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19章 锦衣卫要行动

第19章 锦衣卫要行动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大明宗室 !

    王喜儿,虚岁十三,实际上十二岁。父亲因家贫而投军,八年前战殁。只留下这孤儿寡母,昨夜雷声响彻,其母李氏往日里替过往行商洗衣为生,半夜收衣服时不幸遭到雷击。

    今日谣言四起,说是李氏不守妇道,才有天谴加身。

    以往李氏守寡有名,其父留下的二十亩地也能保住。如今名声因雷击而破裂,天还没亮,宗族长者就登门而来,借口天谴将王喜儿革除王家,二十亩田地、房屋地契也全被夺走。

    这年头十两银子购买力还是挺足的,据说可以厮混娼馆两三月之久。明朝一斤六百克等于十六两,一两银子大约三十七克,所以别觉得一两银子少。

    朱以溯担心儿子被骗,他以前没少听说这样卖身葬父,然后半路里应外合将行商之人坑害的事情。嘱咐赵期去看看,若事情是真实的,那就花十两银子给朱弘昭买个婢女。

    赵期整日抱着五百两银子,将近三十斤的份量。带着两名家丁过去,在一群人堆里直接掏了十两银子,让周围不断砍价的商人为止气苦。

    公子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赵期打量一眼鹅蛋脸,眉清目秀的王喜儿暗暗叨咕一声,带着两名家丁购买棺木,请人挖坟、作法,忙活了半日才将可怜的寡妇李氏埋葬。

    期间花掉的自然是王喜儿的钱,同时还签了一份卖身契书,等到了山阴县再去官府办理正式的契书,将王喜儿的民籍换为奴籍。

    要说明的一点是,这十两银子不管剩下多少,都是王喜儿的。如果将来她攒够一定的钱,就可以自赎。就像很多名妓,明明有钱自赎,却一直挂着教坊司的名头混日子。

    这日傍晚山阴县的知县、县丞等人依旧没有出现,据说是不少靠近桑干河、贴山的地方遭了水灾需要处理。朱以溯父子等人只能继续等待,驿站烧毁,只能花钱租个小院短住。

    这驿站本就不在朝廷规划之内,而是这个小村位置比较好,往来南北客商都会经过这里。更重要的是,这里处在山阴县和雁门之间,从两地出发,到了这里,恰好就是傍晚,最适合落脚。

    于是才有了这个驿站,专门服务过往行商,给县里带来一点收入。

    夜里朱弘昭秉烛夜读,不时点头发出嘿嘿笑声。偶尔不动神色那眼睛瞟两眼王喜儿,心中算着,感觉还是亏了。

    这本本地流传的手抄书里就讲着某个艳丽的小萝莉才卖了四两银子。王喜儿模样搁前世也就班花二等,哪比得上书中这名名留千古的绝色女子?

    一身素服的王喜儿喜哀参半,也在一旁看书,看着《千字文》,她认的字不多,轻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坑一下,很快朱弘昭就会提示一声。

    她哀的是母亲惨死,宗族冷血无情。为了地契可以污蔑她母亲的名节,着实让人冷血。但天谴一事,就是左右邻坊有心为她出头,也要思量一二。

    喜的是天无绝人之路,遇到了一个讲道理,为人祥和的主家。朱弘昭见她会写字,连卖身契都能写个七七八八,就索性让她读读书。婢女有文化,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公子,王敦盛公子特来拜见,携带酒食,说是要感谢公子救命之恩。”

    赵期敲门而入,短短两日时间,赵期和家丁都改口,一致称呼朱弘昭为公子,算起来他可是货真价实的公子。而朱弘林则被称呼为少爷,总不能称其为大公子吧?

    放下书,不着痕迹掩住,半露出‘瓶梅’二字,朱弘昭奇怪道:“这人一早离去,现在夜里又来,着实怪异。”

    轻咳两声,赵期似乎发现了,低下头掩饰脸色变化,他又不能编排王敦盛,提醒道:“还请公子更衣整理发容,王公子乃是王阁老侄孙,不可轻慢。”

    王敦盛是王家屏侄孙,这王家屏是军户出身进士,为人正直,好实不务虚,很受张居正器重。张居正身亡,满朝官员在万历皇帝首肯下诋毁张居正,王家屏仗义直言。后来官居首辅,受不了万历皇帝,自己辞职不干,回了山阴县。

    明朝军户出身进士不少,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二甲前二十来人可以调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庶吉士是什么?是明朝内阁后备,宰相的摇篮!

