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 婆罗门女救母品第二

婆罗门女救母品第二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

    一、释品题

    此品由原本‘忉利天宫神通品’分割而来;由于这两段经文,乃各立门户,不相为碍,更可便于‘三分科经’是故分割。

    二、无量无边地藏法眷属齐集忉利天宫

    就在十方诸佛及大菩萨,诸天鬼神,齐集忉利天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举目遍观,啊!这时的忉利天宫已是一片人海,真可说是释迦佛时代的盛况空前,(笔者读经甚少,或许他经有胜于此者,好在不是解释经义,故敢大胆的作如是描述,以壮观瞻)。诸大菩萨及诸天龙八部,个个瞻仰如来,目不暂舍。如是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说:‘文殊师利!你瞧!这些佛和菩萨,及天、龙、鬼、神等,他们的籍贯,有这娑婆世界的,也有他方世界的,有此方国土的,也有他方国土的,(国土辖于世界,一佛世界以三千大千为单位,那么这里的‘国土’当非指中、印、英、法说吧?)像这些到忉利天宫来集会者,你能知道数字吗?’

    文殊师利酬答佛说:‘唔!世尊!这庞大的数字呀!即使用我的神通力量,经过一千个大劫的时间去测量它,也是测量不出来呀!’

    佛告文殊师利说:‘文殊师利!即使我以佛眼观察,也是不能尽数;这都是地藏菩萨过去久远劫来,已经引度的,登上法船,机缘已熟应当引度的,机缘未熟还不能引度的,有成道证果的,有当成就的,也有未成就的。’

    三、文殊征问地藏菩萨因地发心

    文殊师利酬答佛说:‘世尊!我已于过去无量劫前,久修善根,早已证得无碍智,听到佛所说的话,即当信受不疑,可是还有些小果声闻人,及天、龙、八部鬼神,还有未来世的诸众生等,虽然听到如来诚实之语,因为他们的见识小,心量狭,少见则多怪!难免狐疑不信;以狐疑故,即使外表上顶戴受持了,在内心上仍然事理不契,未免兴起毁佛谤法的念头。唯愿世尊广泛的说说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他在因地都做了些什么事?发了些什么愿?而能够成就这种凡夫二乘想都想不到,说也说不出的事迹呢?’

    佛告文殊师利说:‘文殊师利!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已于说都说不出、数也数不清的无量劫前,久修善根,我现在举一个譬喻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不管大小,一物即作一个数字的单位;一个单位,比作一条恒河;一条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子,比作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内,每一微尘,充做一个大劫,一个大劫之内,所积的微尘数字,尽充为劫的数量。文殊师利!你瞧!这个数字是凡夫二乘所能说得出、道得清吗?可是这位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还要千倍多于是数,何况他还是从声闻而辟支佛地起家的呢?

    ‘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威神誓愿,也是想不到说不出的!若是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菩萨的名字,由耳根印入八识田中,发欢喜心,是人应念生大善根!由此善根,或者口中赞叹,或者瞻仰礼拜,或者称念其名,或者供养其像,乃至于绘画他的形像,雕刻他的形像,塑漆他的形像,是人当于人间天上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不但此也,并且还永远不堕三恶道中。但必须闻菩萨名,由内心里发出欢喜心来,才算善根成就;由善根故,无往不利。否则以谄曲心,媚佛菩萨,希求果报,则非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虽说菩萨威神不可思议,众生业障,亦复不可思议。是故众生依于识心,造善恶业,还是自作自受;不过菩萨以胜因缘,能作善男子善女人不可思议的增上缘耳。

    ‘文殊师利!为什么地藏菩萨摩诃萨,有这么大的威神誓愿,有想不到说不出的力量呢?因为他在过去久远得不可用数字计算的尘点劫前,是一位朝野归心的大长者子,那时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时候的长者子,看见师子奋迅如来,威仪堂皇,千福庄严,就问彼佛道:“世尊!您老人家往昔因中,都作些什么功德?立下些什么大愿?而得这种相好呢?”

