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德育启蒙 > 德育启蒙

德育启蒙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德育启蒙 !

    孝 亲

    【题解】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能否孝敬父母,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行孝也就失之为人。

    孝者,上从老、下从子,上下一体,人我无分,称之为孝。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所以古人云 :“孝乃天经地义”。

    《孝经》云:“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要想成就德业,立身行道都要从孝道开始做起。

    身体发肤[1],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2]。

    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3],便是荣亲[4]。

    【注释】

    [1]身体发肤: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即自身。

    [2]一体:同体,一个整体。

    [3]辱身:使自身受辱。

    [4]荣亲:使父母感到光荣、荣耀。

    【译文】我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都是父母赐予的。父母和我们本来是一体的,无法分割。我们与父母血肉相连、身心相牵。如果我们懂得爱惜自身、珍爱生命,就应该孝顺父母;为人子女,要想行孝,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惜身保命就是行孝的开始。能做到不使自身受辱,不做损德的事,不因自我德行不足、品质低劣而令父母蒙受羞辱。努力砥砺品格、立身行道,这就是在做令父母感到荣耀的事了。

    友 爱

    【题解】

    古代的“悌”字,其本意是“善兄弟”,也就是指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悌者,手足之宜,说的就是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诚心相待。兄弟一母同胞、亲如手足,“同气连枝,骨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骨肉亲情,是世界上关系最亲密的人,所以,兄长要友爱弟弟,弟弟要恭敬兄长,在财物上兄弟要互让不争以求父母安心。

    诗曰:“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兄弟之间和睦融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顺心,全家就会和乐融融。

    兄弟姊妹[1],手足骨肉[2],痛痒相关,休戚与共[3]。

    兄爱弟敬[4],和和睦睦,相推相爱[5],家庭之福。

    【注释】

    [1]姊妹:姐妹。

    [2]骨肉:指至亲、亲人。

    [3]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4]兄爱弟敬:兄长友爱弟弟,弟弟恭敬兄长。

    [5]相推相爱:相互谦让相互友爱。

    【译文】兄弟姐妹,就如同手与脚、骨与肉一样,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兄弟之间痛苦、喜乐都彼此相关,忧喜、福祸都要共同承担。在家庭中,彼此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也要懂得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做到和睦融洽,相互谦让、友爱,一家人和乐融融,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欢心了,家庭也就自然会兴旺、繁荣。

    敬 师

    【题解】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行为的规范,是道德的表率。老师教我们立身行道、为人处世,老师是开启人生智慧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尊敬老师。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恭敬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是多么的尊重老师。我们也应该效法古人,尊师敬师,永铭师恩。

    师严道尊[1],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2]。

    养我蒙正[3],教我嘉谟[4],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注释】

    [1]师严道尊:本义是老师受到尊重,他传授的知识、道理才能被重视。这里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2]是效是则:效,效法。则,准则。

    [3]蒙正:即童蒙养正,出自《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指在幼儿蒙昧无知的时候,就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

    [4]嘉谟:有教益的言论、策略。这里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译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之道尊贵、庄严,老师不论是在人格修养、道德品性,还是知识学问,都堪称人伦典范,世人楷模,是我们尊敬、学习、效法的榜样。在我们幼儿懵懂之时,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我们立身修德,引导我们走上人生正途。如果不尊敬老师,又怎么能受到这么多的教益呢?

    择 友

    【题解】

    朋友为五伦之一,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为人处世、立身行道,不可不交友。《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需交友,然而交友不可不慎。与益友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损友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要虚心交友,慎重择友。

    择友也有择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要与正直、诚信、学问渊博的人交往,远离谄媚、阴险、巧言之人。古人交友有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忘年之交、总角之交、一面之交。我们现在择友,就要选择志同道合、正直、真诚、知心、有理想、有抱负的朋友,即要交挚友、诤友、密友。和这样的朋友和睦相处,才能在学习和做人上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朋友相处,有损有益。

    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劝善规过[2],端赖乎兹[3]。

    【注释】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2]劝善规过: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

    [3]端赖乎兹:端,开端,起始。兹,此,这里。

    【译文】接近好人就可以使自己变好,接近坏人就可以使自己变坏。和自己相处的朋友,有的对自己有益处,有的对自己有损害。与品德贤良的人交往,我们就会变得贤良;与品质低劣、行迹不端的人交往,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堕落。所以我们要亲近那些贤明、仁德的仁人君子,远离那些凶恶、残忍的卑鄙小人。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规过劝善,共同砥砺品格、提高修养,这起端都在于要慎重择友。

