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48章 夏收,经济拮据

第48章 夏收,经济拮据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天启元年六月中旬,夏收开始。

    朱以溯身为东路参将,管着天成、镇虏两卫,辖地并不大,也就一个县那么大。领民只有两万四千户,人口十三万出头,丁壮四万有余。

    这年头日子不好混,尤其是边镇,超过五十岁的老人并不多,所以青壮人口占的比例大一些。四万出头的男性丁壮有一万一千人是卫所军,三千战兵,一千五百家丁。此外还有三千左右的流动人口,多是外县来的商户、伙计和镖师护卫等。

    所以这么点人口支撑出的两个卫所显得单薄,看着一万五千大军威势骇人,实际上根本打不了,一旦有折损,很难补充。

    比如这次夏收,为了抢在落雨前收割,卫所军全部放假三日。仅仅就是因为劳动力不足,这三天的日子也够呛,忙活的一塌糊涂。

    孙河被任命为新平堡防守操守官,也就是千总。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空架子,手底下没几个兵。

    此次夏收,朱弘昭带着五六十名少年玩伴轻车简行,南下到阳和、高山两卫溜达。一来是观察东路各处地形,二来是招募人手,给孙河把缺员补齐。

    这些缺额他不准备招募成年丁壮,清一色的要少年郎。少年心性未定,可塑性要高于成年人。而且好处不止于此,他是以招募家丁的名声在阳和、高山两卫挖墙脚,正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招少年为家丁,少年的父母其实也是赞同的。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在边镇并不流行,阳、高两卫的破落军户巴不得朱以溯对他们进行勾军,这样他们就有自己的田地,日子也不用过的太过愁苦。他们也知道自己勾军后重新成为军户的义务,那就是扛枪上战场。

    卫所军制败坏,并不是军户要逃,而是不得不逃。不逃就会被压榨死,逃了还能艰难维持生计。败坏的根由还是在世袭军官们演化成大地主,利用权职兼并麾下军户土地。土地没了,还要上税,还要免费上战场,平日还要给世袭军官们当牛做马,这日子哪能活下去?

    再说,朱弘昭是来招募家丁的,家丁待遇远远高于战兵,是军将的亲兵。而且谁也说不准朱弘昭将来会不会上战场,所以让儿子找个吃饭的地方也是不错的。

    更难得是朱弘昭承诺,会教导少年们读书识字,四书五经说不上,起码写个信还是没问题的。读书,是这个时代改变命运的首选。就算儿子学个千八百字,那也是个有文学的人,很可能在孙子一辈彻底改成耕读家庭。

    “姓名,籍贯,有无特殊技艺?”

    阳和卫城城门口,凉棚桌椅前,朱弘昭头戴红缨卷檐毡笠,一身白棉短襟,提着鹅毛笔,铺开一张纸询问。

    他面前排了一串少年,高矮胖瘦都有,不过胖的很少。

    他要亲自招募自己需要的家丁,这些少年就是他的未来。必须熟悉这些人,招募后要投入训练,他也要全程跟进。

    这个时代非常的实在,练兵就像生孩子,谁练的兵,这兵就听谁的。好像一对夫妇要生孩子,练兵有名义上的练,也有亲手练兵之分。名义上练兵,就相当于名义上的丈夫,将来妻子生孩子,指不定是谁的。

    而实际上亲自操练士兵。才能保证这孩子百分百是自己的骨血。这话虽然难听,但这年代就是这么一回事。

    比如重建的天成、镇虏两卫,朱以溯起初两头都抓,孙传庭赶来后,朱以溯让孙传庭专司军屯垦戍,而他主抓卫所军操练。为的还是抓住军权,他又有这个名义,所以重建后的卫所军,只认朱以溯。

    “武永昌,高山卫中千户所三棵树墩世袭小旗出身,当过猎手,能用鸟枪三十步打鹿。”

    这少年浓眉大眼肤色略黑,按着规矩回答。有些紧张望着朱弘昭,如果朱弘昭这一关过不去,他只能哪来的回哪去。

    看一眼这少年,朱弘昭提笔蘸墨,书写起来,同时笑说:“好名字,这名字大气,我喜欢。既然会用鸟枪,一会儿去试试,若打得好,提你做甲长。”

    战兵体系最底层的指挥人员是甲长,相当于什长班长之类,再上就是队官,队官之上就是哨官,也就是把总。一哨近二百人,就是最基本的战术单位。

    如今天成镇虏两卫全部家丁部队不足一千五,其中朱以溯和孙传庭就占了五六百,另外大部家丁部队也分割的零零散散,不成气候。

    朱弘昭招的家丁进行操练,也需要合法的外皮。挂的就是新平堡防守新军编制,这年头朝廷也在练新军,只是效果不出众罢了。

    就这样,七月夏收之后,朱弘昭从应募的千余少年中,挑选六百少年做家丁。成丁前管吃喝住行穿还有读书识字,每年给扶持米一石两斗,年末还有八斗赏粮,补贴银半两。成丁后依照军中家丁给禄,效力期限三十年。