    ‘这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你要想证得这种千福庄严的身体,应当久远的时间作度脱受苦众生的工作。”

    ‘文殊师利!这时的长者子,就发起誓愿说:“我今尽未来际,到不可用数字来计算的劫,为这些六道罪苦众生,广设方便,统统要他们解脱罪苦,归还自由,而我自身方才成佛。”以是之故,他在彼佛面前立下了这个大愿,所以到现在已有百千万亿个那由他劫,不,还是说都说不清那么多的劫,仍然做著度众生的菩萨哩。

    四、婆罗门女救母故事

    ‘自从他立下这个大愿以后,又于过去想都想不到、说都说不清的阿僧祇劫前,那时世上有一尊佛,叫做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佛的寿命有四百万亿阿增祗劫,就在彼佛的像法时代,有一个婆罗门种族的女孩,她的善业最胜,故其与生俱来的福报也很深厚,以其端庄有相,所以无论男女老幼,都很敬仰她!她的行住坐卧,也都有肉眼看不见的诸天来卫护她;惟有她的母亲邪见炽盛,不信因果,毁佛法僧;这时的圣女,广设方便,婉转委曲劝导她的母亲,令她发生正知正见;可惜她的母亲正在狐疑的当儿,就死去了!以邪见故,恶业牵引,魂神落在无间地狱。

    ‘这时候的婆罗门女,知道她母亲在世的时候,不信因果,她虽未得天眼知母去处,以是邪见因缘,推测她的母亲必定随业转生三恶道中。如是她就卖了房屋田地,大量的买了些香花供果和供具,在先佛(觉华定如来)塔寺,大兴供养;她看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形像,相好光明,威仪端庄。婆罗门女瞻仰礼拜彼佛世尊,在她八识田中,倍生敬仰!她私下心中念道:“佛的名字叫做大觉,具足一切智,倘若是佛在世的时候,我母死后,来请问佛,佛以天眼,必知我母去处。”想到这里,婆罗门女,垂下头来,哽咽悲泣!瞻仰恋慕如来。正在恋慕的当儿,忽然听到空中发出一种声音说:“悲泣的孝女呀!不要过于悲哀了,我现在指示你母亲的去处。”婆罗门女,一听到这声音,就合掌向空问道:“这是什么神灵呀!来安慰我心中的忧虑呢?我自从失去我母亲以来,昼夜不断的忆念著,没有个地方可以问问我母亲的下落呀!”这时空中有声,再对婆罗门女道:“我就是你所瞻礼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看你想念你的母亲,超出一般人的常情,所以我来告诉你。”婆罗门女听到佛的声音,感激过甚!把她整个的身体向空中扑了过去,因为用力太猛,把全身的骨节都摔伤了,左右侍女把她扶持起来,经过良久的时间,方才苏醒过来,又向空中表白说:“愿佛慈悲哀愍,速说我母所生之处,我现在身心恐怕不能久住此世了!”这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你供养完了,就早早回家,端坐思惟我的名号,就会知道你母亲的去处了。”

    ‘这时婆罗门女听到佛的话,旋即礼佛回家,因为怀念她母亲的关系,端身正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经过了一日一夜的时间,忽然看到自身到一海边,这海里面的水,像滚水般的涌沸著,并且有很多凶猛的恶兽,都是铁一般的身子,飞在海面上,东西驰逐著。又看到一些男人和女人,有百千万数之多,在这滚水里面,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没下去,被这些凶狠的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到一些飞行夜叉。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很多只毛毛手,其爪锋利!也有的很多只凶狠的眼睛,光芒如电!还有的长出很多的头,怪模怪样!也有的很多只毛毛脚,似兽非兽;他们个个面目狰狞,口牙外出,好像剑一般的锋利;手执钢叉,驱逐这些罪人,使他(她)们走近恶兽;有时候也用手像捉只小鸡一般,把他们的头和足捆在一起,再伸开拉长;或者撕掉腿,或者揪去头,和打球般的抛来抛去;这些夜叉个个都好像是体坛健将,粗腿牛腰,青筋暴露,没有一个是弯腰驼背的;他们的形状,和玩弄罪人的花样,真是名目繁多,令人不忍耳闻,何况目睹?可是婆罗门女,以念佛的力量,自然也不害怕。

    ‘婆罗门女正在看的目瞪口呆!有一个鬼王,他的名子叫做无毒,就向婆罗门女稽首来迎,对圣女说:“善哉菩萨!何因缘故?来至此处。”婆罗门女问鬼王道:“这是什么地方呀?”无毒鬼王回答说:“这是大铁围山的西面,第一重海。”圣女又问鬼王无毒说:“听说铁围山内有大地狱,是实在的吗?”无毒鬼王回答说:“是的菩萨!实在是有地狱。”圣女问鬼王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到地狱里来呢?”无毒鬼王回答说:“倘若不是有威德神通的话,即须有此业力的人,非此两个条件,是不可能到这儿来的呀!”

