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中国近百年史 > 第三章 太平天国之兴起

第三章 太平天国之兴起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中国近百年史 !

    祸乱之酝酿 祸乱之原动力酝酿已久,一为人口激增,耕地有限,关外旷地尚禁人民开垦,其往海外经商者,亦为法令所禁。洪亮吉尝谓人口增加,游手好闲者数十倍于前,遇有荒灾固不肯束手待毙,乃勾结会党,乘机举兵。秘密会社于中国社会上之势力不可轻侮,历史上之大乱,莫不与之有关,乾嘉之世,已数起而为乱。乱平,而潜伏之势力并未消灭,西南以三合会之徒众为多,长江一带则以哥老会为盛,北方则教匪之势力较强。鸦片战争期内,各省匪徒有蠢蠢然欲动之势,疆吏朝臣尝以之为言。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宣宗病死,子奕 嗣位,明年改元咸丰。其初嗣位也,诏求直言,朝臣上疏言事,均言吏治腐败,有司贪墨,政治之积弊深痼,固促成祸乱之一原因也,乃予洪秀全起兵之时机。

    上帝会 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住于乡村,家境穷困,读书应试,屡不得售,尝于广州得教士编述之书,会病,见有异象,以为得见天父与耶稣。耶稣为天父长子,己为次子,与其徒冯云山入广西浔州传教,创设上帝会。言者谓其创于朱九涛,实不足信。其教义至为简单,信如李秀成曰:“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后洪秀全返家,冯云山传教,信者渐多,毁坏神像,引起绅士之反对,其领袖乃秘密活动。其时湖南匪徒逃至广西,广西多山,地瘠民穷,匪徒滋扰之结果,一则农民不能安耕,一则创办团练。团练各自成派,常相械斗,道光三十年六月(七月),洪秀全利用之举兵。其发难也,与其党杨秀清等合谋,上帝会徒多不之知,迫而从之,起兵后匪党客民应之,有众数千。

    太平军攻扰六省 洪秀全举兵,官军方剿他股匪徒,乃至坐大。其滋扰之地,初在浔州府属各县,如桂平武宣等。巡抚郑祖琛老庸,力无能为,遣兵攻之,不胜。朝廷调兵会剿,亦无功绩,大员且多死亡,统兵诸将又不和协。明年,洪军攻下永安(今蒙山县),建国号曰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封起兵同志五人为王。其最重要者当为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二人出身穷困,一称天父下凡附于其身,善谋能断;一谓耶稣下凡附于其身,忠勇善战。官军围城,久不能下。咸丰二年(一八五二)洪军突围而出,进攻省城桂林不下,率众进犯湖南,所至城破,独长沙未陷。其入湘也,众至十数万,惟冯云山萧朝贵战死耳;乃犯湖北,明年,沿江而下,如入无人之境,二月(三月),攻下南京,遂奠都焉,号曰天京。其战胜之主因,一则官军不堪战斗,一则太平军死中求生。其人或贪慕富贵,或为会党,尚有家人在军,唯有力战而已,据其宣传,胜负定于天父,死则且为升天也。就两军纪律而言,太平军胜于清军,愚民迎之;清兵每至一地,商民往住罢市。

    洪秀全

    两军之战守 清帝文宗(咸丰)嗣位数月,即有大乱。叛乱之起,虽非一人一事之故,要当振作,帝好女色,旗人家无见粮,尚不恤其艰苦,亲选秀女,其亲臣多为宗室,亦无才能,其诏命督师之大员,多为文官。朝廷求功太急,唯责其进剿,固无军事计划,亦不知当事者之困难也。统将进剿或赴援无功者,即奉旨办罪。其较能战者,一为向荣,所部为绿营,一为江忠源,所部为勇。顾其人数太少,未有大功。向荣初为主将所厄,后则尾追太平军,收复其放弃之诸城,及洪秀全定都南京,向荣所部亦至,驻扎孝陵卫一带,是为江南大营。方太平军进陷武汉,文宗诏琦善统率旗兵,中有黑龙江骑兵,扼守河南,阻其北上。及太平军东下,乃驰赴江苏,后称江北大营,其战斗力尚在江南大营之下。