    布 衣

    【题解】

    古人云:“相者,心之表也。”衣着能遮体避寒、洁净平整、朴素大方就足够了,如果故意贪求外表穿着的奢华,反而恰恰说明了内心的奢侈、私欲的膨胀和德行的微薄。

    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内心奢侈,私欲膨胀,就容易给自己速招祸患。穿着奢华,外表妖艳,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感召那些贪淫好色之人,而且还会勾起别人的邪念,污染他人的内心。

    《弟子规》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告诉我们穿着要得体,遵守一定的社会礼仪就可以了。所以,衣着朴素不仅能养德,而且洁身自爱,平安幸福,自重重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衣取遮体,兼以御寒,大布之衣,惜福养廉[1]。

    莫羡绸缎[2],锦绣华美,折了福寿[3],自暴自弃。

    【注释】

    [1]惜福养廉:珍惜眼前的幸福,培养廉洁自律的好品德。

    [2]绸缎:泛指丝织物。古时多是有钱人家用来做衣物,其颜色光滑亮丽,五彩缤纷。

    [3]福寿:幸福长寿。

    【译文】衣服本来就是用来遮掩身体,防寒保暖的。简单朴素的衣着就能让我们养成惜福、廉洁、勤俭、朴素的美好品行。

    不要羡慕那些精致华美的绫罗绸缎、奢侈富贵的锦绣生活,因为过度地追逐物欲的享受,挥霍财物,奢侈浪费,就会折损自己的福报,甚至有人因求之不得,而生自卑之心,进而甘愿为之堕落,不求进取,自毁前程。

    蔬 食[1]

    【题解】

    俗语说“粗茶淡饭有真味,淡中蕴含真滋味”。健康的饮食只有回归自然,清淡、简单才能更养生,身体的各个机能才可以延缓衰老。

    清淡的饮食可以减少新陈代谢,减轻身体的负担。一个人如果口腹之欲很重,经常饫甘餍肥、麟肝凤髓。每天都是大鱼大肉,荤腥的东西吃多了,身体的负担加重,就很容易造成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

    古人讲“清心寡欲”,唯有口腹清淡的人,才更容易延年益寿。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清心寡欲、粗茶淡饭、身心安然,乐趣就在其中了。相反,往往一个人注重口腹之欲的享受,正说明了他道义的浅薄、欲望的炽热。

    蔬食卫生,肉食[2]伤生,杀时恨心,其毒非轻。

    勿贪吃肉,吃了须还[3],还的时候,真个可怜。

    【注释】

    [1]疏食:粗食。以草菜为食。

    [2]肉食:荤食,肉类的食物。

    [3]还:偿还。

    【译文】经常食用蔬菜、谷类的饭菜,能够养生,而且身心自在;而吃各种肉类,不但会伤害动物的生命,而且大鱼大肉吃多了还会伤身。因为动物是不情愿被杀掉食用的,它们往往会怀有恐惧和怨恨的心理,从而,体内产生大量的毒素。我们吃肉的时候,这些毒素就容易转移到我们身体上来,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机能就容易出现问题。

    不要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吃了动物的肉,终究还是要偿还的。如果真的到偿还的时候,那种痛苦难言的处境唯有自己知道,是无比的可怜!

    惜 字[1]

    【题解】

    仓颉造字,流传至今,含义深刻,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正是文字的出现才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勤劳智慧,创造出了世界上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字。

    古时圣贤造字,阐天地秘奥,开万世文明,不论礼仪准则,轶事趣闻,秘典宝藏,天文地理都要藉文字以记述。文字是世间最贵重的宝物。如果没有了文字,中华文化将无法传承,一切的事理都将无从谈起,人也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正因为文字的存在,才使得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得以世代相传。文字犹如圣贤的面目,是神圣和崇高的。我们的祖先对文字非常恭敬珍惜,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我们敬惜字纸也就是敬重圣贤。我们珍重爱惜文字,处处居敬存诚,才能参研义理,学有所成。