    签的是活契,实际上和死契家丁没区别。三十年后,这些少年四五十岁,再差也能混个军官当当。若还是大头兵,也气血衰竭,打不动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帮少年会战死,或负伤残疾。这些也没有忌讳,在契文中全部写明。

    赶在七夕前返回新平堡青阳庄,先准备视察东院工坊,然后朱弘昭准备和妻子李幼娘过七夕。两个人有夫妻名义,实际上夜里睡觉都是同床不同被。

    李幼娘家中世代行医,自然知道过早行房事的坏处,起码现在的朱弘昭不适合。而且这年头岁数小的女人生孩子,头胎很容易出问题。

    同时这六百少年新军安置问题也需要解决一下,今年气候燥热少雨,东路歉收,很多土地又是荒废很久,里面野草太多,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今年军屯的三千来顷田亩夏收才出产了十五万石粮食,按比例收税一万五千石。

    土地一年种两季,种完小麦种粟,粟就是小米。今年预计总共能收粮二十五万石,十一税也就是两万五千石入帐。

    两万五千石米粮很多吗?很多,这年头运作得好,能卖三万两银子,银子将近一吨重。换算到后世就是二百多吨,在后世恐怖的消耗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这些粮食还要折算成俸禄发放,卫所军操练时是不吃家里存粮的,吃的是卫所粮仓里的粮食,也就是这些做税的粮食。

    除去七千多石粮食发俸,再留五千石做积存,这下只有一万三千石做周转。

    两个卫所一万一千人,计划要操练三月,这三个月的支出,就能将这一万三千石消耗的差不多。所以朱弘昭弄来的这六百少年新军,就有些问题了。

    六百人不算他们的吃穿住行,光扶持米每年就有一千两百石,五十多名充当低级军官的玩伴,则有三百石的扶持米。补贴银大约是八百两,也是不能少的。

    再加上这些少年吃穿,朱弘昭预计自己每年需要五千石粮食,三千两白银才够维持。这是一笔大数字,可能在朱以溯那里就过不去。

    如果六百人砍掉一半名额,说不定还能勉强糊弄过去。

    现在东路两卫忙着操练,朱以溯很忙,整日流转各个千户所视察操练进度。朱弘昭也不敢去找,因为这六百少年实在是太显眼,会惹朱以溯责备,更重要的是现在朱以溯很忙,再去添麻烦也不是当儿子该干的。

    青阳庄东院,朱弘昭带着陈策检查制好的枪管,每根枪管内径统一为寸七,长两尺三寸。每根都是上等钢质,所有的枪管都是在一根钢锥上铸型,保持了口径统一。

    枪管横截面外边是正六边形,这样方便锤打。每根枪管由水力机钻刻膛线四条,然后经过数道淬火后,经过检验才算合格。

    检验过程简单又暴力,在枪管内塞上三倍份量的火药,两头堵住点火。如果炸膛,追究匠户责任,枪管融了重新打。

    相比这年头其他生铁打造,省工省料的火铳,这些钢质枪管,只要匠户用点心,承受三倍份量的火药不成问题。

    有水力机械为助力,五个人组成的枪管制造组每日能产十根合格枪管,进度不算慢。每根枪管都涂抹了一层油脂防锈,油光闪亮。

    胡铁匠在一旁弓着身子,花白短须一抖一抖,眉宇间满是笑意。

    朱弘昭很满意匠户们的工作进度,擦去手上油脂,对胡铁匠说:“保持现有的质量和速度,每名匠户每月嘉奖银三两,学徒一两。胡老特例,为五两。”

    “谢公子厚恩。”

    “你们也多总结一些过去的经验,技术是不断更新改进的。若有人做出成果,核实后月俸增长,以月二两为一级。革新成果越多,月俸越高,没有上限。”

    这下匠户们,学徒都兴奋起来,只要改革一项,那就代表着一年二十四两白银收入!十年呢?若改革的更多呢?

    如今东院工坊所需的铁矿从市面收购,因为焦炭技术不稳定,存在随机性。使得焦炭炼钢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偏差。

    好钢用来打造火铳,差一些的粗钢要么铸成模子,要么打造成器具外卖,用赚取的银子收购铁矿石。维持着基本运转,可朱弘昭如今缺银子,只能打粗钢的主意。

    粗钢也是钢,打造器具哪有兵器铠甲值钱?

    而且这帮铁匠最擅长的也是打造兵甲,所以朱弘昭动了歪心思,准备将铁匠一分为二,一部分专门制造火铳,一部分打造兵器铠甲外售。

    官方允许私人作坊出现,但打造一些农具铁钉就成了,若打造兵器铠甲,这可就不成了。更何况是打造火铳?

    这个道理朱弘昭知道,这帮铁匠也知道。铁匠们认为朱弘昭有镇守太监刘公公为后台,又是大明宗室,打造几杆火铳不算问题。

    火铳这种违禁物铁匠们都打造,更别说是兵器铠甲了。

    “日后钢多了,打造几副上等好甲。”

    留下最后一个指示,朱弘昭就回了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