    ‘圣女又问鬼王道:“这海里面的水,是什么缘故?能够这样的沸腾呢?尚且有这许许多多的人在里面受苦,还有这么多的恶兽呢?”无毒鬼王回答说:“阎浮众生,前阴已谢,后阴未生,是中阴身,飘飘渺渺,恍恍惚惚,终日苦风凄雨,情绪不安。七七日内,若是无人继嗣给他以三宝力作苦海指南,是人生时,又无什么善因,过了四十九天以后,就得依据他(她)在世的时候所造的恶业,受他自己所感招的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此海之东,过十万由旬,又有一海,所受的苦,比此海还要更加一倍;彼海之东,又有一海,所受之苦,又要更加一倍。这是身口意三业的恶因之所感招,统称业海,就是这个地方呀。”

    ‘圣女又问鬼王说:“那么地狱在什么地方呢?”鬼王回答说:“这三重海的里面,都是些大地狱,它的类别有百千种的差别。但是些大地狱,就具有十八种之多;次一点的,有五百种;在里面所受的苦楚,或施刑的狠毒,真是难以言语形容!再次一点的,也有千百种之多,亦受无量的痛苦。”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说:“我的母亲死去不久,不知魂神应当生到什么地方去呢?”鬼王又问圣女说:“菩萨的母亲生前作什么行业呢?”圣女很凄惨的回答说:“我母生前,邪见炽盛,不信因果,讥毁三宝,即使稍有信仰,但是旋又不敬不信了!现在虽然死去不久,却不知道她老人家流转到什么地方去了?”鬼王问道:“菩萨之母,姓甚名谁?”圣女回答说:“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婆罗门种族,父亲叫做尸罗善现,母亲叫做悦帝利。”无毒鬼王听到这话,就双手合掌,回答圣女说:“恭喜菩萨!贺喜菩萨!不必再忧伤忆恋您的母亲了,悦帝利罪女,脱离地狱,生到天上,已经有三天了!据说是承孝顺的子女,为母设供修福,布施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不但菩萨的母亲得脱地狱,连无间地狱的罪人,统统都沾光哩!和您母亲都生到天上去了。”鬼王说完了这些话,就双手合掌退下去了。

    ‘这时婆罗门女,如梦初醒,但是梦中境相,历历在目;如是就在觉华定如来塔像之前,立下了这个世世度生的弘誓大愿说:“愿我尽未来劫,所有一切罪苦众生,为他们广泛的设立方便法门,令他们解除痛苦。”’

    佛告文殊师利说:‘那时候的鬼王无毒者,就是现在的财首菩萨,婆罗门女者,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呀!’

    五、释品内义趣——

    A、概述

    写到这里把忉利天宫神通品已经写完,本来拟将经文译成语体外,再于中间串插己意,以表唯识,令读者一口气联贯读下,这样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精神浪费;惟此经多就事说,非以理说,把经文译成语体,去掉文字上的障碍,已可说得过去了;但有些地方非我凡夫境界,若不解释,恐生疑谤,非不得已,又不愿串插过多语句以破坏经中原有脉胳,以是之故,不得不把义有未尽的地方,重新咀嚼,以释余疑。以后各品,皆依此例。

