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第7章 充满危机的年代:1905年至1914年

第7章 充满危机的年代:1905年至1914年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政治家的使命 1905年至1914年,德国与法国几次差点儿开战。一旦德国与法国开战,正如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欧洲就必定卷入战火。面对一再出现的国际危机,欧洲政治家们万分焦虑。实际上,每次化干戈为玉帛,都是对欧洲政治家纵横捭阖能力的巨大考验。

    摩洛哥危机 在四次大危机中(包括1914年7月最后一次危机),两次由德国而挑起,两次由奥匈帝国挑起。1905年,第一次危机爆发。就在一年前,即1904年,英法协约确立了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德国对此做出了回应。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港口城市丹吉尔。在一次演讲中,德皇威廉二世说:“我将不遗余力地捍卫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接着,德国政府强烈要求召开列强会议。

    显而易见,德国开始挑衅法国与英法协约。法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前往伦敦,得到了英国的承诺,如果法国拒绝德国召开会议的要求,英国将支持法国。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返回巴黎后,1905年6月6日,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召开了决定命运的内阁会议。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在内阁会议上提议:拒绝参加列强会议。如果法国内阁采纳了泰奥菲勒·德尔卡塞的提议,德国只可能有两种回应:要么放弃盛气凌人的态度,要么当即发动战争。然而,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是一个肤浅的生意人,在关键时刻避重就轻。最后,他决定参加列强会议。于是,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辞去了法国外交部部长职务。最终,德国大获全胜。

    1906年1月至4月,列强会议在西班牙美丽的海滨城市阿尔赫西拉斯召开。1906年4月7日,列强签署了一份协议,调和德国、法国与西班牙在摩洛哥的冲突。

    摩洛哥代表团抵达阿尔赫西拉斯,出席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危机 1908年,第二次危机爆发。1908年10月3日,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发布了一份措辞隐晦的声明,宣布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这份无耻声明对奥匈帝国违反《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避而不谈。三十年来,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一直受奥匈帝国管辖。奥匈帝国确信欧洲列强会默认其吞并之举。欧洲列强虽然并不认可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但也不愿因此发动战争。事实证明,奥匈帝国的判断完全正确。从始至终,德国与奥匈帝国沆瀣一气。协约国勉强同意废止《柏林条约》第二十五条,通过特别照会告知奥匈帝国,暗示下不为例。

    阿加迪尔危机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危机刚刚过去三年,著名的“阿加迪尔危机”爆发了。摩洛哥首都菲斯发生了严重骚乱,法国不得不派远征军前去镇压。法国远征军平定菲斯之乱后,1911年5月撤离。1911年7月,德国派出了“猎豹”号炮舰。“猎豹”号炮舰来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这就表明法国并非摩洛哥唯一的宗主国。德国再次向法国挑衅。法国政府派驻柏林大使朱尔·康朋与德国外交大臣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会晤。会晤在位于柏林威廉街的德国外交部举行。德国的要求令法国难以接受。其间,双方几次差点不欢而散。然而,1911年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代表英国政府在伦敦市政厅发表了演讲。当时,整个欧洲因法德危机而噤若寒蝉。大卫·劳合·乔治演讲中的一段话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大卫·劳合·乔治说,和平多次遭受威胁,“对英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耻辱”。实际上,这是英国对德国发出的警告:如果德国逼人过甚,英国将援助法国。在德国外交部进行会晤的朱尔·康朋与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最终妥协。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协议,危机这才告终。法国放弃了法属刚果一半殖民,德国心满意足。

    阿加迪尔危机海报,标题是“先生,跟我来”。图意为法德进行射击比赛,一只叫“和平”的白鸟刚刚从一个叫“摩洛哥局势”的陷阱中被释放出来,选手们都在等待对方先射击。射击台周围聚集着来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统治者,其中包括美国总统、英王爱德华七世和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

    “猎豹”号炮舰

    德军总参谋部 显然,德国在以退为进。目前为止,德国的确做出了让步。德国心知肚明,法国与俄国是盟友,尽管德国不了解盟约的内容。大卫·劳合·乔治在伦敦市政厅的演讲让德国确信,即便英国目前不是法国盟友,也会在战争中成为法国真正的盟友。德国感觉三面受敌,虽然渴望扩大殖民地盘,但又无法仰赖前景不明的奥匈帝国,因为年迈的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旦驾崩,哈布斯堡王朝将分崩离析。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德军提前进行备战了。1912年,与英国海军进行军备竞赛的德国采纳了新海军法。当时,英国陆军大臣理查德·霍尔丹勋爵肩负特殊使命,前往柏林协商两国海军军备问题,期待两国达成共识。同年,德国政府在首都柏林征兵,将常备军扩充到六十万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对国家影响超过政府的德军总参谋部深信不疑:战争必将到来,而且即将到来。

    大卫·劳合·乔治

    理查德·霍尔丹勋爵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夏,大战最终爆发。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6月28日,一个星期天,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长期不和。这次,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彻底激怒。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等待了几周,1914年7月23日发出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政府必须制止境内一切反奥宣传,必须罢免仇视哈布斯堡王室的塞尔维亚官员。罢免官员的名单由奥匈帝国政府提供。事实上,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挑衅。显然,奥匈帝国正在挑起的绝非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将不可避免地伤及无辜,不会仅有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参加。奥匈帝国心知肚明:这将是一场欧洲战争。因为1914年7月22日俄国政府已经宣布:绝不会不管塞尔维亚的斯拉夫人。

    奥塞战争 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完全在德国意料之中。1914年7月18日,当时正在柏林的巴伐利亚政府总理格拉夫·冯·莱兴费尔德-克费林写信给慕尼黑政府说:“显而易见,塞尔维亚人根本不会接受奥匈帝国的条件。这与塞尔维亚作为独立国家的尊严不符。结果必然是战争。我万分肯定,即使面对种种危险、复杂的情况,奥匈帝国也绝不会错失良机。”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提议,欧洲列强应当举行一次会议,和平解决这次危机。1914年7月27日,德国政府拒绝参加列强会议。事实上,奥匈帝国不满塞尔维亚对最后通牒的答复。1914年7月25日,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开战。

    德国宣战 既然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已经开战,俄国必定会参战。一旦俄国与奥匈帝国开战,根据1879年签订的《德奥同盟条约》,德国必然会参战。1914年7月31日,德国先发制人,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十二小时后向俄国宣战。

    根据法国与俄国之间的条约,俄德战争必然会导致德法战争。不过,法国没有立即参战,而是等待了几天。不过,德国政府不打算让法国选择开战时机。1914年8月2日,德军从普鲁士跨过边境,进入卢森堡大公国,然后把枪口指向法国。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1914年8月4日清晨,德军进入比利时。

    战争扩大 德军进入卢森堡与比利时,吹响了入侵法国的号角。德国此举完全无视国际法。德国与其他列强均受1839年有关比利时的条约与1867年有关卢森堡的条约的约束。各国必须全面尊重比利时与卢森堡的中立地位。德国无视国际法,践踏条约,破坏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德国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地位后,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知道,英国必将参战,战争已经扩大,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已经遭到破坏,或许是永久性的破坏。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中立’二字————人们在战时根本无暇顾及的字眼————只是为了一片废纸而已”。1914年8月4日,在英德谈判中,德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说出上述这番话后,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便终止了谈判,离开了柏林。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