    字为至宝[2],远胜金珠[3],人由字智,否则愚痴。

    世若无字,一事莫成,人与禽兽,所异唯名。

    【注释】

    [1]惜字:珍惜文字。

    [2]至宝:极其珍贵的宝物。这里指文字的珍贵。

    [3]金珠:指金银珠宝。

    【译文】文字堪称为世上最贵重的宝物,其价值远远胜过金银珠宝。每一个人都要通过阅读、学习而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增长,否则就是一个愚痴之人。世上若没有文字,则一些事理都无法成立。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能思考、有智慧、明善恶、懂义理。否则,人和禽兽也就只能在称谓上有所不同了。

    惜 谷

    【题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长养五谷都是用来滋养百姓,活人性命的,而且每一粒米都是通过辛勤劳动才获得的。正如古诗所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农民的劳动,就是珍惜宝贵的地球资源。我们唯有珍惜现在的一谷一麦,才对得起自然的赠予。

    《朱子家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知道成果来之不易,从现在开始,节约爱惜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时刻牢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训,厉行节约。

    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就是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浪费粮食就是不尊重劳动,不恭敬自然,就是对五谷的亵渎。

    田中五谷[1],以养人民,爱惜五谷,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谷获福,殄谷遭殃[2]。

    【注释】

    [1]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2]殄谷:殄,尽,绝。这里指任意糟蹋谷物。

    【译文】农田中收获的五谷杂粮,都是用来养活百姓的。我们爱惜粮食,就是对劳动的一种尊重,对上天长养五谷养育百姓的一种敬畏,自然也就是一种善心的流露和表现。

    能够积累善行的人,就会很有福报,自然幸福安康,身心自在;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就要承受困苦和灾难的折磨。如果我们能珍惜粮食,有一种敬畏的心和恭敬的心,自然就会获得很大的福报。反之,如果任意糟蹋食物,就会遭受不幸和灾殃。

    惜 阴[1]

    【题解】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古往今来,有不少感叹时间的流逝,光阴易失,人生易老。

    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这些警句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们感叹时光流逝,古诗云:“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百川千江往东流入大海,一去不返。同样,年轻时若不努力学习,逝去的岁月有去无回,等到年老时一无所成,只有徒自悲伤!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所以,我们要珍惜宝贵的光阴,努力进取。否则,浪费时间,虚度一生,悔恨不已。

    七十古稀[2],弹指即过,过则已无,何敢懈惰[3]。

    努力勤学,立德立业[4],自利利他[5],为世作则。

    【注释】

    [1]惜阴:珍惜光阴,爱惜时间。

    [2]古稀: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

    [3]懈惰:懒惰懈怠。

    [4]立德立业:立德,树立德业。立业,建立事业;成家立业等。

    [5]自利利他:提高自己的修养,也利益他人。

    【译文】人活到七十岁,古来稀少。然而,看似漫长的七十年却在弹指之间,时光逝去,一去不返。我们怎么能懈怠懒惰,让大好时光白白地流失掉呢?

    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树立德业,建立事业,提高修养,砥砺品格,利益他人,为世人作出表率。

    仗 义

    【题解】

    “义”的正体是“義”,由“我”和表示善良吉祥之意的“羊”组成,意思是为我善良,蕴含着人性本善的道理,是人与生俱有的德行。因此,“义”代表的是道德的准则、是立身处事的依据、是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

    义者,宜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意思。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去做,不应该去做的坚决不去做,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物,不行不义之事。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看到财物、利益、名誉,就要先问自己:“这符合道义吗?”然后再去获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非取之有道,则后患无穷。

    一举一动,唯义是取,义之所在,无往不利。

    小人见利,即忘其义,虽得小利,究竟吃亏。

    【译文】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义。拥有道义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所求所愿都会顺利畅达,没有障碍。这就是大丈夫所行所为。

    卑鄙低劣的小人,他们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道义的所在。虽然暂时也能得到一些表面的小利益,但终究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清 廉[1]

    【题解】

    “廉”,上从“广”、下从“兼”,本义指堂屋的侧边。“兼”是手拿两棵禾苗,有合二为一的意思。所以,“廉”虽指堂侧,实际和堂屋是一体相连的,而且堂侧的廉石大多平整修洁、棱角高耸峭利,因此,“廉”引申的意义是高尚的德行、正直、节俭、价钱低、便宜等。清正廉洁即指不贪不占、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淡薄名利、安贫乐道。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所以我们做人要活得清清白白,需要清廉自爱。

    人生福泽[2],前世所修,非义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污,廉而不贪,世所崇敬[3],荣无加焉。