    北伐之失败 洪秀全既据南京,不肯悉众北上,遣将李开芳东陷镇江,渡江进据扬州,会琦善兵至,不得沿运河而北,乃绕道行,出安徽,扰河南,入山西,突攻直隶防军,迭陷要城,直逼天津,不胜,南陷静海,筑垒固守。李开芳之北伐也,未据城邑,或设官治理,同于流寇。北方人民强于南方,恶其劫粮胁众,不为之助。南北气候迥异,粤人不惯居于地冻水冰之北方,又无过冬之服装,乃大处于不利地位。清将僧格林沁督兵围攻,咸丰四年(一八五四)春,李开芳突围而出,逃入山东,清军颇有斩获,天王遣兵赴援,为清将胜保所败,明年北伐军全没。其在江苏,太平军据有镇江扬州。镇江以东全为清廷统治疆域,上海小刀会作乱,遣使乞援,天王弗应。及李开芳北伐,江北大营力攻扬州,守兵退守瓜州,会小刀会平定,清兵自上海来攻镇江。江南大营驻于南京城外,未有若何重要战绩。天国诸王初殆淡然视之。

    太平军之西上 天王既遣军北伐,又命兵西上,再陷沿江要城,直攻江西。值江忠源奉命东下,乃助守南昌,飞召湘勇赴援,罗泽南率勇前往。罗氏原为书生,兴办团练,剿匪有功,至是,出省应援,初战不胜,改剿股匪,平之。南昌则以江忠源之力,得未攻下。九江则为太平军所陷,乘势而上,江氏赴援亦不能胜。太平军直入湖北,分兵四出,不胜,退回安徽。其在皖北者,势颇张旺,江氏往援,困于庐州,城陷而死。鄂督来战,咸丰四年(一八五四)一月,兵败而死,太平军乘胜再陷汉口,分军而出,一往湖南,曾国藩乃率兵讨贼。曾氏久官于京师,学问文章,颇称于时,会以母丧告假在籍,朝廷令其督办团练,又以友人之劝说,始往长沙练勇,饷糈出自捐输,大为绅士所恶。兵又与勇械斗,迫而移居衡州,一面分兵剿平股匪,访拿恶棍,不顾残酷之名,而以严刑杀之,一面创办水师,至是统率一万七千人,自衡州出发,公布讨贼檄文。内容则列举太平军之罪状,如抢劫掳人,破坏名教,谕民捐输,久陷贼中者自拔来降。檄文虽有夸张曲解之辞,所言之罪状,要多事实。

    湘军出征 曾国藩统兵出战,两次败退,投水自杀,为从者所救,回归长沙。论者谓勇无用,徒废民财,主张解散,会湘潭大捷之报至,太平军迫而退守岳州。湘军重行整顿,罗泽南奉命回湘,胡林翼亦督军助战。胡氏官于贵州,奉命募勇,所部黔勇时在湖南,故与曾国藩合作。六月,大军二万人水陆前进,击败拒抗之敌军,不战而下岳州,攻陷城陵矶,进至湖北,收复武汉,焚毁敌船千只,兵势大振,沿江东下,半壁山之战尤为激烈,太平军败逃。湘军进至江西,围攻九江。翼王石达开统兵西上,沿长江北岸而进,战败防兵,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再陷武汉三镇。湘军方屯于九江城下,撤师不得,乃遣胡林翼罗泽南先后往援,明年,罗氏进攻武昌,重伤而死,胡林翼仍督师围攻。及冬,守军弃城而逃,胡林翼时任巡抚,自此而后,湖北始渐巩固。江西则以石达开之回援,城邑多破,曾国藩困于南昌,颇濒于危。

    两军之形势 就上所叙之形势而言,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北伐军业已消灭。上流两军战守互相胜负,太平军失地较多,要处于不利地位。江苏省内,清军先已收复扬州,方力围攻镇江。江南大营尚在城外,其主将不理内应者之建议,坐失时机,不足有为,然可阻碍交通,妨害粮运,且有利用事机袭入城中之危险,固所谓心腹之患也。于此情状之下,天京之粮日少,形势趋于严重,东王杨秀清遣将李秀成率兵往援镇江,大败围兵,乘胜渡江,战败江北大营,再陷扬州,顾未分兵防守,弃之而去,回师攻击高资(镇江西)守兵,杀巡抚吉尔杭阿,乃攻江南大营。大营分兵往援邻县,兵力单薄,城内又出兵夹攻,势遂不支,兵卒溃散。主将向荣退至丹阳,李秀成追之,于是太平军之势一振。

