户归他管,换言之山东的私盐也就落在了他的手里。

    这些都是来钱的路子,经营好手里这些军队完全可以养下去。

    可他必须要解散一部分,天启皇帝给他侯府两个护卫的编制不是开玩笑的,这是最大的忍受限度。超过了,那就是自己找不痛快。

    在回乐安的路上,朱弘昭就传令登莱两镇诸卫所将官,令他们做好军屯的准备,他要玩儿真格的。

    他现在本部一万三千人,张虎所部两万四千人,还有落在他手里的降军将近七万。一个人就是一户,除了本部之外,其他的他都会打散编入登莱诸卫。这需要十八个卫才能编满,而登莱两镇只有六个卫,十个守备所。

    这些不少当初防备倭寇增设的,每个卫五千六百人,每个守备所两三千编制各不同。合在一起也就十个卫左右,还要安置原来的军户和军官……呃,军官可以忽略,这些人侵占了太多军户土地,必须要镇压。否则没有土地,朱弘昭的军屯就是一句玩笑话。

    “改原登莱军户为屯户、盐户,裁留精壮保持军户籍。此去核查,贪墨军户土地者一概抄家贬为军户,主动退地者降职,劣迹斑驳者一概斩首。查明诸卫所有能军官,可多加任用。若有抗法者,尔等自决之。”

    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大印交给秦朗,秦朗随后与飞熊军直扑登莱两镇。

    军户编制就那么多,朱弘昭只能筛选一部分。降军由孙河负责看押、指挥降军收拾一片荒芜的邹县战场,之后还要在落雪前尽可能重建邹县、曲阜。入冬后才会分批安置到登莱诸卫所为军户,整个冬季他们将进行军营生活。

    在冬季降临之前,朱弘昭必须要安排好这些人的后路。如果登莱这边安置不下,他就将多余的降军安排到大同去。

    这批降军可都是宝贝,不仅朱弘昭识货,只要是领兵的将领都知道这些战后精壮都是宝贝。

    杨肇基就收到了不少将门来信或者这些将门直接派代表来邹县,为的就是分走一些降军,带来的可都是真金实银。

    降军都握着朱弘昭手里,这些降军信任朱弘昭而不信任杨肇基。对于那些将门朱弘昭只能说声抱歉,就连杨肇基,朱弘昭还是看在杨御藩的面子上让他挑了一千人,余下的谁都不给,悉数落在朱弘昭手里。

    所以徐从治说朱弘昭太独,军功不愿分享情有可原。可降军,也要一个人独吞,吃相实在是难看。

    可他徐从治、杨肇基有办法吗?没有,这些降军根本不愿意跟他们,降军也是有战斗力的,他们跟随朱弘昭,使得朱弘昭实力暴涨,山东没人能压制朱弘昭。

    而朱弘昭又有山东唯一的成建制骑兵,还有一千传的神乎其神的铳骑,谁都不敢招惹。

    九月十三,朱弘昭带着亲卫营抵达乐安。

    知县赵日中在乐安县边境官道上携带士绅、与各地前来犒军的人氏迎接。

    而这个时候,秦朗、高杰捧着都督同知大印抵达登莱两镇,还借了李墨轩的将旗助威,一杆黑底金字的‘锦衣卫南镇抚使李’大旗下,高杰等人挽着袖子,开始挥舞屠刀清洗登莱将门、军官世家。

    而这个时候,京城还因为战后封赏的事情,天子和百官吵得一塌糊涂。

    在乐安县城朱弘昭应付完各种犒军的,并收下了大批自荐而来的幕僚、地方豪强后,就匆匆返回侯府。

    侯府中一片金菊,夕阳下更显金黄。

    朱弘楚与朱弘林骑马等候朱弘昭,兄弟三人碰面,相互打量,朱弘林笑说:“数月不见,二郎又高了一筹。”

    “兄长也壮实了!”兄弟俩手掌握在一起,朱弘昭扭头看着朱弘楚笑说:“堂兄县城一战,有我朱家血勇风范。”

    朱弘楚心有余悸摸了摸肩膀,苦笑:“莫说了,都是逼出来的。那种时候,只能拼命。叔父制定的军法苛严,为兄若退,亲兵就把咱脑袋砍了,哭都没地方去哭。”

    朱弘昭给了朱弘楚胸口一拳:“有这种见识,堂兄比山东诸将强不少。二郎此时提督登莱诸卫所,堂兄想不想为国出力,去做一个卫指挥使?”

    “实兵?”

    “一个不少,都是血战余生的悍卒!”

    朱弘楚龇牙一笑,看一眼亲弟弟,回头看向朱弘昭:“成,咱去了。”

    侯府中,侯氏聚集府中女眷,以及朱弘昭的三名侍女。她手握着佛珠,背对诸女声音清冽:“在外征战是二郎说了算,侯府内宅私事却是余说了算。二郎年幼,老爷生前就再三嘱咐不可过早人道,否则于寿数不利。今日二郎回府,莫嫌余嘴碎事繁,你们一个二个,都守好了。谁若坏了二郎身子,余掌家法,绝不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