    【注释】

    [1]清廉:清正廉洁。

    [2]福泽:幸福与恩惠。

    [3]崇敬:崇拜尊敬。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

    【译文】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福泽恩惠都是前世修来的。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用不正当的手段、不符合道义的方法去获取财物,那就如同吃有毒的食物一样,一定会自戕身命。

    我们要做一个清白、高洁的人,不要被世俗的贪欲污染了。这样的人将会获得世人的崇拜与敬仰,这样的骄傲和荣耀是任何事都难以相比的。

    知 耻

    【题解】

    “耻”的古字写为“恥”,左从耳,右从心,取羞愧之意。耳朵听闻到过失、心里就感到惭愧,因而不由得会面红耳赤。“耻”就是羞耻心,知耻不为,知错改过,可进百善。知耻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知耻之心是人的天性良知,人人本有。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人要有羞耻之心,就会闻正道而止恶行善。

    子曰:“知耻近乎勇。”知耻就会勇于改过,奋发有为。康有为说:“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如果我们不做有耻的事,努力去遵守五伦、八德,社会必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与兽同。

    惭耻之服[1],无得暂卸[2],我佛训诲[3],庄严第一[4]。

    【注释】

    [1]惭耻之服:服,念想,念头。这里指惭愧羞耻的念头要常常放在心头,时刻都不能忘记。

    [2]训诲:训导教诲。

    [3]暂卸:暂时丢弃。

    [4]庄严:庄重,严肃,严正。

    【译文】“耻”这一个字,如果我们能懂得它的意义,并能在生活中做到“知耻”,那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利益。

    一个真正“知耻”的人,有羞耻之心,有人格的尊严,不会去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这样,他的所言所行就与圣贤靠近了,而不知羞耻的人则与禽兽无异。惭愧羞耻的念头时刻都不能忘记,甚至丢掉,要常常怀有羞耻心。圣贤教导我们,如果懂得知惭有愧,将会使我们的身心更加庄严、美好。

    尽 忠

    【题解】

    《忠经》云:“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即指至公无私,至理一德,贞心惟一,职守尽责。忠者,中心之谓也,发于心,行于中,不怀贰心,贞心以德。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尽忠就是我们始终用诚实的信念追寻真理。古往今来,许多仁义志士忠于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留下感人的一页。作为普通人,我们无论是做大事业,还是在平凡职位上都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1],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只期尽分[2],不计人知[3],如是之人,堪为世仪[4]。

    【注释】

    [1]侵:侵蚀,浸染。

    [2]尽分: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职责。

    [3]不计:不计较。

    [4]世仪:世人的仪表、典范。

    【译文】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或待人接物上,都应该秉持真心诚意,不应该夹杂虚伪、狡诈的念头。不论做什么事,都只希望能尽自己的本职、本分。不能怀有图报之心,也不是为了在人前表现,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这样默默无闻、尽心尽力的人,堪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守 信

    【题解】

    “信”是一个会意字,左从“人”,右从“言”。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人说话要落实,才能见得人。因此,“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正直,忠厚和平。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意思就是说人活在世上不讲信用不行,如果说的话做不到,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没有信就没有德。信就好比是土,默默无闻,没有浮华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威名。只有说到做到了,土里面才能生长花草树木,才能长出果实,长养万物。没有了土,什么也长不出来。所以,我们不可以没有诚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1]。

    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2],不如牛马。

    【注释】

    [1]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夸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2]厌弃:厌恶而嫌弃。

    【译文】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不会轻易开口承诺,说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一旦说了,就一定能做到,不会自大自夸、自吹自擂。不讲信用的人,说话做事都虚伪狡诈。这样的人,连牛马也不如,大家都会唾弃、厌恶他。

    仁 慈

    【题解】

    仁慈是什么呢?“仁”左从“人”,右从“二”。“仁”就是两个人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慈上从“兹”,下从“心”,“慈”就是关怀他人的心。所以,仁慈就是仁爱和慈善,就是要有恻隐之心,宽裕温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利己后利人,先达己后达诸人。推将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仁大慈就恩泽到天地万物,所以,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就要体会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道理,珍惜资源,仁爱每一个生命。

    古人说:“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仁爱心的人,就不会与人交恶,到哪个地方,他都会像春风化雨般,处处呈现一片和煦的气象,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仁者。

