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58章 兵灾起西南

第58章 兵灾起西南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京杭大运河不是吹出来的,与长城并列中国古代两大人工奇迹之一。

    劫获颇丰的一伙人从嘉兴府崇德县雇了两艘大船,慢悠悠沿着运河经南直隶、山东一路将会抵达北直隶真定府,再从真定府走陆路抵达大同。

    他们运气不错,赶在暴雨之前过了黄河。今年黄河突逢大雨,小冰河时期就是这样,干旱的时候燥热少雨,下雨的时候就是暴雨,仿佛要将前段时期拖欠的雨水补发似的。遇到这样的老板不是坏事,但遇到这样的气候,可就倒霉了。

    黄河决口了,客观原因是雨水大,汇集在一个时间段一个地域造成河水暴涨。主观原因是人们没意识到久旱之中会有大雨,河堤防汛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当然,黄河内沉积的泥沙造成河床抬升也是一个原因。

    决口后更可怕的是黄河一口气改道,原先的良田被冲毁,原先河岸两边的好田也随着水源枯竭而变差。造成的灾民更是一个大包袱,土地是这些灾民的根,土地因黄河改道而荒废,那就意味着今年救济后,以后还要救济。

    天启皇帝忙得够呛,继位之初朝廷、内廷变动一茬接着一茬,紧接着又是辽东大败。之前安抚入关的辽民已经头大很久,现在又有黄河下游冒出的几万户灾民。

    更让他气恼的满朝官员,如今东林党把握了大权,对齐楚浙等等各党卖了命的打压,还处处排挤皇帝在地方安插的税使,治国手段一般般,嘴炮手段一流。

    还有内廷,他的奶娘客氏这边也有大不大小的问题烦着他,前不久魏忠贤和魏朝在宫里为了争夺客氏竟扭打谩骂起来,皇帝尊重客氏的意愿,也因为魏朝和东林党关系不错,故而选择支持魏忠贤。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的太监魏朝都是有不错名声的太监,为啥名声好,是掌握舆论阵地的东林党说的。既然清流说他们是好的,那朝野上下也就认为这两个是好的。

    魏忠贤隐约摸准皇帝的心思,他本人也想除掉这两个高不可攀的大太监,于是这两人短短时间里被魏忠贤和客氏先后弄死。

    一朝天子一朝臣,宫里的太监阶层表现的更为直白,随着王安、魏朝倒台,魏忠贤乘云直上,门前说不上车水马龙,但银子已经收的手软。但他还要夹紧尾巴,现在的东林党他还惹不起。

    他现在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想做的就是把现在的一切保持下去。和东林党硬拼,对他来说是个有风险的事情,搞不好会得不偿失。

    内廷宫里的事情外臣插不上手,毕竟太监都是皇帝的家奴,想怎么弄是皇帝的事情。

    内廷变动虽然扎眼,但比起辽镇战事和救济灾民来说,这件事可以忽略不提。起码东林党也是这么认为的,反正魏忠贤一个文盲,量他也没本事搞出什么事情。

    一边皇帝发内库遣钦差南下救助灾民,一边还在全国抽调可战之兵赴辽参战。

    辽镇接连大败,败的很猛,以至于明军内部青黄不接后继乏力。所以西南一带的土官奉旨出兵,率家乡子弟兵准备出战。

    明朝官员分为土官和流官两种,土官多由边陲依附的少数民族头人充任,而且世代传承,势力很大。流官就是会流动的官,非终身制。

    于是命令西南土官永宁宣抚使奢崇明、水西宣抚使安位出彝兵赴辽参战。土官是世袭制,永宁,即后世四川叙永的土官原先是奢崇明的哥哥,死的早于是奢崇明继位。

    此时水西即后世滇西,安氏首领安尧臣刚死不久,其子安位年幼,由安位寡母奢社辉也就是奢崇明的妹妹管事,大权掌握在奢社辉与安尧臣之弟贵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彦之手。

    水西因为安位年幼,出兵一事不顺利,拖延下来。倒是奢崇明动作快,心急火燎凑了两万彝兵去重庆领取军饷、兵甲仪仗和作战物资。

    当然了,请土官出兵,朝廷也要有所表示,赏赐也是大大的。而奢崇明又有大志向,比如兴复彝国,反正他觉得土官和大明番邦国王没啥区别,继位都需要朝廷任命,只是国王的名声更响亮一点,排场也更大一点。

    如果在辽东立下大功,可能朝廷还会封他个王当当,所以奢崇明满怀期望而来。现在为朝廷出战,吃着朝廷粮饷还能练出一支精兵,多好的事情啊。结果他失望了,彻彻底底失望了。

    明军的规矩就是客军要自筹粮饷,带兵到重庆的奢崇明和他儿子奢寅,女婿樊龙、部将张彤等人找巡抚徐可求索要军饷。

    毕竟土官的兵是彻彻底底的私兵,不能和朝廷地方供养的战兵并论,巡抚徐可求同意发饷。但朝廷内的事情也就那样,足饷是不可能发的。没有拿到足饷,这让奢崇明父子如何能满意?

    然后奢崇明又找兵备道官员核实兵员,好领取铠甲武器。可彝兵悍勇有余而行伍军纪散漫,也可能是奢崇明打点不到位,被兵备道官员拿捏,让他回去重新募兵,这批兵质量不过关。

    两万人跑来跑去,吃喝全是奢崇明的,他如何能接受这个说法?