    内讧 方李秀成之追败兵也,天国诸王竞相残杀。初西王、南王战死,余有三王,东王杨秀清,机巧善断,掌握军政大权,尝托天父下凡,欲杖天王,又称天父命其佐治天国,有取而代之之意。天王则深居宫中,颇有失德,臣下呼为万岁,东王则称九千岁,与之相去一阶耳。其共同举兵之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莫不惮之。据《天父下凡诏书》,北王在东王府议商政事,尚不敢多言,相见且须请安。据《李秀成供》,北王翼王恶其专政,谋欲杀之,原意只杀东王,乃东王死后,北王大杀其异己者。翼王几不免难,缒城出逃,率兵来讨,天王杀韦昌辉始已。翼王入朝,天王忌之,遂统兵外出,行止无定,同于流寇。天王于此变后,不信臣下,重用其亲,其亲毫无才能,朝政日坏,识者知其将不能久,有解散之意,而官军不肯赦免老贼。粤人唯有死斗,战争延长而已。

    军纪之比较 自洪秀全起兵,迄于诸王内讧,时约六年,战争或滋扰区域凡十数省,两军攻守城邑者,先焚城外民房,以免敌兵利用掩避,武昌、南昌等城均有其例,且强城中壮丁助守。大军经过之地,抢掠拉夫自不能免,官军纪律废弛,扰民之甚,初远过于太平军。潮州勇丁入湘,无恶不作,湘人恶之之深,追念太平军之不扰民,曾国藩作文纠正绅士之观念,则其证也。又如湖北官军所过之城镇,商民辄相率罢市,太平军至,贫民有迎之者。《贼情汇编》称为悖逆,而不为之稍讳,盖当太平军初起之时,各县仓有积谷,农民安耕,中等之家亦有余粮,沿途掠粮尚不苛求,并常以其剩余分给贫民,拉夫虽亦为之,然行一二日程,许其还乡,财货则多取之于官绅富户。军中遵行天律,严禁奸淫,故不为贫民所恶。及后战事延长,人民无力进贡,抢劫至为惨酷。此乃形势变迁,非搜劫罄尽,难以维持军食也。

    宗教思想 洪秀全起兵之初,颇借宗教迷信之力,鼓舞战士,自称天父次子,耶稣之弟,天父天兄常接其上天,万事由其作主。杨秀清诈为天父下凡附于其身,指言人私有若神明,萧朝贵则称天兄下凡附身,激励将士作战。其刊行之《天父下凡诏书》及《三字经》等莫不牵强附会,以宗教为号召,求达政治目的。其立国也曰真天命太平天国,及奠都南京,称为天京,法曰天法,律曰天律,历曰天历,军曰天军,民曰天民。朝廷之上,杨秀清称天父下凡,数天王失德,并欲杖之,朝臣哀求,天父不许,天王伏而受杖,天父始许免杖。太平军每至一地,常搭高台,讲演道理。其所谓道理,一指天父遣子下凡灭妖,一则说明天律。天律仿自《旧约》摩西《十诫》。其敬拜上帝耶稣圣灵之礼节,尽为国内固有之习俗。简略言之,天国领袖之宗教思想,盖利用民间之迷信,牵合于耶稣教之教义。洪秀全虽尝受教于美教士,然时甚短,殆无若何之重大影响于上帝会也。

    官制 天国之政体为专制集权政府,天王名义上总揽一切大权,事实上深居宫中,少见群臣,军权政权均握于东王杨秀清之手。其官职则为军师,其下为副军师,萧朝贵、冯云山初授此职,军师原为小说上之名称,秘密会常或用之。其下设官甚多,上下之分森严,官以王为最尊,其下为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等,每一官名,设官繁多,职权往往不同。奏事则官禀报上司,按次传转达于军师,由其转奏天王,谕令亦次第传转,达于执行官员。其弊则官员太多,传递稽延,盖当立国战争之际,多授官职,便于号召也。天王宫中及各王府均有女官,宫中朝中不相往来,言语不准互传,传者罪斩。臣下“谈及后宫姓名位次者,斩不赦也。”朝中忌讳甚多,隐语亦夥,其立国久暂,决定于军事胜负。天国定有营制营律,初亦严峻,其兵多为会匪,后则强民入伍,人数先后不同,要多缺乏操练,战斗力殊低也。

