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素问绍识 > 卷第四

卷第四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素问绍识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太素存但病风腰痛一节缺)

    风论及其病能。王注曰。能谓内作病形一切。经音义恣态下曰。古文作能。

    当候胃脉杨曰。得胃脉者。寸口脉也。又曰。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脉合浮与大也。今于寸口之中。诊得沉细之脉。即知胃有伤寒逆气。坚按杨说不稳。医学读书记曰。云当候胃脉者。谓趺阳也。趺阳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气逆于上。而下乃虚。下虚则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气逆于上则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气聚于上而热不行。胃脘壅遏。得不畜积为痈耶。琦亦以为趺阳。曰盖胃痈之候。寸口之脉。未有不洪数者。然诊趺阳创于仲景。内经所未见。则此说亦难从。

    精有所之寄则安云曰太素作精有之倚则不安。(按与新校正引小异)悬上有往字。坚按古钞本无之字。琦曰。悬某病未详。疑有误。似是。(王注处字古钞本无)

    偃卧广雅。偃。仰也。

    脉大先兄曰。滑云。脉谓脉隧也。

    痈气之息杨曰。息。增长也。坚按此说谬。盖痈气之息。是脓未成者。气盛血聚。是脓已成者。

    怒狂太素作喜怒。下善怒亦作喜怒。

    生铁洛太素洛作落。杨曰。生铁落铁浆之也。坚按杨亦误。

    下气疾也桓谭新论云。子云亦言。成帝诏作甘泉赋。卒暴。遂倦卧。梦五藏出地。以手收内之。及觉。气病一年。(意林引)盖气病即气疾也。

    身热解坠太素热作体。

    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仲景方于丸。散特用分字。亦是裁分之谓。非六铢之分。即与本经同义。张氏医通曰。石顽治牙行陶震球子伤劳咳嗽失血。势如泉涌。服生地黄墨汁不止。余及门周子用热童便二升而止。邀石顽诊之。诊得弦大而虚。自汗喘之。至夜则烦扰不宁。与当归补血汤四贴而热除。时觉左胁刺痛。按之漉漉有声。此少年喜酒负气。尝与人斗狠所致。与泽术麋衔汤。加生藕汁调服。大便即下累累紫黑血块。数日乃尽。后与四乌鲗骨一藘茹为末。分四服入黄牝鸡腹中。煮啖留药蜜丸。尽剂而血不复来矣。

    为后饭琦曰。证虽在表。而欲其下渗。故先药后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太素全存)

    无治也张子和治病百法举此段曰。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许。时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按玉烛散系于四物汤承气汤朴消各等分水煎出三法六门)

    刺法曰(至)疹成也甲乙无刺字。盖作溢。(下文盖字犹作益知溢是讹文)疹作辜。故曰。疹成也。作故曰成辜。琦曰。此节盖他经脱文。

    息积吴以为肺积。张以为喘促息难。俱袭王注之谬。三因方举本证拟有磨积丸。(胡椒木香全蝎)化气汤(缩砂仁桂心木香甘草茴香丁香皮青皮陈皮干生姜蓬术胡椒沉香)及导引法。文繁不录。

    尺脉数甚太素无脉字。杨曰。尺□(按当肤字)数□(按当筋字)急见出者。此为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垂(按当作乘)肝。故色白黑即什也。有本为尺瘦也。坚按太素为是。一作尺瘦者尤是。盖血液虚少。故尺肉削减。即为腹筋竖急之诊。此脉字芟去。而素灵中遂无尺部诊脉之说矣。(难经经释于十三难下曰今去经文大小字而易数字数者一息六七至之谓若皮肤则如何能数按所言经文者邪热气藏府病形篇也)

    厥逆白附子散出鸡峰普剂方。据续易简方。本王子亨方。(琦曰按王氏引全注仅见此条)

    五气杨曰。五气。五谷之气也。琦曰。五当作痹。坚按二说非是。

    肥者令人内热琦曰。食肥则阳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中满而热。脾气上溢。故口甘也。

    胆募俞杨曰。可取胆募日月穴也。

    有癃者杨曰。癃淋也。坚按六书故曰。人病小便淋沥不通者。今谓之淋。古作癃云云。(淋犁针切又良中切癃良中切史记孝景本纪索隐曰隆虑音林闾避殇帝讳改之又宣明五气篇不宜参)琦曰。癃而数溲。热郁而气不化也。颈膺如格。上焦闭拒也。人迎躁甚。胃热也。喘息气逆。肺邪实也。太阴寸口之脉微细如发。肺藏虚也。此肺之治节不行。故水道不利。而肺之受热。由阳明积热上壅。肺受热淫。格逆于上。故也。

    五有余二不足凡病虚实相错者。药有所顾忌。下手最难。此即是也。仲景称云难治者。亦皆虚实相错之证也。

    巅疾太素作癫疾。

    病名为胎病杨曰。人之生也。四月为胎母□(按当为字)人物亦惊。神气并上惊胎。故生已发为癫疾也。坚按说文胎妇孕三月也。(段校曰玄应两引皆作二月)巢源千金并曰。妊娠三月始胎。仍知杨注四字。盖是三讹。然此胎字。要不过在孕之谓。不必限某月。

    痝然太素作庞然。杨曰。庞然者。面皮起之貌。

    切其脉大紧紧弦不同。今大且紧。故三以如弓弦释之欤。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太素全存)

    肺之杂喘而两胠满太素雍作癕。下同。胠作胁。杨曰。肺以主气。故肺生痈有喘也。肺脉上膈近胁。故肺痈胁满也。又注肝雍曰。两胠谓在侧葙两肋下空处。坚按杨以雍为癕读讹。

    不得小便杨曰。有本作小和字误。

    胫有大小髀?大先兄曰。张云。足胫或肿或消。是谓大小。自髀至胻或为大。

    跛易杨曰。左右二脚更病。故为易也。坚按杨注非是。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杨曰。心脉满实仍大。是则多气热盛。故发小儿痫病。以其少血。阴气不足。故寒而筋挛也。

    肝脉惊暴太素骛作惊。非是。琦曰。骛暴。迅急鼓动之意。阳气不安。故为惊骇得之。

    脉不至若喑本事方气中下曰。经云。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

    石水杨曰。石水谓盛冬凝水坚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什也。坚按此说难从。

    并小弦欲惊太素欲作亦。先兄曰。吴云。欲者。萌而未然也。琦曰。句疑有误。

    心脉搏滑急太素搏作揣。下并同。杨曰。揣动也。滑阳气盛而微热。急为多寒。心气寒。寒盛而微热。寒胜。故为心疝也。

    为瘕杨曰。瘕谓女子宫中病。男子亦有瘕而为病。又曰。男子为瘕。女子为石瘕之病。坚按杨说非。

    二阴急为痫厥杨曰。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阴与阴急阳胜。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也。

    肠澼太素澼并作辟。

    血温身热者死医学读书记曰。按温当作溢。夫血寒则凝而不流。热则沸而不宁。温则血之常也。身虽热。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见身热。则阳过亢而阴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今人失血之后。转增身热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见矣。琦曰。下血家脉静身凉者愈。身热则阴阳离绝。故死。温字疑误。坚按血温二字难解。二说并觉有理。窃疑下文有血衄身热者死。此一句或误文复出也。