    B、阐释神通不可测知

    (甲)忉利天宫的会众,文殊师利以神通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释迦如来以佛眼观,尚不尽数。有人说文殊菩萨自己谦让,一者不肯抢在佛前头说话,二者真要说出来,又怕给地藏菩萨搜出底来。又说释尊以佛眼尚瞧不尽,也是故意不说,以显地藏菩萨久远劫来的殊胜因缘。不知作是说者,是以凡情高推圣境。不知所谓‘谦让’者,‘是谦抑自处’,‘礼让他人’,这不是分明有‘我相’‘人相’吗?若是世间贤人君子,可算是高尚的修养了。文殊若有‘人相’‘我相’在缘起法上谦让一番,岂不把这古佛再来的大菩萨说得像个凡夫一般。若无‘我相’‘人相’,这个‘谦’和‘让’,则又对谁来说呢?佛若能道出数字,而故意不说,以显地藏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样真把释迦佛和地藏菩萨说的虚虚假假一文不值了!这大概是以佛为‘正遍知’,竖穷横遍,无所不知,今佛与文殊,一位是古佛,一位是今佛,对这数字怎能不知?知而不说,不是谦让,就是成全对方,那知这是展转推测,曲解佛意,不是这,就是那,是众生的通病,当知一切法中,不是这,也不一定是那。那么佛与文殊知乎?不知乎?倘若不知,则非‘正遍知’,知而说不出,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佛之‘正遍知’是现量境界,非推测,亦非演算:‘现量’者何?例如吾人观见三至五人,抬头一看,若体量,若数量,不用推测,不用演算,一目了然;如是见者,是为现量;现量之知,不假时间,何须千劫?是故阿那律,证阿罗汉果,得天眼通,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佛与文殊则恒沙界外,一微尘点,无所不照;在时间说,竖穷三际;在空间说,横遍十方;何以故?以其称性而证,性外无相,相外无性故;如是知,如是见,是为现量。然则为什么佛与文殊俱不能说呢?曰:佛之‘现量’,不可说者,有二种义,一者真谛法中,假名幻相,容于一实,本不可说;二者俗谛法中,不但无法与凡夫说,即三乘圣人也不能说:为什么?他们没有开过这种眼界,也没有这么大的度量,对佛的现量境界,想都想不到。怎能说得出?既然想不到,说不出,佛与文殊也就无法与三乘圣人说;何况凡夫呢?若要想说,就得利用凡夫和三乘圣人所已知的数字,加以推演;例如小儿仅识两个数字,吾人的现量,见三知三,见五知五,小儿不知俗谛法中数目上的代表符号,见三不知是三,吾则告曰:一加二等于三;见五不知是五,吾则告曰:三加二等于五;如是推演,才能说得出,才能使对方明了;可是如此推演,就必须需要时间,也必须对方接受得了;倘若仅能接受三至五个数字的小儿,岂可与言千、万、亿耶?忉利天宫的会众,以凡夫、三乘所知的基本数字,文殊菩萨以他的神通力量,用一千个大劫的时间,演算下来,也不能尽;不尽其数,怎能说得出来?世尊以佛眼观,也不能尽其数字,亦复如是。或曰:凡夫、三乘不尽其数,诸佛如来亦无数字耶?曰:前面已经说过,真如法中,假名(符号)幻相,容于一实,岂有证佛果位,于凡夫、三乘所不知处,妄立数字耶?若如是者,岂不是仍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乎?若无四相,数字的符号依何而立耶?当知如来常寂光中不立数字,例如吾人开眼见三见五,虽然历历在目,心既不思,口亦不议,此时仍属真谛法门,若有人问,才能缘起数字的符号,始为俗谛法门;此经佛依俗谛而说,所问文殊的数字,亦依俗谛而问;此庞大的数字,远超过凡夫、三乘的领域,故文殊尽其神力,千劫演算,不能道出;佛以佛眼观察,也不能表白出来;佛与文殊都是真语者,实语者,既非谦让,也非不知,更不是怕给地藏菩萨搜出底来;乃是说地藏菩萨这些已度、当度、未度,和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的法眷属,远超过凡夫、三乘的能知量与所知量,在俗谛法中没有这么个庞大数字的符号,故佛与文殊都说不出道不出,这是以事实表明地藏菩萨的丰功伟绩,不是佛与文殊故意不说,显示地藏菩萨了不起呀!

    凡读佛经,当以直心,审谛审观,不可曲意推测,来知德先生曰:‘读经者,要以我读经,不可以经读经。’就是说,读经的人,应当以经印心,心与经合,不可经是经,我是我不相关也。他又说:‘解经者,当以经解经,不可以我解经’。这是说,解经者,要很客观的依经解经,不可以‘我见’而解经也。譬如本经文殊菩萨说:‘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释尊说:‘以佛眼观,尚不尽数’;依此经文而演绎之,则可;以此经文而推敲之,则不可;演绎是顺序拓展,推敲则旁生曲折。众生皆有‘无明’,由‘无明’而生‘我见’,故解经时,演绎不出来,即以‘我见’而推敲之,这是读书人最易犯的毛病,也是最大的错误,愿与读者诸君共勉之。

    C、阐释修行‘六度波罗蜜’必得福德智慧之相

    (乙)为什么救度众生,必得福德智慧之相呢?有何知识,有何愿力(包括行为),则必有何成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是什么迷信。度生须行六度,六度皆依般若而得圆满;故般若为前五度之理门,前五度为般若之行门;有理有事,则必有成就;成就者何?福德智慧之相也。吾人若行布施,则生福相;若行安忍,则生德相;行深般若,则得清净的智慧相也。相由心造,亦由心转,行此三度,今生即可变化气质,来生必得人、天福德智慧之相也。