    仁爱慈悲,心之生机[1],此心愈真,福泽愈深。

    若无此心,势必残刻[2],纵有宿福[3],折尽受厄[4]。

    【注释】

    [1]生机:生命的活力,这里指仁爱之心能使万物生长。

    [2]残刻:.凶暴狠毒。

    [3]宿福:谓前世注定的福分。

    [4]受厄:厄,困苦;灾难。这里指遭受灾殃。

    【译文】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亦有仁爱慈悲之心,这种仁慈之心是使万物生长的意念,也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这份心念愈真,天地万物自然愈祥和。我们的福泽也就愈深广。如果没有仁爱慈悲之心,心里充满了自私,就会凶残好杀,纵然有宿世的福报,把自己的福报都折损完了,也会遭受灾殃。

    不杀生

    【题解】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要有爱心,保护动物,不只我们自己有家人,动物界也有家人。我们不能让地球上只剩下自己。

    不杀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如果有仁爱之心,他就不会动杀念,任意杀害动物。仁爱之心,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的关爱上,更重要的是扩充到对每一个小动物,每一棵小草的爱护上。

    上天有好生之德,希望每一个物种都共同平等地享有大自然的恩赐。我们杀害动物、破坏生态也就是在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居民。施惠给恩,我们就是万物的灵长;残忍杀戮,我们就是自然的罪人。保护动物也就是关爱人类自己,让我们的爱更多一点吧!

    凡属动物,皆有知觉,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戏顽杀[1],及杀而食,现生后世[2],决定报复[3]。

    【注释】

    [1]顽杀:指残忍、凶狠,随意杀害生命。

    [2]现生后世:今生来世。

    [3]报复:指积怨、愤恨,打击报复。

    【译文】凡是动物,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喜怒哀乐爱憎恶欲的觉知,都有避苦求乐,贪恋生存,畏惧死亡的本能追求。它们也舍不得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如果我们或因游戏、玩乐,或因贪食、馋嘴而杀害动物,那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一定会遭到它们的报复。

    不偷窃

    【题解】

    不盗曰义,义者,宜也,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去做,不应该去做的坚决不去做,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物,不行不义之事。一个人只有心中没有了正义才会去做违背道义的事。心中有义就会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

    偷窃可耻,失去道义,不仅损害别人,而且丢掉了自己的良心。一个人有羞恶之心,对偷窃感到可耻,他就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所以,不偷窃就要谨言慎行,从小养成不拿别人一针一线的优良品德,甚至一个小小的坏念头也要马上制止,不让偷窃的邪念顺势蔓延烧掉自己的良知。如此,就能心生愧意,增长一分道义,就能坚决杜绝不当得利,不做偷窃之事,进一步,就能提高修养,从而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尊重。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1],偷大招祸[2]。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注释】

    [1]丧品:丧失掉自己的品德修养。

    [2]招祸:招致祸患,灾祸。

    【译文】凡是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擅自据为己有,这就是偷窃。窃取他人小的物品会有损自己的德行,窃取数额大的或者昂贵的物品,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偷取别人的东西,就会折损自己原有的福德。打算占别人的便宜,最终却招祸损福,反倒吃了大亏。

    不邪淫[1]

    【题解】

    不邪淫曰礼,礼是正人身的法则,约束人行为的体征。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不邪淫就是非夫妇之间,不苟合淫欲,端正男女间之情欲,贞良守礼。邪淫的人,荒淫无道,贪图不当的享乐,危害家庭的和谐,伤及子女及他人,乃至身败名裂,甚至丧身失命,最为可悲。

    身心正道,顺乎天理、合乎人心。柳下惠以正居心,淫乱不犯,作风正派,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一直传唱至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要像柳下惠那样,不存邪心,不搞外遇,好好地维系夫妻感情生活。夫义妇德、相敬如宾,和合美满才是幸福人生。

    淫欲[2]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3]。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

    【注释】

    [1]邪淫:奸淫;下流的行为。

    [2]淫欲:指色欲、情欲、性欲。

    [3]节制:指限制;控制。

    【译文】淫欲的危害是最大的,不仅伤害身体,而且还会使我们的德行受到损害。即使是夫妻,也要适当地克制,不可过度纵欲。倘若是非夫妻关系之间,更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容许的。从古至今,所有的仁人志士,没有一个不注重气节,而在淫欲方面有所违犯的。