    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太素此八字无。

    其身热者死杨曰。身热以胃气散去。远至七日死。琦曰。阴下陷而阳外??也。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医学读书记曰。按玉版论要云。男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本文盖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于法为逆。然不喑舌转。则受邪轻。故证虽逆。而犹可治。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于法为从。然喑则受邪重。证虽从。必三岁必起也。设逆而邪重者。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行三岁而后起哉。琦曰。男以阳为主。女以阴为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自左升。阴从右降。男子发右。阴病而阳未病。女子发左。阳病而阴未病。若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则为生者病矣。

    悬钩浮为常脉常脉。脉经作热。太素作脉皼。(按即鼓字)杨曰。夏秋二脉并至。以为脉皼。坚按脉经太素经注并非。琦曰。悬者如物之悬。钩者中微曲悬。钩即芤脉。为失血之常脉。以去血故中空也。此与原识意合。

    暴厥脉经太素并作气厥。坚按气厥似是。盖是许学士所谓气中。与气厥论之气厥不同。(证治要诀曰气厥即中气卢氏丹溪纂要曰气中即俗谓之气厥是然惜不引脉经文)

    如火薪然脉经太素薪作新。杨曰。心脉如勾。今如新燃。是心脉急疾精。故至草干水时被克而死。坚按作新似是。(王注新然之火焰云云此似王本经文原作新字然宋本并作薪)???木

    如散叶太素叶作采。杨曰。肝脉如弦。今散加五彩。变见不定。是为肝木气之虚损。至木?艹??落金时被克而死。有本为藂?艹????木???木散?艹??也。坚按丛棘散叶。其义自异。琦曰。丛棘弦硬杂乱之象。为是。

    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太素客并作容。塞作寒。

    悬去枣华杨曰。至枣华。土时被克而死也。

    如丸泥脉经丸泥错。杨曰。胃脉耎弱。今反如丸泥。干坚之丸。即是胃土兼气之有损。故至榆荚木时而死也。

    禾熟杨曰。至禾熟秋金时被克而死也。

    胞精杨以胞为心胞。谬。

    如交漆太素漆作英。可疑。

    三十日死脉经三作四。

    如涌泉云云太素涌字无。肌作胞。英作华。杨曰。足太阳肾之府脉。今如泉之浮皼而动。即膀胱胞气水之不足。故至韭英(按英字衍)华土时被克而死。一曰韭英也。琦曰。少气味三字衍。

    如颓土之状脉经太素并作委土。琦曰。颓败之土。

    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太素无见字。垒作累。脉经曰。垒下注云。一作藟。坚按齐民要术引诗义疏曰。櫐巨荒也。似燕薁。连蔓生。叶似艾。(此二字据诗释文补)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谓之椎櫐。

    如悬雍太素亦作悬离。

    水凝而死脉经水作冰。太素死下有亟字。

    菀熟太素菀作宛。

    大肠气太素作胆气。

    如华云云脉经华作舂。杨曰。脉之浮散。故如华也。心府小肠虚小。(按小空似剩)故多恐。坐卧不安。心虚。耳中如有声。故恒听。

    脉解篇第四十九(太素全存)

    先兄曰。吴云。脉解者。所以解古脉论也。故每条皆有所谓字者字在首。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杨曰。脽。尻也。音谁也。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生寅之时。其阳已大。故曰太阳也。坚按经脉篇膀胱足太阳有腰痛。

    正月太阳寅先兄曰。马云。膀胱诸证。岂尽在正月哉。特论与时相应之义有如此耳。盖虚实在人。随时为病。不必尽在正月也。坚按弟子掘川济曰。此篇以足三阳三阴配之六月。太阳为正月。厥阴为三月。阳明为五月。少阴为七月。少阳为九月。太阴为十一月。三阳三阴。每互其位。而必隔一月。今本经七月误作十月。殊为不伦。须从太素是正。此说极确。

    阳气东解太素作阳冻解。杨曰。正月已有三阳。故冻解。阳气出于地也。先有三阴。故犹有冬寒。阳气不足也。人身亦尔。半身不足。故偏虚。跛谓左脚偏跛也。坚按杨偏虚解宜从。

    强上引背太素无引背二字。

    万物盛上琦曰。万物二字衍。

    狂巅疾太素巅作癫。杨曰。脱衣登上。驰走妄言。即谓之狂。僵仆而倒。遂谓之颠也。

    喑杨曰。喑不能言也。坚按杨本于说文。(喑义具于原识宣明五气篇下)

    喑俳太素俳作痱。杨曰。阳气外衰。故为喑也。左(按疑若字)肾气内虚???木而厥者。则为喑痱。(按此下宜更补痱字)音肥。风病不能言也。谓四支不用。喑不能言。心无所知。甚者死。轻者生可疗也。坚按尔雅痱病也。(郝懿行尔雅义疏曰通作腓诗百卉具腓传腓病也释文引韩诗云变也变病义近声又相转文选戏马台诗注引毛诗作痱今作腓玉篇引诗正作百卉具痱可知腓古本作痱矣。说文俳戏也张以为无所取义者是)

    心胁痛经脉篇。胆足少阳有心胁痛。不可转侧。转讹作盛也。

    言少阳盛也盛者太素盛并作成。杨曰。成为九月。九月阳少。故曰少阳也。小岛尚质曰。成盖戌误。

    故为跃杨曰。跃勇动也。琦曰。此有误衍不可读。

    洒洒振寒经脉篇。胃足阳明。有洒洒振寒。

    邪客于藏府间先兄曰。吴云。藏。肺藏也。府。胃府也。脾土不能制湿。故上于肺而为水喘。

    甚则厥云云经脉篇。痛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阳尽而阴盛尽者犹伤寒论血弱气尽之尽。即阳气不振之义。非竭绝之义。琦以为阳明极虚。欠当。

    客孙脉太素脉作胳。杨曰。太阴经脉。至于舌下。太阴孙胳。胳于头鼻。故阳明并于太阴孙胳。致鼽腹脾也。坚按经脉篇唯有鼽衄。

    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琦曰。上者句有脱误。

    病胀杨曰。十一月阴气内聚。虽有一阳始生。气微未能外通。故内痈为胀也。坚按经脉篇。脾足太阴有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上走心为噫新校正驳王注。盖本于杨氏。

    食则呕杨曰。胃中食满。阳气销之。今十一月一阳力弱。未能热消。故胃满而溢谓之呕。此呕吐也。坚按经脉篇有食则呕。

    得后与气快然如衰太素如并作而。

    十月太素作七月。杨曰。七月秋气始至。故曰少阴。

    呕咳上气喘经脉篇有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又有上气。

    色色不能久立久起云云太素色色作邑邑。久坐之久无。??并作???? 。杨曰。七月阴阳气均未有定。主秋气始至。阳气初夺。故邑然怅望。不能久立。又阴阳内各不足。故从坐起目?? 。无所见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露之微色。(按疑当作霜文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坚按太素经注并是(说见上)经脉篇有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