    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之领袖,多出身穷困之家,深知多数农民生活之困苦,谋一救济之办法。其理想社会,则“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其办法分田为九等,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之田,每年一亩,收谷一千二百斤,其下以百斤为差。凡十六岁以上者受上上田一亩,或下下田三亩,十五岁以下减半。此种计划,盖受古所谓井田影响,井田划一整齐,而土地限于山陵河泊,非地广人稀之区域,决无实现之理。及人口增加,非得广大人稀之新地,终将崩溃,无法维持。孟子倡言井田之后,识者深恶兼并之家,往往主张均田,王莽改革失败,北魏孝文亦行均田,北齐、隋、唐亦尝踵行。顾以人口之增加,终复崩溃。天国制定田亩制度,而国内田亩人口之确数均不可知,时当战争之际,方榨取于民,固无法实行,亦无求其实现之诚意。

    禁令 其他改革尚有消极禁令,兹略言其主要者于下。(一)禁娼————洪秀全起兵之初,严禁男女往来,及奠都南京,创设女行(即女馆),安置无依赖之妇女。凡不嫁人又不入馆者,罪或至死;其弊之极妇女于夫新死,即奔从他人,其原意则防娼妓也。民间夫妇成婚之后,不许离异,统治阶级固得纳妾。(二)禁烟酒赌博————三者均为社会上消遣物品。烟则吸之成瘾,尤以鸦片为害为甚,酒则多饮有伤身体,赌则荡产倾家,天王概严禁之。顾国内娱乐之种类甚少,非有代替之物品,禁令徒为具文耳。(三)毁偶像————上帝会不拜别神,凡太平军所至之地,无不毁坏佛寺及美术上珍贵之建筑物,有形之偶像虽毁,而人民之信心固未一旦遽变。

    国内之纷扰 战争既久,城邑往往空虚,不能剿平小股土匪,土匪多为地方无赖,于太平军未至之先,聚众掠粮,称为进贡,及其去后,假其旗帜,滋扰乡村,所在皆是。盖当用兵之际,政府之威信丧失,无赖无所畏惧,人民失其遵守法律之精神,附乱者益多也。且祸乱之酝酿已久,会党领袖及不满意于政府之少数民族乃乘时举兵。其在北方,捻匪之势力颇盛。捻之原义今不可知,初为掳人勒赎之土匪,至是以安徽淮河一带为中心,出扰山东、河南,与太平军合作。新疆有外匪窜入,西北回人有不安之势,云南回人时已起兵,贵州苗人亦乘时为乱。广西自太平军北上,官军追之,小股土匪因之大起,所在皆是,广东、福建等省亦有叛乱。沿海诸省又有海盗,商船非私出钱,或由外船保护,多遭抢劫,长江内亦多盗船,国内几无安乐之土。

    人民之痛苦 人民于扰乱区域,难于耕种,或死于饥馑,或死于逃亡,或死于兵火,或死疾疫,尤以女子死者为惨。其人重视贞操,有恐失节先自经死者,要以中级社会为多。民间财产之损失,更无法计算。清廷以田赋之收入锐减,而兵饷之支出反多,陕西等省奉旨预借钱粮,官吏更藉端剥削贫民。人民不堪,有聚众滋事者,统兵大员常以军粮无着,强绅富捐输,或创厘金扰商病民,后且遍于国内。其他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北京税及贫民住房,则其例也。政府无铜鼓铸制钱,民间收藏纹银,货币不敷流通,清廷又以财政困难,发行不兑现之纸币,鼓铸铁钱,强民使用,货值因之提高,商业几至停顿。河南、山东、江苏又受咸丰五年(一八五五)黄河改道之影响,民益贫苦。黄河先夺淮水故道入海,泥沙淤积,河身渐高。斯年大水,自河南开封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道入海,官吏置之不问。淮水储于洪泽湖,自运河入江,肥沃之地,淹没于水中,今始着手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