    不说谎

    【题解】

    不说谎即不妄语,不妄语曰信,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信者,以诚居心,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正直,忠厚和平。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没有信就没有德。

    说谎即是妄语,妄语即无信,无信即无德。没有德行的人就不配做人。所以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讲诚信。如能远离妄语,诚实不欺,那么就可以得到父母、兄弟、亲属、朋友的信任。反之,失去信任,便会自毁前程、自食其果。

    言为行表,是本心术,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尔后生[1],切勿妄语[2],口是心非,终无结局。

    【注释】

    [1]后生:少年时代与壮年期之间任何年龄的男子。

    [2]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

    【译文】语言是用来表述自己的行为的,其根本是内心的意念,如果我们发心不真诚,那表现在外的行为怎么可能端正呢?希望我们这些青少年,千万不要说谎骗人,不然,口是心非,终究还是自欺欺人,自食其果。

    不吸烟

    【题解】

    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吸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全球第二号杀手,吸烟的人大约有一半会死于吸烟带来的疾病,成千上万不吸烟的人也由于被动吸烟,使健康受到损害。

    据研究,一支香烟里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而大约一包香烟中的尼古丁能毒死一头牛。每天吸一包香烟,相当于吸入了50-70毫克尼古丁,如果一次性地服用了这些量,人足以被置于死地。除尼古丁外,点燃香烟时产生的约五千种化合物,都是导致癌症的元凶。烟民们吞云吐雾,烟雾缭绕之中,真的是害人害己!烟草的毒害不可不防啊!

    烟俱勿吸,以伤卫生[1],口气常臭,熏天熏人。

    鸦片香烟[2],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

    【注释】

    [1]卫生:卫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健康。

    [2]鸦片:又叫阿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物蒴〔shuò〕果,其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吸食时散发香甜气味。吸食鸦片对人体危害极大。

    【译文】无论是香烟、鸦片、吗啡还是其他什么烟,我们都不要吸食。吸烟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伤害,而且还会令别人吸二手食,污染环境,也危害他人。

    经常吸食香烟的人,口中常常有烟臭味。这种烟熏的气味污染环境,危害他人。鸦片等一切的烟类,它们的毒害都是十分强烈的。如果花钱来吸烟实际上就等同于买慢性毒药自杀,真是愚蠢可怜!

    不饮酒

    【题解】

    不饮酒就是智,智就是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饮酒则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容易出现诸如酒后乱性、酒后撒泼、酒后狂躁、酒后头疼、醉酒多话、酒后误事、酒后驾驶等情况。

    酒后迷失心性,神志不清,就很容易做出越轨的事,最终饮恨终生;酒后精神失常,就容易举止轻佻,失去常态,醉态难堪,败德损名,惹人笑骂。或者因酒后伤身,危害健康,令家人担心;或者酒后多话,不经意间说出别人的秘密,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酒后驾驶,易出车祸,危及生命等。总之,饮酒不可不慎,醉酒最不可取,要慎于始,才不会悔于终。

    最好不要饮酒,不饮酒则身心安定,平安无事,且能节省一笔开支。

    酒是狂药,饮必乱性[1],醉则反常,越礼犯分[2]。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

    【注释】

    [1]乱性:心性迷乱。

    [2]越礼犯分:越出礼法的规定,僭越等级名分。

    【译文】酒是使人张狂、失态的药物,喝了之后就会让人的心性迷乱。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喝醉了酒,就会一反常态,做些越规逾矩、失礼犯尊的蠢事。

    酒能使人的神志不清,最好不要饮酒,更要禁止狂饮大醉。一个少饮酒或者不饮酒的人,才算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才能永远保持头脑清醒、做事明白。

    不赌博

    【题解】

    很多人说小赌怡情,大赌伤人。其实,只要是赌博,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区别。“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熏习渐染的影响,不可不慎。

    《尚书·旅獒》讲道:“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传讲:“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赌博不仅使人玩物丧志,难以自拔,而且还会令人坏良知、失家教、丧品德、伤性命、污祖宗,最终搞得妻离子散、倾家荡产,走向罪恶的深渊。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赌博的危害,不染恶习、远离赌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身律己,不交恶友,和谐家庭。