    恐如人将捕之经脉篇。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所谓恶闻食臭云云杨曰。七月阳衰。胃无多气。故恶闻食气也。琦曰。此疑阳明节脱文。误次也。

    阳气未盛于上而满琦曰。未字衍。太素脉作腹。并难从。

    ?疝太素?作颓。杨曰。颓谓丈夫少腹寒气成积阴器之中而痛也。疝谓寒积气上入小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

    ?癃疝肤胀太素?作钉。杨以为钉肿。盖非。经脉篇肝足厥阴有遗溺闭癃。琦曰。此节(按言厥阴一节)文多讹缺。按此篇以十二辰分配经脉。义殊无当。而论病理本于藏府阴阳衰盛甚确。故以意解之。琦说稍肆。今不敢从。

    刺要论篇第五十(太素佚)

    不去矣王所引针经。是海论文眩冒下更有目不能见懈怠安卧二句。安卧与不去其义相发。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太素佚)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太素刺中心以下缺)

    要害贾谊过秦论。要害之郡。又要害之处。

    心部于表琦曰。部统属之词。(按新校正引太素故曰治今本作故曰里也是)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中马高为去声读是。

    为内漏巢源曰。邪随血气。至再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王盖指此。

    刺臂太阴脉马曰。灵寒热病篇。亦有臂太阴。以其脉行于臂。故可曰手。又可曰臂也。

    重虚出血张曰。肾既虚而复刺出血。是重虚也。

    刺膺中陷中肺陷上疑脱内字。琦曰。肺脉之讹。

    为漏上文有内漏。着至教论上为巅疾。下为漏病。王注漏血脓出。此唯注目漏。其意亦恐谓脓漏出。巢源有目泪出不止候。又有目脓漏候。曰风热客于睑眦之间。热搏于血液。令眦内结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脓汁不尽。谓之脓漏。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太素佚)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气之虚实。不啻验之于脉。亦必验之于息。故张注气多为喘满也。更宜与玉机真藏论相参。

    得之伤寒得之伤暑此二句对举。以示寒暑二邪。初受之略。盖至其传化。则非一言所蔽。马注此段以虚实直讹。非是。

    此之谓琦曰。三字衍。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琦曰。气内守则实。气外泄则虚。申虚实之义。非谓邪气也。

    针解篇第五十四(太素全存)

    气实乃热也气虚乃寒也太素无此二句。坚按疑是注文所错。满而泄之。十二原篇作满则泄之。

    为虚与实者先兄曰。高本与作为十二原篇同。

    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太素穷作官。所下有之字。

    所谓三里者张曰。按此下言取穴之法。非本篇上下之义。意必他篇之文脱误于此者。

    跷足胻太素作摇??足胻。杨曰。??高也。谓此外踝上高举处也。摇而取之。

    人齿面目应星先兄曰。志云。灵枢经云。天有列星。人有牙齿。高曰人面目光明。齿牙排列。一如星之明朗排列。

    人心意应八风此以下至应之九。琦曰。句不可解。亦烂文也。坚按此与原识合。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太素全存)

    头疾痛(至)傍四处太素头疾错无上字。阴作阳。杨曰。藏针之法。刺在骨部。不得伤于骨肉皮部皮者。乃是取其刺骨肉之道。不得伤余处也。刺头痛者。头为阳也。甚寒入脑。以为头疾痛病。故阳刺之法。正内一。傍内四。疗气博大者也。本作阴刺者。字误耳也。先兄曰。吴云伤非言伤损。既是刺至骨。何得无骨肉及皮乎。盖言无得妄为提按动摇。而伤骨分肉分皮分之真气也。

    治寒热杨注。大藏为肺藏。为刺肺寒热。非是。

    与刺之要与盖施与之与。金匮玉函经有云。与汗之。与下之。语例相同。

    治腐肿者刺腐上太素腐并作癕。坚按此腐字与热论荣气热胕之胕同义。然作痈为是。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太素无大字小者二字。杨曰。刺癕之法。当癕上刺之。大者深之。小者浅之。坚按不如甲乙之为稳。

    为故止故常法也。(详见离合真邪论)先兄曰。吴云止者。无他求之意。

    皮??太素作腹齐。(杨注义不了不录)琦曰。按经云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齐下五寸。并不得云齐下横骨之端也。当以全氏义为得矣。坚按琦驳王林则当。其从全氏者。误?骨端也。本见说文。(?玉篇光末切广韵古活切)皮字未晰。张解以横皮可疑。

    髂髎杨曰。髂客骂反。脊骨两旁也。(髂源作辖今意改客骂字亦可疑广韵枯驾切)

    寒气至高曰。寒气至骨。

    其道太素作至其。

    刺之虚脉先兄曰。张云。谓写其盛者。便之虚也。必视针下诸分尽热。则气至邪退。其病已而止针也。

    病初发琦曰。下应脱不治二字。坚按琦说。谬。

    病风且寒且热杨曰。风成为寒热。一日数度寒热。并汗。刺诸分腠胳脉。复且寒且热。三日一刺分剂也。

    汗出且寒且热琦曰。六字衍。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太素全存)

    皮有分部先兄曰。志云。分部。分属之部署也。

    脉有经纪经。经常。纪。别理。月令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筋有结络杨曰。十二经筋。各有结聚。各有?艹它胳。

    以经脉为纪杨曰。欲知皮之部别。十二经为纲纪也。

    以渗于内诸经皆然杨曰。渗山荫反。下入也。琦曰。故在阳者。以下有讹误。不可解。

    关枢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太素开作閞。而杨注以为关者主禁。阖者门扉主开闭。此足以征原识之确矣。又枢杼关枢。是三阳中有二枢。仍疑关枢之枢。盖字之误也。

    枢儒太素儒作擩。杨曰。而泉反。坚按擩盖檽讹。杨音谬。

    其入经也(至)内注于骨太素出下有经字。无内字。琦曰。义未详。亦有讹误。

    心主之阴琦曰。心主当作厥阴。

    关蛰太素蛰作枢讹。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太素开作閞.

    是故百病始生也此段论邪之所入。分为三等。然其所主在入络客经。而又言其留而不去者。或廪于肠胃。或留于筋骨之间也。

    必先于皮毛太素于上有客字。

    感虚乃陷下太素感作减。杨曰。咸气为虚。乃血少脉陷也。

    不与杨曰。在浅不疗。遂生大病也。与。疗也。坚按杨说难从。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太素存无黄帝问曰四字直与前篇连接)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太素全存)

    气穴杨曰。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

    溢意杨曰。溢意。纵志也。

    捧手杨曰。捧手。端拱也。

    逡巡太素作遵循。杨曰。遵循音逡巡。

    及上纪太素此下有下纪二字是。杨曰。任脉上于脊里。为经胳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当齐上胸至咽喉。胳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脉之痛也。此等诸穴。是任脉所贯。所以取也之。

    上纪者胃脘也先兄曰。高云。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脐之上下为纪。则此胃脘乃下脘也。脐上至下脘。脐下至关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纪下纪。以脐为中纪。其上也。故上纪者。脐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脐纪下。则下纪者。脐下小腹之关元也。