    然后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彝兵之中有随行女子,在河边洗衣,当地驻军巡哨路过调笑两句,随即被过往的彝兵一顿狠揍。

    事情闹大了,内部本就不满,奢崇明觉得自己被明朝官员轻视,心中火大。

    要知道,是他上书朝廷自请永宁、水西两地的彝兵赴辽作战。本以为朝廷会大大嘉奖,可他带着族里精壮前来,三番两次被轻慢,这让他无比的愤怒。

    他一个偏居西南僻壤的土官怎么可能知道朝廷里的规矩?又怎么知道明朝此时贵文贱武,人家堂堂巡抚,连手握数万大军的总兵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他一个麾下散漫,不懂规矩的土官了。

    彝人本就意气重性子直,加上又看不起各地驻军战斗力,干脆先造反,打不过再投降不迟。水浒传上不是说了吗,造反为的就是招安,搞不好还能弄个王位回来。

    于是重庆的官员倒霉了,巡抚徐可求,朝堂上也是挂号的重要人物,以及重庆的二十多名官员都被奢崇明宰了出气。

    成功发动叛乱后,这伙兵备道认为要打回去重新募的不合格彝兵,一举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势如破竹。奢崇明显然不是造反的料子,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

    迫不及待地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紧接着招募士卒,奢崇明和儿子奢寅率军数万分道于十月中旬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新都、直达成都东南不远处的龙泉。

    得知奢崇明叛乱造反,水西传承千年的安氏响应。二十年前贵州遵义传承六七百年的土官杨应龙造反,秦良玉平定的时候水西安氏出力甚大。

    这现在水西安氏当家人是奢崇明的妹妹,而奢崇明又娶了安氏女子,两家姻亲无比亲密仿佛一家,现在奢崇明造反,水西安氏也只能响应。否则奢崇明被平定,搞不好安氏也要受到牵连。

    二十年前的杨家就是例子,被朝廷灭了,顺带的还将当地土官制度废除,改土官为流官,设置府县,也就是遵义。

    反正西南地区山多路少,一片穷山峻岭。朝廷大军再多,补给不易,也施展不开,所以调不来多少。只要打一架,打的猛一点让朝廷知道他们不好收拾,再投降不迟。

    传承千年,又世代与四周土官豪强宗族联姻,水西安氏的影响力大的惊人。他们一动,引发连锁反应,叛兵数日间高大十余万。

    坐镇成都的四川布政使朱燮元运气不错,十月十八日仅有两千兵的成都被奢崇明数万大军包围。

    运气好是因为此时秦良玉就在不远处的石柱招募编练新军。石柱宣抚使原本是秦良玉丈夫,后来秦良玉继承土官,她自幼就熟读兵法军阵,练出一支白杆兵,能打能拼,威名军功也是朝野传颂的。

    白杆兵原本由秦良玉兄长秦邦屏率领赴辽参战,在救援沈阳时被建奴骑兵夹击,战死两千杀敌千余。这可是步卒啊,杀的还是骑卒,杀的建奴胆寒。随着秦邦屏战死,白杆兵势颓,在友军卖队友的传统下,元气大伤。

    而秦良玉则奉命重新于石柱编练白杆兵,得到朱燮元调令,四十六岁的秦良玉分兵派遣弟弟秦民屏和侄子秦翼明率四千新编白杆兵断奢崇明回归重庆的后路,亲自率六千精兵沿江北上救援成都。

    西南一片战火,等这些战事进展通过邸报送到大同东路的时候已经到了大雪纷飞的腊月。

    朱弘昭也是半夜被孙河喊醒,披着棉被在烛光下读着邸报,暖和的棉被都挡不住来自心底的寒意,前世怎么就没听说过明末西南还有土司造反?还是规模达到十万级别的大场面!

    彝民剽悍善战,只是不习军阵。若不能短时间内平定,等叛乱彝兵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双方杀出了大仇恨,那就不好平定了。

    而且西南地区道路就那么寥寥几条土路,下个雨就要大修的山路,物资转运困难,朝廷派出的大军人数多了摆不开,而且也没多余的军力投入西南战场。

    所以朱弘昭断定这场战事不能一口气压下去,就会拖延下去,直到将彝兵的血气磨干,他们才会投降。

    他一点也不担心叛乱彝兵会有建奴那样的气势,艰难的交通环境和贫瘠的物质,就限制住了彝兵,他们杀不出来。哪怕四川全乱了,只要堵住险要路口,彝兵最多只是割据巴蜀云贵,不可能像建奴一样。

    再说建奴能入关,也是滔天大幸,不可复制。

    看完邸报,他目光惊疑不定。他前世就没听说过明末西南土官叛乱,难道是自己的到来引发的蝴蝶效应?

    可这未免有些扯淡,他在山西最北处,而叛乱的地方在四川、贵州,根本影响不到。

    或许这场战乱并不持久,所以后世就不怎么出名。而且秦良玉这位传奇女将军就在平叛第一线,她若在,说明这场叛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夫君?”

    见他脸色阴晴不定,李幼娘莫名担心。

    “姐姐先休息,我要去天成卫城一趟,父亲遣孙河送邸报于我,说明父亲心中有想法。”

    一旁李秀娘匆匆穿戴好,正给朱弘昭倒茶,一听朱弘昭这话,手一抖,颤音问:“二郎,舅公该不会要赴川平叛?”

    “姐姐莫要担忧,如今咱东路兵强马壮,派出五千人平叛的力量还是有的。”

    李秀娘擦拭桌上水迹,挤出一丝强笑:“姐姐为二郎束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