    赌钱博奕[1],丧志失时[2],专心于此,正事弃遗[3]。

    有限光阴,送之儿嬉[4],破家荡产,罪无了期[5]。

    【注释】

    [1]博奕:通“博弈”,指下棋、赌博、游戏。

    [2]失时:失去大好光阴。

    [3]弃遗:遗弃,抛弃。

    [4]儿嬉:游戏,玩耍,嬉戏。

    [5]罪了无期:指罪孽深重没有了尽的时日。

    【译文】赌博玩物,必然会丧失志气,错失大好时光,如果贪恋在赌博上,把正当的事业都抛弃殆尽,必然导致一事无成。这正是所谓的“玩物丧志”。人生有限的大好时光,都付诸东流,拿生命当儿戏,最终会倾家荡产,断送自己的一切。因赌博而犯下的罪过,了了无期,无法挽回。

    不奢侈

    【题解】

    生活应该是朴素自然的,而奢侈浪费只会给我们带来负担和痛苦。一个人对服饰、饮食、宅屋、金钱等的过度索求,就是奢侈。奢侈是个人、社会崩溃腐化的具体表现。

    在人欲、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享乐、权力、地位等,人们身心交瘁,甚至要付出身败名裂的惨痛代价,实是哀哉。“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有求皆苦,追求那不该追求的东西,看那不该看的事物。得到了就变得空虚无聊、腐化堕落,得不到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深不自拔。

    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清静淡泊、简单生活,才是一种人生乐境的享受和安然。让我们时时提起对奢念、奢望的警觉,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勤俭节约,寡欲少求,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吧!

    奢侈夸富,买祸买贱[1],君子下看[2],盗贼来劫。

    布衣蔬食,圣贤仪式[3],现生后世,人各取则[4]。

    【注释】

    [1]买祸买贱:招来祸患,引起别人的轻视。

    [2]下看:轻视;轻看。

    [3]仪式:仪表,方式。这里指像圣贤那样追求道德修养的高尚生活方式。

    [4]人各取则:每个人各自寻求、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译文】一个铺张浪费,喜欢摆阔、显耀自己富有的人,往往会招来窃贼的光顾及君子的轻视,这样骄横的行为,只会招来别人的轻视,给自己带来灾祸。

    真正的圣贤君子,他们会生活很简朴,布衣淡食,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智慧、品行与道德。我们究竟是愿意效仿低俗的生活方式,还是愿意追随圣贤高尚的追求,这都要看个人是怎么选择了。

    不傲慢[1]

    【题解】

    不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行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这就是傲慢。傲慢的人自以为是,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且越来越退步,最令人反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这些格言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谦虚不仅仅是一个人求学问,增智慧的法宝,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谦下为怀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生动体现。

    傲慢自大,如水杯满溢,器量狭小,永远不可能有进步。而谦虚之人恰好相反,他们“喜闻己过”。一个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会了知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过迁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就是谦虚的美德。

    傲慢轻人,实自呈短,明人知伊[2],学养俱罕[3]。

    纵到圣位,犹不轻人,绝无凡圣[4],念存于心。

    【注释】

    [1]傲慢:指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也指看不起别人,对人不敬重。

    [2]伊: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3]学养俱罕:罕,少,稀少。指学问和修养都非常欠缺。

    [4]凡圣:凡人和圣人,这里指存有凡人和圣人的分别。

    【译文】一个心生傲慢而轻视别人的人,实际上是在不自觉中暴露自己的不足与无知。明白人都知道,这样的人,学问与修养都非常的欠缺。

    真正的贤圣之人,即使到了圣人的高位也不会下看他人,绝没有“我是圣人他是凡夫”的念头存在于心。

    不嫉妒[1]

    【题解】

    嫉妒就是对别人拥有的优势,如美好的身体容貌、聪明才智、荣誉地位、财产威望等,产生愤恨等情绪。嫉妒让我们远离纯真,阻碍我们达到高尚、完美。嫉妒会使我们变得卑下、烦恼,嫉妒心会冲昏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失去理智,非常痛苦。

    嫉妒是毒药,嫉妒别人的人是可怜的,他不能欣赏别人的美好,享受不到生命的乐趣。嫉妒是心灵的地狱。有嫉妒心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有人说:“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自己心里。”

    所以,认识嫉妒、远离嫉妒,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开阔的心、喜乐的心。面对他人的成功,我们不嫉妒懊恼,而是由衷地赞叹;面对他人的失败,我们不幸灾乐祸,而是真诚地相助扶持。这就是我们做人处世的智慧。