    背胸邪系太素无背胸二字。系作击。

    前后痛涩胸胁痛琦曰。任督脉绕篡间。故前后二便痛满。任脉气上壅。故有胸胁痛等证。

    交十椎下太素此下有藏字。杨曰。量此脉行处生病。皆是督脉所为。下藏者。下胳肾藏也。

    完骨先兄曰。灵骨度篇云。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类经云。完骨。耳后高骨也。

    肩解先兄曰。灵经脉篇。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窦杰针经指南云。

    肩解背后缝。盖髃骨之后。与胛相对而陷解处。故谓之肩解。窦说为妥。

    瘄门一穴太素作肩髃二穴。

    胸俞十二穴太素作肓输二穴。

    膺俞十二穴太素无十字。

    踝上横二穴太素横下有骨实。张据王注曰。左右共四穴。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曰行也太素此二句。在阴阳蹻四穴下。杨曰。以上九十五穴。通疗诸病也。坚按太素九十九穴。并藏俞府俞热俞水俞。俱三百三十七穴。为数最不足。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先兄曰。张云。孙络之云穴会。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曰穴会。非谓气穴之外。别有三百六十五络穴也。

    以溢奇邪太素溢作洫。杨曰。洫谓沟洫。水行处也。孙胳行于奇耶营卫之气。故曰洫。火逼反。坚按太素非是。

    邪溢气壅杨曰。以下言气壅成热以为壅疽。

    大腘太素作大?。

    积寒留舍杨曰。以下言寒气留积溪谷沟洫。为痹不仁也。

    肋肘不得伸太素肋肘作时。坚按太素似是。

    十四胳脉杨曰。十二别走胳脉。并任督二脉。为十四胳也。脾之大胳。从脾而出。不从脉起。故不入数。坚按此王注所本。

    内解泻于中杨曰。解别也。其诸胳脉别者。内写十脉也。十脉谓五藏脉两葙合论。故有十也。坚按此亦王所本。琦曰。按岐伯曰。孙络以下可节。此言恐是。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太素全存)

    七十八穴太素八作三。琦曰。今所传经穴图。足太阳凡百三十穴。与此不同。且各经穴错出。悉多讹缺。难以核计。又止言手足三阳。与督冲任。而不及手足三阴。亦遗脱也。

    入发至项三寸半太素作入发项二寸间半寸。坚按义难解。

    傍五相去三寸太素三作二。杨曰。明堂傍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按杨所举俞穴与王注同者省而不录且太素经文间有脱句今亦不具载)

    风府两傍各一杨曰。天牖二穴。坚按此说非是。(天牖穴见前篇注)

    侠背以下至尻尾太素背作脊。无尾字。

    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客六琦曰。五藏六府之俞。左右共二十八穴。甲乙经有四十一穴。大杼风门。已见上注。不数。尚有鬲俞在七椎下。中膂俞二十椎下。白环俞二十一椎下。并去中行二寸上上髎脊两旁。第一空陷中次髎。第二空中髎。第三空下髎。第三空会阳阴尾尻骨两旁。盖是经惟说藏府之俞。故不备也。近世又有厥阴俞在第四椎下。(按厥阴俞既见千金外台)

    锐发人镜经曰。耳前发脚为兑发。

    客主人杨曰。一名上关。坚按甲乙上关。一名客主人。

    耳下牙车之后杨曰。大迎一名髓空。坚按后足阳明手少阳并有大迎骨空。仍如王注为是。甲乙颊车足阳明脉气所发。大迎足太阳脉气所发。并与本经不同。(外台引甲乙大迎足阳明)

    缺盆杨曰。缺盆一名天盖。坚按杨注本于甲乙。

    掖下三寸杨曰。掖下左右一寸□泉掖。(按即渊掖避讳作泉字)辄筋。天池。三穴。胁下至胠章门维道。日月□正经气发也。肠哀(按肠当作腹)大横此二穴。正经虽不言发。近此三正经气也。带脉五枢。此二穴少阳别气至也。上??□穴。(按当居??)少阳脉胳别至也。左右廿二世六穴也。是则掖下三寸为胁。胁下□间之外为胠。则胠胁之言可别矣。坚按此注非是。

    髀枢中傍各一杨曰。环铫居髎左右□穴。琦曰。中傍二字衍。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太素八作二。

    额颅发际傍各三杨曰。头维本神曲差左右也。

    面鼽骨空各一杨曰。鼽渠留反。鼻表也。有鼻塞病。非也。颧??也。坚按甲乙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颧空。据此。王注为优。(颧??见于太阳脉注)先兄曰。易夬九三。壮于頄。释文。頄求龟反。颧也。翟玄云。頄面也。頄颊间骨也。

    膺中骨间各一杨曰。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坚按杨注误。

    侠胃脘各五杨注无太一。有乳根。关门作开明。(盖字讹)

    侠脐广三寸各三杨注无外陵。有太一。

    下脐二寸侠之各三太素三作六。杨曰。外陵大巨水道归来府舍冲门左右十二穴。太阴脉穴。更无别数。所以亦入阳明也。

    分之所在穴空太素之作上。

    曲掖上骨空各一杨曰。曲垣左右二穴。坚按甲乙曲垣。左肩中央曲甲陷者。中按之。动脉应手。据此杨注盖误。

    上天窗四寸各一太素窗作容。杨曰。足太阳遂天容。手太阳脉未至天容。谓天容字错。未详所。左右八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杨曰。天宗臑输贞左右六穴。

    鼻空外廉项上各二杨曰。迎香天窗。左右四穴。天窗去手阳明胳近。故得其气也。坚按王注为胜。

    柱骨之会各一杨曰。柱骨左右二穴。坚按杨不斥言何穴。

    角上各一杨曰。颔厌左右二穴。琦曰。即足少阳颔厌二穴重出。

    下完骨后各一杨曰。天容左右二穴。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杨曰。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坚按大杼是足太阳经穴。不宜言之前。杨说难从。琦曰。即足少阳风池二穴。重出。

    侠扶突各一太素无依字。杨曰。扶突左右二穴。扶突近手少阳经也。琦曰。即手太阳天窗二穴。重出。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太素八作六。二作三。杨曰。项中央者。项内也。非唯当中也。故项内下行喑门一天柱二为三也。上行风府一风池二为三。总有六穴也。督脉上入风池。即为信也。坚按杨注牵强。不可从。

    大椎以下(至)脊椎法也太素作大椎以下至尻廿节间各一。至胝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杨曰。胝竹尸反。此经音枑尾穷骨从骨为正大椎至胝廿一节。有廿间。间有一穴。则廿六穴也。(按每节间不必有穴二十六穴字有讹)明堂从兑端上项下至喑门。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胝骨长强廿一节。有十一穴。凡廿四穴。督脉气所发。与此不同。未详也。

    至横骨六寸半一太素六寸半一作八寸一一。杨曰。鸠尾以下。至横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十六穴。并已前有一十八穴也。明堂中央任脉气所□穴。合有十六。此经从璇机以下。至庭中□穴。合□穴。此经从璇机以下至横骨。虽放□下分寸。复与明堂不同。亦未详也。琦曰。一上脱各字。

    侠脐下傍各五分琦曰。中注四满一名髓府。气穴一名胞门。大赫一名阴关。横骨一名下极。坚按并出甲乙经。

    足少阴舌下太素此上有五藏之输各□凡五十穴十字。

    骨空论篇第六十(太素全存)