    D、阐释子孙为作功德可以超度亡魂之理

    (丙)为什么子孙继嗣为作功德,可以超度亡魂呢?众生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活著的时候,一千个不信,一万个不信,一旦肉体的生命断绝了,此‘中阴身’的见闻觉知,和生前一样;这时处境凄凉恐怖,精神上受著很大威胁与不安!生前若闻佛法而不信者,此时不得不信;由心信故,子孙为作功德,犹如以水灌溉花木,培养其善根;善根胜故,则生福地;倘若亡者生前未闻佛法,由于子孙深信三宝,为作功德,则亡者在百无聊赖的当儿,随其子孙的虔诚心,听到经声佛号,亦可引发善业,得到法利。若亡者未闻佛法,生者又无诚心,仅凭大把的钞票,到庙上一摔,意味著钱能通神,只要送上红包,请和尚歌咏一番,即可颠倒黑白,转祸为福,这是很庸俗的迷信!因果律中,没有这道理;须知业由心识所造,亦由心识而转,即所谓‘解铃还是系铃人’也;生者为其诵经念佛,主要目的,是要引发亡者八识田中的善根,才能得生善处,否则若无引发作用,或不如法,生反作用,而得超度者,无有是处。又亡者心中若有善根,犹如草木,具碳、氢、氧,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是故婆罗门女度其亡母,地狱众囚,皆得生天,否则父子兄弟不能相代,岂有自作他受,他作自受者也?若是亡者无毫发善根,犹如铁矿,纵大火聚,亦不能烧;是等众生,释迦再来,亦难度脱。

    E、阐释地狱之说有耶无耶?

    (丁)地狱之说,有耶?无耶?答:三界六道,皆由众生妄习所造,众同分中,亦有定处。例如人世间宫殿和牢狱,非本来有,皆由众生造福、造罪,则有宫殿、牢狱之相!是诸宫殿、牢狱,皆有定处。虽然有处所,也有现象,究其实际,同是一堆砖瓦木料钢筋水泥,由于众生业感差别,现象各异;是故若非罪、福因缘,则不得其门而入,一旦进去,不到因尽缘散,亦不得其门而出,众生识心若是没有造罪因素,司法机关尚不得立,一切法律不废而除,牢狱岂能独存耶?诸君且莫听说‘唯识’之说,就以为是由好事者心中想出来的神话。

    F、阐释不敬三宝之罪

    (戊)不敬三宝何以有罪呢?答:三宝犹如和煦的阳光,善人恶人平等普照,不像其他宗教的神,能赐福也能加罪;不过众生追随和煦的阳光,沐浴在春风化雨里面,心境日趋开朗,由于善缘胜故,善业自然增进;善业胜故,福报不求而自得。反之,众生自绝可爱的阳光,浸润在苦风凄雨里面,心境日趋闭塞,由于恶缘胜故,恶业自然增进;恶业胜故,罪报那里可逃?诸善知识!佛不绝于众生,恶业众生自绝于佛;故佛不加罪,亦不赐福,由于众生‘识心’向、背,自作自受耳!如是信者,是为正信,为佛弟子;不如是信,是为迷信,为外道种。

    G、修订本说明

    此修订本将原本之‘忉利天宫神通品’后段之‘婆罗门女救母故事’分割为‘婆罗门女救母品’。一者,因原本‘品文’太长,‘神通品’和‘救母品’可各从其类,不相关联。至于‘忉利天宫’,乃此经说法道场,全经与共,不仅‘神通品’也。二者,依古德‘三分科经’之例:‘神通品’可作‘序分’;‘婆罗门女救母品’列入‘正宗分’,到‘较量功德缘品’,这中间‘十品’皆属‘正宗分’摄。后‘三品’为‘地神护法品’,‘见闻利益品’、‘嘱累人天品’,此‘三品’为‘流通分’。全经共‘十四品’。这样‘三分科经’之‘标题’与‘品题’,不相出入,且亦不害经文之‘咏络’;何况将菩萨救母故事,标以‘品题’,更受读者注目,而种‘善根’!至于‘三分科经’之法,非自晋、道安始,天竺原有此例,见亲光菩萨之‘佛地论’,可见先贤后贤,其揆一也!吾等后学,当谨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