    朱弘昭不知道,后人统计过,每届进士三百人,能进翰林院当庶吉士的只有三十来人。在明代一千多名庶吉士中,农户子弟六百二十人,军户子弟三百三十三人,匠户子弟三十七人。

    明朝农户数是军户数的五倍,按比例来看,军户子弟简直堪称考霸。而紧跟其后的是匠户子弟,三十七个庶吉士虽少,但匠户数本来就少。就连盐户子弟,都出过十五个庶吉士,考试能力不低于农户子弟。

    著名的军户阁老有李东阳、万安、刘吉、岳正、刘珝、翟銮、梁储、毛纪、高拱、张居正、沈鲤、赵志皋、王家屏、叶向高、方从哲等等,后期东林党登台,掌控舆论,又因战乱,才使军户比例降低。

    而且军户出身的阁老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干实事。他们和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没多少瓜葛。

    收到赵期眼神,王喜儿恋恋不舍放下书,端着铜盆出去打水。

    赵期担心朱弘昭年纪小,没听过山阴王家,就抓紧时间科普:“这山阴王家是太原王家支流……”

    这是一句废话,天下王氏除了胡人易姓,赐姓外,其他的九成九出自太原王氏,妥妥的周王室姬姓血脉。

    另一边,一日赶路,何冲带着一车雪盐回到代州城,一半给了当地管皇室矿业、马业的少监。太监称呼是宦官中成功人士专称,少监是后备太监。不过不在宫里的宦官,除了南京养老的镇守太监外,其他的都没啥前途。

    四百斤雪盐当即就把这个孝敬少,生活算的是‘贫苦’的少监大人喂饱了。也不问这雪盐来路,对何冲所提的小小要求点头答应。

    何冲是锦衣卫出身,按理来说这少监要排斥才对。不过苦日子过多了,哪管对方啥来头,有奶就是娘就是这少监的心情写照。

    他在这里蹲了二十多年,从一个壮年宦官变成了老年少监。平日没人孝敬,这退休了拿啥养老?他还想着退休后养一个乖孙,这没钱怎么养?

    四百斤雪盐等于两千多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巨款。

    紧接着何冲将余下的四百斤雪盐大部给了百户刘世清,小部分给了菅典标。商讨一夜后,刘家老爷子拍板,天没亮这何冲领了二十多名锦衣卫缇骑,杀气凛然北上,目标正是新平堡。

    大家都穷惯了,有再多的钱都嫌少,既然何冲能创收,那就给他一个机会。栽赃地方官员,这种事情不好办。但栽赃边境武职参将,那帮文人也不会插手阻挠。再说镇守着边境马市,有几个干净的?

    再再说,锦衣卫需要证据吗?

    好吧,既然你要证据,锦衣卫就能给你造出你想要的证据,这就是锦衣卫。可以仅凭‘风闻’而办案,先把你抓了,不信办不出一桩铁案!

    六月初九,朱以溯父子离开山阴县抵达大同府府城。一身官服,拿着告身去拜见管理大同府诸卫所军事的最高长官、山西行都指挥使司的李瑾李大人,作为主管一方军事的行都司,堂堂正二品大员,岂是你一个小小的千户所能见的?

    明初设立五个行都司指挥使司,这山西大同就有一个。整体来说山西就有两个都司,这个是行都司,属于朝廷兵部控制,不归五军都督府控制。实际上土木堡之变后,五军都督府就成了空架子,全国军兵事还是兵部说了算。

    朱以溯还以为打开方式不对,给了赵期一个眼色,赵期给那门房守卒塞了点碎银子,这门房军卒掂了掂,面生不屑之色,皮笑肉不笑推诿道:“这位朱千户是天成卫的,上任拿告身文书找天成卫指挥使刘大人,或驻新平堡镇虏卫指挥使同知、行参将之职的麻大人即可。”

    朱以溯?这门卒虽然识些字,粗通文墨。却认不出这宗室意味十足的名字,只当是个姓朱的普通千户。

    普通千户你上任就上任,拜访正管上级衙门即可,来这做什么?

    赵期只当银子不够,又塞了半两过去,这门房守卒收好银子,左右张望轻咳道:“朱大人上任必有一番波折,这天成卫是朱大人正管。可大人却是新平堡千户,这就有了门道。”

    说到一半这门卒不说了,赵期又塞了一把碎银子。

    门卒眉开眼笑,暗道来的外地人果然豪爽,不宰白不宰,一副为朱以溯考虑的模样指点道:“镇虏卫原本在塞外,挡不住北虏撤入边内,与天成卫同治天成卫城。大同右卫的麻大人充任镇虏卫同知行参将之职,入驻新平堡。往大里说是镇虏卫的人抢了天成卫的地盘钱袋子,往小说,就是朱大人要在镇虏卫麻大人和天成卫刘大人之间选一个。”

    大同府诸卫的纠纷瓜葛这门卒最是清楚,收了前后二两银子,门卒将其中的问题讲了个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