    恶寒太素作恶风寒。

    譩嘻杨曰。上譩一之反。下嘻火之反。谓病声也。(按病疑痛讹)

    肩上横骨间杨曰。失枕为病。可取肩上横骨间。谓柱骨间。

    ?络季胁马曰。?络者。?间之络。坚按?络季胁。义未晰。

    八髎太素作九?? 。坚按此王氏所非。

    还刺寒府琦曰。还疑衍字。膝外附骨解间。当足阳明之阳关穴。谓之寒府者。义未详。或有误字。

    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太素无附字。杨曰。寒热府在膝外解之营穴也。名曰骸閞也。

    取膝上外者杨曰。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涌泉者。屈膝至地。不伏为跪也。

    任脉先考曰。任为衽之义。其脉行腹中。行犹衣衽之在于腹前也。先兄曰。说文。?交衽也。衽。衣?也。

    冲脉先兄曰。说文。冲。通道也。春秋传云。及冲以戈击之。冲四通道也。

    至胸中而散琦曰。散者布散之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灌渗溪谷。故曰散也。

    带下先兄曰。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云。带下。妇人病也。又曰带音当赖反。人作?同。字林女人赤白带二病也。关中多音带。三苍下漏病也。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杨曰。八十一难云。起于下极横骨。一名下极。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髋骨中央也。又八十一难云。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按难经有入属于脑四字)为阳脉之?? 。(按此一句是吕广注)义亦同也。

    廷孔太素作庭孔。

    篡间太素篡作簊。下并同。坚按玉篇。簊居其切。无所取义。顾系于篡字之坏。(长刺节论新校正别本篡一作基)

    不孕癃痔太素孕作字。杨曰。有本无痔字。

    治在骨上什者在齐下营杨曰。骨上量是骶骨。□督脉标也。齐下营者。□脉本也。营亦穴处也。

    喉中央杨曰。廉泉也。坚按今云在缺盆中。则王注为是。

    立而暑解医学读书记曰。暑解当是骨解。言骨散随如解也。骨与暑相似。传写之误也。琦改暑作引曰。解懈同起。而引懈痿弱不任地之谓。坚按二说俱不确。

    骸关太素作厌关。杨曰。厌开。骸閞也。膝骨相属屈伸之处也。坚按作厌非是。

    拇指太素拇作母。杨曰。母指。小母指也。足少阴足太阳皆行腘中。至足小指。故疗其腘也。坚按先兄曰。易咸初六。咸其拇。虞翻曰。??足大指也。又解九四。解而拇。马融曰。足大指。庄子骈拇。枝指出乎性哉。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

    关杨曰。腘上髀枢为閞也。

    背内杨曰。背内谓足太阳背输内也。琦曰。背上俞穴主内者取之。王注谓大杼。非也。

    阳明中俞髎杨曰。足阳明中输。谓是巨虚上廉也。??输穴也。

    若别治巨阳荫荣太素少阴荣作少阳荣。杨曰。若胻痛。若别可足太阳足少阳二脉营穴也。(按可字下恐有脱)坚按足少阳经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则太素似是。

    淫泺胫酸云云太素胫酸字无。外下有踝字。五作四。杨曰。泺罗各反。淫泺膝胻痹痛无力也。外踝上五寸。足少阳光明穴也。少阳维者。在四寸中也。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杨曰。膝辅骨上横骨下为楗。

    侠髋为机太素髋作?。杨曰。髋孔昆反。又音完。坚按?髋同用。先兄曰。机髀骨之入枢者。在臀上两傍。其所侠为髋。髋则臀上侧骨。与骼本是一大骨。腰旁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机关处动者是也。

    骸下为辅铜人经注曰。辅骨谓辅佐胻之骨。在?之外。

    头横骨为枕太素头作项。杨曰。项横骨。项上头后玉枕也。坚按据藏经音义。作项为是。说文。頄玉枕也。(玉枕各本作项枕今据段氏所改录)

    髓空在脑后五分太素无在字。五作三。

    在颅际锐骨之下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有额颅发际傍各三灵。骨度篇曰。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据此颅字。似专指前发际。然说文顼。顼颅首骨也。颅顼颅也。(并据段注本录)阮孝绪文字集略云。颅脑盖也。(和名钞引)然则。项后亦得称之颅也。沉彤释骨曰。头横骨中央之下端曰颅际锐骨是。

    项后下复骨下太素无后字。坚按释骨曰。柱骨隐筋肉中者曰复骨。先兄曰。沉说亦妥。

    数髓空琦曰。数字疑有误。

    或骨空琦曰。或字疑有误。先兄曰。沉彤云。通回匝口颊下之骨曰或骨。按说文。或即域本字。云或骨者。以其骨在口颊下。象邦域之回匝也。

    当两肩杨曰。两肩。有本为唇也。

    髆中之阳说文。髆。肩甲也。(原识髆误写作髃)

    两骨空之间太素无空字。

    出上膝四寸琦曰。出衍字。

    在毛中动下太素动下作动脉。琦曰。动下当作动脉下。

    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太素扁作遍。无凑字。孔作空。杨曰。言骨上有空。五谷津液。入此骨空。资脑髓也。此骨空种数所在难分。有□者。不可知者。故置而不数也。坚按扁作遍非。

    易髓无空琦曰。四字衍文。

    先灸项大椎太素灸作取。杨曰。大椎穴。三阳督脉之会。故灸寒热气取明堂大椎。有疗伤寒病。不疗寒热之。

    撅骨太素作厥骨。杨曰。此脉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输陷也。厥骨?骨互尾骨也。有本厥与骨通为一字。巨月反。坚按厥尽也。椎骨之所尽。故称厥骨乎。其厥与骨为一字者。盖指??字也。

    肩上陷者杨曰。肩负等穴也。

    足小指次指之间杨曰。□临泣等穴也。

    腨下陷脉杨曰。承山□等。

    动如筋者太素动作痛。

    掌束骨下太素作骭骨下。杨曰。肝音干。??骭穴也。(按肝当骭干当于)坚按释骨曰。束掌者曰掌束骨。

    足阳明太素此下有灸之二字。坚按此与甲乙全氏合。

    巅上一太素作直上动脉。

    即以大伤病法灸之太素作即以大伤痛壮数灸也。

    二十九处太素九作七。

    伤食灸之杨曰。伤食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经所过之胳。出血及饮药调之。阳胳脉也。坚按巢源宿食不消候曰。令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增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疟之状。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太素全存)

    肺者太阴也太素作肾者少阴。难从。

    关门不利太素门作闭。盖非。

    上下溢于皮肤先兄曰。按有文上下指人身上下之部而言。非肺肾之谓。

    地气上者张曰。牝阴也。地气上者。阴气升也。以阴从荫而生水液。故曰至阴。

    玄府太素作六府。上文藏府作其藏而三字。下文所谓玄府者汗空也九字所无。并非是。

    水俞五十七处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水病针法论。当参。

    此肾俞太素作此皆肾输也。杨曰。尻上五行。合廿五输者。有非肾俞所发。皆肾输。以其近肾。并在肾部之内。肾气所及。故皆称肾输也。

    肺为逆不得卧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

    分為相輸 楊曰。腎以主水。肺以主氣。故曰分之。先兄曰。按水氣同類。肺腎俱為標本。故其感病也。互相輸而俱受。分為胕腫喘呼之證也。本是二藏屬陰。而水氣之所留也。諸家以相輸為二藏之氣。以俱受為病氣。恐非是也。