    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

    若生嫉妒,是谓愚痴[2],业报夺汝[3],宿世慧思[4]。

    【注释】

    [1]嫉妒:指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

    [2]愚痴:愚昧痴呆。

    [3]业报: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

    [4]宿世慧思:指过去积累的福报和智慧。

    【译文】别人有才华、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我们应当为其感到欣慰和自豪。但倘若因为愚昧痴顽,非但不能欣赏别人,崇敬别人,反而对别人优秀的能力生嫉妒心。这种嫉妒之心就会让我们失去理智、丧心病狂,最终将把我们过去积累的福报和智慧全部夺走,造成可怕的恶果。

    不偏见[1]

    【题解】

    古代先贤很有智慧。在《大学》中,就告诉了我们不可存有偏见的道理。《大学》讲:“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我们所谓的偏见,也就是以自己的好恶亲远来判断一个人,而不是以公正平和的心态来判断,这样就有失公允,不合情理了。往往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很难看出他的过错,甚至为他找借口、找理由。而讨厌一个人则会对他不屑一顾,觉得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甚至给他判了死罪,永不得翻身。

    孔子告诫我们“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以,我们要端正心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要用心观察、就事论事。

    人有小智,未闻大道,每执己见,以为最妙。

    坐井观天[2],所见者小,若登高山,前见自了。

    【注释】

    [1]偏见:片面的见解;固执的成见;偏于一方的见解。

    [2]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译文】有的人虽然有点小聪明,但由于涉世不深,学问还不够深广,也从未听闻过真正广大、高深的至理妙道。他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不全面,往往自以为是。每每都执着于自己的所思所闻是最妙最绝的见解,对人对事就容易形成一种偏见。

    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目光短浅、不会有远见卓识,永远只能见到井口大的一片天空。这样的人,只有当他攀登高峰,一览众山小时,才会发现自己当初在井底的无知和浅薄。

    不迁怒[1]

    【题解】

    不迁怒,即教导我们不要把忿怒宣泄到别人的身上。当然,不愤怒会更好。《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如果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就是“和”。如果忿怒过度了,“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就不是“和”了,就背离了常道。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因为一时的忿怒忘掉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俗语“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个人一旦愤怒到了极点,就容易离开常道,迷失本性,很容易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佛家也教导我们不要愤怒,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个人只要背离了常道,就会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而且越陷越深,永无解脱。

    所以我们要时时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己复礼,像王凤仪老善人那样身存情理、心存道理、性存天理,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2],忿怒牢骚[3]。

    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4],是无价宝。

    【注释】

    [1]迁怒:将愤怒宣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使人无辜受牵连。

    [2]拂意:不合心意;不如意

    [3]忿怒牢骚:忿怒,愤怒。牢骚,烦闷不满。

    [4]海涵宽恕:海涵,包含。宽恕,宽容,饶恕。

    【译文】人们常常会有很多欲望,即使拥有了金钱财富、名利地位等等,但由于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每当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发生时,他总会表现的非常忿怒,牢骚满腹。

    当出现问题时,迁怒他人、忿恨不已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也起不到半点的作用,只会徒增烦恼。一个人若拥有一种大海般宽广的胸襟,能包容一切事、宽容一切人,这无异于拥有一份无价之宝。

    不耻问[1]

    【题解】

    不耻问即不耻下问,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就是讲我们要有谦逊的态度,要虚心向人请教。一个人只有具备虚怀若谷的胸襟、智慧和学问,才能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滚滚而来,海纳百川。

    曾子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六祖坛经》云:“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希望大家始终保持谦虚好问的态度,不轻视于人,否则,就会因轻慢故,而种下广大无边的罪过。

    能问不能[2],多问于寡,冀人从己[3],故先自下[4]。

    若是无知,尤当问人,博学审问[5],造诣方真[6]。

    【注释】

    [1]不耻问: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2]能问不能:出自《论语》即“以能问于不能”。意思指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

    [3]从己:信服自己。

    [4]自下:谦逊退让,敬重他人。

    [5]博学审问:出自《中庸》,即“博学之,审问之”。指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

    [6]造诣: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境界、水平很高。

    【译文】一个人,即使拥有再高的知识和才能,也应当虚心地向名声和地位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我们希望别人能信服于自己,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放下姿态,谦下为怀,不耻下问。

    倘若是自己真的不懂,就越发要向人请教,并且广泛地学习,敢于怀疑,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