    皆藏之陰絡 太素作皆藏陰之絡也。楊曰。是等諸穴。皆腎之陰藏所終之輸。水客之舍也。堅按太素義不了。琦曰。陰氣所行。故曰陰絡。內督脈及足陽明穴。亦曰陰絡。其義未聞。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 此節太素別為類題云變輸。是以知其為錯文。琦曰。此疑四時刺逆從論中脫文誤次者。知四時之治變。庶切脈用藥無太過矣。

    其氣少不能深入 先兄曰。馬雲。斯時肝氣雖急。天之風亦疾。然人之經脈常深。而風木之氣常少。不能深入於經脈之內。僅在絡脈分肉之間。志曰。風木之氣。常達於絡脈分肉之間。其經脈之氣。隨冬令伏藏久深而始出。其在經之氣尚少。故不能深入而取之經。

    夏取盛經分腠 楊曰。三陰盛經也。夏日其經熱盛。故取其盛經部內分腠。

    陽氣留溢 太素留作流。堅按此與新校正引別本合。

    陽氣堅盛 太素堅作緊。楊曰。緊盛也。

    陽脈乃去 去蓋藏之義。(宜參脈要精微論蟄蟲將去條)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楊曰。人頭為陽。故頭上廿五輸。以起諸陽熱者也。(按起當作越)

    而傳為熱 王注。濕氣內結。蓋言無汗證。然語意欠妥。其釋傳字以轉字換之。極是。

    夫寒盛則生熱也 楊曰。夫陽極則降。陰極即升。是以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斯乃物利之常也。故熱病號曰傷寒。就本為名耳也。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太素全存)

    十六部 王注蓋本於楊氏。

    肝藏血脾藏肉 琦曰。五神藏當云肝藏魂。脾藏意。而此以血肉言者。以本篇主血氣身形立說故也。蓋互文見意耳。

    而此成形 琦曰。四字衍。

    守經隧焉 楊曰。營衛不和。百病還生。血氣之中。故守經隧以調血氣者也之。

    神不足有余云云先兄曰。马云。此节当分为四段。初段言有余不足。皆能为病也。是乃本体之病。第二段言始时皆能感邪。其病必微。是乃外感之病。第三段言刺其有余不足之法。非刺其邪也。第四段方与第二相应。乃所以刺其邪也。若第三段为二。第二段为三。则文理自明。

    勿之深斥杨曰。斥齿亦反。推也。勿深推也。坚按广雅曰。斥推也。王念孙疏证曰。跟经音义卷十四引三仓曰。斥推也云云。又说文。推排也。是推有开拓之义。

    按而致之太素按作切。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杨曰。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视其虚经太素视作补。杨曰。写其盛经出血。所以不怒。正补其虚。令不泄血。所以不悲。有本视其虚经也。

    形有余杨曰。形者非唯身之外状名形。举体皆名。

    微风刘河间保命集曰。中风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

    乃能立虚琦曰。按以上论五藏有余不足形证。即未尽其理。读者取其大意可也。坚按古书言约而理邃。学者宜思索会悟。引申隅反。如琦之言。殆后人之见已。

    血逆于经太素逆作留。杨曰。十二经血留于营经也。或曰血流也。(按营经之经似羡)

    乃为炅中琦曰。血并于阴。则里气虚。气并于阴。则内阳盛。故为热。此皆指其盛者言之。所谓一实一虚也。如以血言。则血并于阳。为阴出之阳。当为外寒也。

    心烦惋太素惋作悗。杨曰。悗则闷同也。

    善忘琦曰。此二条即前二条之轻者。

    气之所并为血虚云云吴曰。邪之所凑。必其虚也。

    故为虚焉琦曰。气并为气实而血虚。血并为血实而气虚。然气血本不相离。偏胜则相失。故皆为虚。

    则为实焉琦曰。惟气血并于经络者为实。以藏府未动也。若邪入内相并。皆为虚矣。

    则为大厥琦曰。此并之异常也。

    阴阳匀平太素匀作旬。坚按匀旬古通紃。亦恐同义。

    其生于阳者云云杨曰。阴五藏也。阳六府也。风雨寒暑。外邪从外先至六府。故曰生于阳也。饮食起处。男女喜怒。内邪生于五藏。故曰生于阴也。张曰。风雨寒暑。生于外也。是为外感。故曰阳。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内也。是为内伤。故曰阴。坚按生于阳生于阴之阴阳。即言表里。杨注非是。阴阳喜怒之阴阳。盖指房室。杨释以男女。其意为然。解精微论曰。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亦是同义。琦曰。阴阳喜怒者。言人之本气。有偏阴偏阳之不同。而七情亦随之偏胜。此虽理之所有。而其于经者则相畔矣。又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寒湿之伤人云云太素无紧字。杨曰。雨气上侵。湿气下入。有斯异也。略不言暑耳。寒湿中人。致虚有四。皮肤收者。言皮肤急而聚也。肌肉坚者。肌肉坚而不迎也。(按迎字疑)营血泣者。邪气至脉中。故营血泣也。卫气去者。邪气至于脉外。卫气不行。故曰去也。卫去之处。即为虚也。先兄曰。按下文阳盛生外热。注有寒外盛。则皮肤收之语。则王氏原本亦似无不字。坚按暑邪其表疏泄。必不收坚。杨以为略不言暑者。坐于不知上文寒暑之为寒温也。琦亦谓寒湿是寒暑之误。不可从。

    聂辟气不足太素聂作摄。(按与新校正引异)杨曰。摄纸辄反。分肉间无卫气。谓气不足也。坚按摄字义不了。

    喜怒不节琦曰。喜怒不节字衍文。或阳逆于上。或阳凑于下。皆肝家实邪郁结。七情惟怒为肝实。故独言之。

    喜则气下杨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之行通利。故缓而下也。坚按此说是。琦曰。下应作缓拘。又曰。举喜悲以统忧思恐惊。

    脉虚空太素无空字。

    熏满太素作熏藏。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此二句为下文上焦不通而发。以见阴阳虚盛。俱使上焦不通。而生内外之寒热矣。

    阴虚生内热先兄曰。王履医经溯洄集云。帝曰。阴虚生内热。嗟夫。此内伤之说之原乎。(按此指东垣)盖劳动之过。则阳和之气。皆亢极而为火矣。况水谷之味又少入。是故阳愈盛而阴愈衰也。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分为言。或以肾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为内热也。

    凝则脉不通太素作血涘泣则脉不通。坚按涘即凝字。

    阴与阳并太素作阴之与阳。

    气盛乃内针云云张曰。气张乃内针者。因病人之吸气而入针也。针与气俱出者。候病人之呼气而出针也。

    热不得还太素还作环。杨曰。夫虚者多寒。得热为补环转也。疾出于针。使针下热气不得转也。琦曰。热不得还句。误衍。

    动气候时太素作动无后时之。坚按此与甲乙同。之。助语辞。

    络二百六十五节杨曰。节即气穴也。坚按宜参六节藏象论。然下有经络支节文。则志说似是。

    其病所居太素上有视字。

    淬针太素作卒针。杨曰。卒穷也。痛痹在骨。穷针深之。至骨出针。

    两蹻为上杨曰。上者胜也。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太素全存)

    杨曰。痛病在于左右大胳。异于经脉。故名缪。缪异也。坚按此与马张同义。

    极于五藏之次也先兄曰。志云。极。至也。处也。

    巨刺杨曰。以刺左右大经。故曰巨刺。巨大之也。坚按吴氏暗得杨意。

    无积者杨曰。聚阳病也。积阴病也。其所发之病。未积之时。刺然骨前出血也。

    不已左取右太素无不已二字。坚按此与甲乙合。

    取五日已太素无取字。坚按此与甲乙合。

    臂外廉痛太素外作内。杨曰。手少阳外关之胳。从外关上绕臂。内廉上注胸。坚按经脉篇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胸中。太素经注可疑。且以下三节。杨并据经脉篇所谓别者为解。文繁不录。

    刺手中指次指太素中作小。坚按此与新校正意合。

    此新病数日已太素作数日者三字。

    女子有顷已杨曰。疝痛者。阴之病也。女子阴气不胜于阳。故有顷已□ 。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杨曰。手阳明偏历之胳。其支者上臂乘肩髃上典颊。(按典字疑)不言至于胸胠。而言胸胠痛者。手阳明之正膺乳。别上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故胸满喘息。支胠胸热也。以此推之。正别脉者皆为胳。

    邪客于臂掌之间杨曰。腕前为掌。腕后为臂。手外踝后。是手阳明脉所行之处。有脉见者。是手阳明胳。臂掌不得屈者。取此胳之也。坚按手阳明经络。并不循掌中。杨说非是。

    利药杨曰。可饮破血之汤利而出之。若不愈者。可刺云云。

    善悲惊杨曰。厥阴之脉。入眼。故伤厥阴虚而善惊。及不乐也。志主惊惧。故伤少阴之脉。令人惊惧。俱用前方刺三处之也。

    耳中生风者杨曰。人觉耳中有风出者。是邪客手阳明胳。故用方同之。

    凡痹往来杨曰。有痹往来。手阳明胳分肉间为痛痹也。坚按此说非是。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太素经作胳。坚按此与全氏甲乙合。

    上齿寒太素上作下。杨曰。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不入下齿。今言(按此脱下字)齿寒者。足阳明胳入下齿也。又寻胳之所生病处。不是大胳行处者。乃是大胳支分小胳发病者也。

    足中指次指太素无次指二字。坚按此与甲乙合。

    气上奔贲上杨曰。贲膈也。坚按此与杨玄操合义。

    是腰俞太素无此三字。坚按与全氏合。

    引胁而痛太素此下有内引心而痛五字。坚按此与全氏甲乙合。

    应手如痛太素如作而。坚按此与甲乙合。

    不病则缪刺之太素病作痛。杨曰。刺十二经所过之处。不痛者病在于胳。故缪刺也。坚按此说为是。琦曰。此统言缪刺之义。应前文脱简也。其意相同。

    齿龋刺手阳明杨曰。刺手阳明输三间等穴。不已。刺手阳明兑端之穴。

    缪传引上齿太素引作刺。杨曰。足阳明胳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可刺上齿足阳明胳。坚按太素经注盖非。琦以为此一节当在齿龋条刺其脉入齿中立已下。实据高注。

    上络左角杨曰。左角阳也。

    五络俱竭王氏解竭为闭结甚是。犹绝有阻绝之绝。

    身脉皆动吴曰。凡人之经脉所以行血气。络脉所以布精神。故络脉竭而经脉无过。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

    尸厥仲景曰。曰尸蹷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

    后刺足中指琦曰。当作大指次指阳明厉兑穴。

    后刺手心主太素无手心主三字。琦曰。心主二字衍。

    吹其两耳说苑。扁鹊治虢太子尸蹷。子明吹耳。

    先视其经脉太素此上有必字。

    此缪刺之数也杨曰。数法之也。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太素佚)

    厥阴有余此段言三阴三阳之有余不足俱病痹。其脉滑病疝。其脉涩病积。而其理则高说为的当。但是故春气在经脉以下。本是别章。不宜牵合而为说矣。

    春刺络脉先兄曰。高云。刺络脉经脉肌肉筋骨。必由皮肤而入。故不言皮肤。但举四时。故不言长夏也。琦曰。气未至而夺之。气已衰而泄之。皆为逆也。亦为虚虚者言之耳。

    令人目不明琦曰。诊要经终论云。冬刺春分。痛不已。令人欲卧。不得瞑眠而有见。以肾病刺伤肝分血气。脱泄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魂不得归于肝。故眠而有见。与此证异而理同也。

    大痹生气通天论大偻大字同语例。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太素佚)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上文治反为逆者。即病宜治标而反治本。宜治本而反治标之谓。此乃言其病本重者。后有治逆。犹宜治其本病。其病本轻。倘被医误而加重者。逆治为本。宜救疗之。仲景所谓知犯何逆。及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之类。皆可以相发焉。

    病发而有余先兄曰。张云此以气强弱而言标本也。如病发之气有余。则必侮及他藏气。而因本以传标。故必先治其本。病发之气不足。则必受他藏他气之侮。而因标以传本。故必先治其标。

    诸病以次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藏者。传其子者也。吕广注曰。七当作次字之误。盖难经本据本篇而立言者也。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太素佚)

    明而未能彰先兄曰。按彰下文以彰经术之义。

    疑于二皇先兄曰。疑拟古同用。汉书公孙弘传。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注拟疑也。言相似也。又王嘉传赞。董贤之爱。疑于亲戚。师古曰。疑读曰拟。拟比也。

    而道上知天文琦曰。而字误。

    且以知天下琦曰。有误。

    肾且绝朱永年曰。肾且绝三字。当节断。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太素佚)

    体重烦冤先兄曰。吴云。肝主筋。筋缓则不能收持。肾主骨。骨痿则艰于举动。脾主四肢。四肢衰弱。则倦怠无力。故皆令人体重烦冤。

    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琦曰。脉各有定位定体。脉体之变。乃病使然。何由以别藏惑乱。其疑似耶。注家望文生义非也。

    于此有人头痛筋挛先兄曰。张云。此下言肾病之疑似也。

    夫年长则求之于府云云高云。长犹老也。少幼也。坚按广雅长老也。孟子公孙丑注。长者老者也。汉书吴王濞传注。少幼也。国语晋语注。少稚也。曲礼。三十曰壮。又论语季氏皇侃义疏。少谓三十以前也。壮谓三十以上也。老谓年五十以上也。盖论语之少壮老。即本经之少壮长。但本经之少。是幼稚之称。而所言长者。实五十以上之谓也。(尔雅艾长也曲礼五十曰艾注艾老也俱可以互证)

    夫浮而弦者琦曰。此经以脉浮而弦为肾之不足。可知凡见弦脉。不当用伐肝疏风也。

    沉而石者据上文切之石坚。沉即沉按之谓。

    脉浮大虚者先兄曰。张云。夫脾属阴。为胃之里。胃属阳。为脾之表。今脉来浮大而虚。则外有余。内不足。是脾气之外绝于胃也。脾已去胃。故气归阳明。而脉见如此。按血气形志篇曰。阳明常多气多血。刺阳明出血气。故雷公问粗工下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阳明之邪实也。

    是脾气之外绝去胃琦曰。外绝去三字有误。或衍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琦曰。二火三水不解。前所列症亦无脉乱无常之文。误衍也。

    是水气琦曰。水字有误。阳明气逆上冲。故喘咳。

    譬如天之无形吴曰。言伤肺伤脾。形证县绝。若不明辨。譬如天之无象可求。地之无方可理。张曰。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则天若无形。地若无理。此言三藏之伤。形证悬别。不能明辨。亦犹是也。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太素佚)

    循经守数按循医事先兄曰。张云。循经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

    四德琦曰。四德后无说。盖缺文。或曰。德失之讹也。即下篇征四失矣。

    凡未诊病者医心方无未字(按此似引太素者)坚按未字无者为优。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医心方邪上有外字。营作荣。

    不在藏府不变躯形先兄曰。高云。在察也。变通也。谬。

    必以比类奇恒先兄曰。闵士先云。比类者。言误五藏脉气之顺逆。以比类奇恒之脉。或顺或逆也。

    斩筋绝脉马曰。筋若斩而脉若绝。

    令泽不息吴曰。美泽不能如前滋息矣。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太素佚)

    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先兄曰。按谬当作嘐。说文。嘐。夸言也。孟子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俱可以证。又更名恐更各讹。

    坐之厚薄琦曰。坐字误。疑当作生。坚按此说非是。

    或伤于毒吴曰。毒谓草木金石禽虫诸毒也。志曰。或偏伤于五气五味之毒。琦曰。毒谓食物不时。气味畏忌。均能病人。

    无人事琦曰。人事。上所云贫富勇怯之类也。先兄曰。疏五过论云。受术不通。人事不明。又云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琦曰。治数。即阴阳逆从。及藏府经脉之度也。从容。即比类揆度奇恒也。坚按推他语例。(宜参精微论下)从容之葆。此之字是指事之词。言治数之道。从容安缓而能得之。故以为其实也。琦从容解误。又张以治数之道接无人事读。亦误。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太素佚)

    吴曰。篇内论阴阳自为一类。故曰类论。马曰。首节有阴阳之类。故名篇。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先兄曰。张云。经大经也。周身之脉。惟足太阳为巨。通巅下背。独统阳分。故曰经维。维络也。阳明经上布面。下循胸腹。独居三阴之中。维络于前。故曰维。

    此知五藏终始琦曰。句应在正其理句下。

    至绝作朔晦琦曰。至绝作十二字讹误。不可读。古经残缺淆乱。此篇为什。注家穿凿附会。反致贻误。今悉阙之。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琦曰。王氏以三阴为手太阴。则与交于太阴不合。诸家以为脾则六经之所主。又难强通矣。坚按此太阴在三阴之中。亦犹十二官十一藏之例。

    上空志心王引之经传述闻仪礼志趋条曰。志者微也。玉藻曰。卷豚行不举足。不举足则步趋微小。故曰志趋。乐记曰。志微噍杀之音。作志微噍杀四字平列。则志与微同义。素问阴阳类论曰。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王冰注曰。云云是古人谓微小为志也。

    二阴至肺琦曰。二阴不言脉。缺文可知。

    缪通五藏吴曰。谓六脉同行于身。左右交缪。贯通五藏也。

    不知雌雄先兄曰。张云。雌雄如下文云二阴为雌。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肝为牡藏。脾为牝藏。皆雌雄之义也。

    溓水说文。溓薄欠也。或曰。中绝小水。又曰。淹也。(段玉裁曰杨上善注素问云濂水静也于此义相近)从水兼声。溓或从廉。玉篇。濂里兼里。忝二切。薄也。濂同上。

    三阳俱起琦曰。详王注义。三阳疑三阴之讹。坚按此说误。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太素佚)

    梦筑垣盖屋琦曰。按五藏虚实。发梦不同义。其脉要精微论中。此列五藏之虚梦。得其时气应虚实。然惟心脾二藏为合。其肺肾肝得时之梦。仍同虚例。恐有讹误。

    菌香王逸离骚注。菌薰也。叶曰。蕙根曰薰。

    度人琦曰。二字衍。

    诊有十度先兄曰。王注度合有其二。所谓二者。阴阳之谓也。

    脉脱不具仲景曰。脉脱入脏即死。先兄曰。脱或然之辞。此足以与吴泄相发。

    反论自章先兄曰。按所反之论。自彰于后世也。或曰。以所反之论自误为明也。

    守学不堪先兄曰。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注。深貌。

    知坐知起琦曰。坐起行止。谓病人之起居。所以参验脉证也。

    脉气有余张曰。如三部九候论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与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脱。脾元绝矣。故脉气虽调。亦所不治。当与此节互求其义。

    不失人情吴曰。人情病人之情。坚按此说是。张以为人情有三。曰病人之情。曰傍人之情。曰同道人之情。似失经旨。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太素佚)

    臣授业太素授作受。

    汤药所滋太素作汤液药滋所。坚按太素义不了。但汤药据示从容论即汤液毒药之谓。

    所从群下先兄曰。高云。所从。群下卑贱人也。通使。临事富贵人也。按高说不知何指。此雷公对帝而言者。故所从群下。即谓百官百姓也。即通言上文卑贱富贵之人也。言使群下能适道术以养正也。

    有毚愚仆漏之问太素作其有俯遇仆偏之问。坚按太素有讹。然漏作偏。或是。

    欲问其状太素欲作敢。

    若出而少涕杨曰。泣从目下。涕从鼻出。间为一液也。故人哭之时。涕泣交连。然有哭而无泣。纵有泣涕少。何也。涕洟也。

    若问此者(至)道之所生也杨曰。若。汝也。琦曰。十八字衍。

    则气和于目太素和作知。坚按上华色者其荣也句。及此三句。并是客词。

    水宗者积水也太素无积水也三字。下文积作精。杨曰。宗本也。水之本是肾之精至阴者也。先兄曰。按水宗之水泣也。谓目之水所宗者。肾之积水也。

    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太素志与心精作心与精。先兄曰。按志与心精。言未悲之时也。

    则神气(至)志独悲琦曰。十六字衍文。

    泣涕者脑也琦曰。泣衍字。

    其志以早悲太素早作摇。

    泣安能独来此段无出而少涕之答辞。盖此亦神不慈者。可推而知也。

    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此亦言神精共凑而不能持。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皆盲太素五作两。杨曰。以其目是阳。已是一火。下阳并上。则是二火。志精在目。则是一水。一水不胜于二火。故热盛争而盲也。坚按杨注僻谬。琦曰。按此与泣不出义相左。此说亦误。盖此别是一义。非相反也。(新校上甲乙经无盲字盲当作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