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燕丹子译注 > 卷上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燕丹子译注 !

    【题解】

    本卷主要记述了燕太子丹身质于秦,不堪忍受屈辱,终于逃归燕国,积极谋划复仇大计的活动。介绍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起因。

    燕太子丹逃归一事,史书记载十分简略,在这里却充满了神话传说的色彩。燕丹仰天长叹,“乌即白头,马生角”;路过机发之桥,“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这些怪异的情节,反映了人们援助和同情弱小的社会心理。

    燕太子丹与其傅鞠(麹)武商讨复仇大计一节,用书信往返与当面对答的手法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个性。燕太子为报仇雪耻急不可待,“得书不悦”、“睡卧不听”八个字即暗示了他的复仇计划必遭失败的结局,也使他心急气傲、刚愎自用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傅鞠武的回信与进言,则表现了他忠心为国、深谋远虑、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但他终不能使太子从其长远之计,于无可奈何中举荐田光而身退。“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的劝谏为燕丹决计刺秦埋下了必然失败的伏笔。

    燕太子丹质于秦〔1〕,秦王遇之无礼〔2〕,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3〕:“令乌白头〔4〕,马生角,乃可许耳〔5〕!”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6〕。秦王不得已而遣之〔7〕。为机发之桥〔8〕,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9〕。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10〕。深怨于秦,求欲复之〔11〕。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麹武书〔12〕,曰:“丹不肖〔13〕,生于僻陋之国〔14〕,长于不毛之地〔15〕,未尝得覩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16〕。然鄙意欲有所陈〔17〕,幸傅垂览之〔18〕!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19〕。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20〕,斯岂乐死而忘生哉〔21〕!其心有所守也〔22〕。今秦王反戾天常〔23〕,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24〕,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25〕,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26〕,以奉养之。重币甘辞〔27〕,以市于秦〔28〕。秦贪我赂〔29〕,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30〕,死怀恨于九泉〔31〕。必令诸侯无以为叹〔32〕,易水之北〔33〕,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34〕,谨遣书〔35〕,愿熟思之〔36〕。”麹武报书曰〔37〕:“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38〕,甘于心者伤于性〔39〕。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40〕,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41〕。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倖以要功〔42〕,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43〕。事必成然后举〔44〕,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45〕,动无蹉跌之愧也〔46〕。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47〕。臣愿合从于楚〔48〕,并势于赵〔49〕,连衡于韩、魏〔50〕,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51〕,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52〕!太子虑之!”太子得书不说〔53〕,召麹武而问之。武曰:“臣以为太子行臣言,则易水之北永无秦忧,四邻诸侯必有求我者矣。”太子曰:“此引日缦缦〔54〕,心不能须也〔55〕!”麹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56〕,疾不如徐,走不如坐〔57〕。今合楚、赵〔58〕,并韩、魏,虽引岁月〔59〕,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60〕。麹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61〕,其人深中有谋〔62〕,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63〕。”

    【注释】

    〔1〕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名丹(公元前?——前226年)。在赵国做人质时曾与出生在赵的秦嬴政交往甚厚,后又质于秦,嬴政回国继位,待丹无礼,燕丹怨而逃归。募勇士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发兵灭燕,燕王喜斩丹以献秦王。 质:作人质。古代派往别国作抵押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又称质子。 孙星衍案:“燕”字从《艺文类聚》水部、鸟部引补。《意林》引作:“丹者,燕王喜之子,身质于秦始皇之世。”《史记·刺客列传索隐》引刘向云:“丹,燕王憙之太子。”亦此书之文,皆与今本异。 海按:“燕太子丹质于秦”一句,《永乐大典》影印本作:“燕丹子质于秦”,故此书名为《燕丹子》。

    〔2〕秦王:此指秦王嬴政。 遇:对待。

    〔3〕谬言:妄言。 “曰”字原脱,程校本据《永乐大典》本补,此从之。程毅中按:《岱南阁丛书》本不误。

    〔4〕令:假使、如果。 乌:乌鸦。

    〔5〕孙案:“许耳”二字从《史记·刺客列传索隐》、《初学记》天部引补。 海按:张华《博物志·史补》无此二字。

    〔6〕“乌即白头”二句:孙案:今本作“果乌白头,马生角”,从《艺文类聚》鸟部、《初学记》天部引改。 程校云:《博物志》“马生角”上有“俯而嗟”三字,似可据补。

    〔7〕遣之:放燕丹回家。据《史记·六国年表》,太子丹是在秦始皇十五年(前232)从秦国逃回燕国的。

    〔8〕机发之桥:桥上暗设机关,机关触发,桥就会陷落。据《水经注·渭水》,此桥即古渭桥。

    〔9〕“丹过之”二句:孙案:《艺文类聚》水部引作“丹过之无虞”。《太平御览》皇亲部、人事部引与今本同。 程校云:《诚斋杂记》作“蛟龙捧舆而机不发”,似出别本。 海按:“丹过之”,《博物志》作“丹驰驱过之”。

    〔10〕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古代关法以鸡叫开城门放行。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半夜逃到函谷关,城门未开,一食客学鸡鸣,引起众鸡皆鸣,骗开城门,始得逃归。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孙案:“此段《史记·刺客列传》不载,唯赞中言:‘荆轲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又与此异。” 海按:此段《战国策·燕策三》亦不载。张华《博物志·史补》所载与此同,唯“夜到关”作“遁到关”;“众鸡皆鸣,遂得逃归。”作“于是众鸡悉鸣,遂还归。”

    〔11〕孙案:“深”字《太平御览》皇亲部引作“故”。“求欲复之”引作“欲报之”。

    〔12〕傅:此为“少傅”,辅佐太子的官职。《战国策》作“太傅”。麹(jū)武:《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燕策三》皆作“鞠武”。 孙案:今本作“为书与其傅鞠武”,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

    〔13〕不肖: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 孙案:“丹”字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补。

    〔14〕僻陋之国:偏远落后的国家。因燕国处于北方边远之地,故有此自谦之词。

    〔15〕不毛之地:五谷不生,土地贫瘠的地方。 孙案:本作“无毛”,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

    〔16〕覩:同“睹”。 雅训:高雅正统的教育。 达人之道:通达事理的人待人接物的道理。

    〔17〕鄙意:个人的心意。自谦之词。

    〔18〕垂览:请求别人观看的谦敬之词。 孙案:“垂”本作“正”,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御览》引无“傅”字。

    〔19〕见劫:受到胁迫。 孙案:《意林》引作:“丈夫耻于受辱,贞女耻于节亏。”《太平御览》皇亲部引作“丈夫之道,节义廉耻”,下二句又与今本同,疑有舛讹。 海按:孙引《意林》此二句,后句中“耻”作“羞”。

    〔20〕据鼎不避:面对烹人的汤鼎也不躲避。据,依、靠。古代酷刑,大鼎内将水或油煮沸,将人投入活活烹死。 孙案:“避”本作“迴”,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

    〔21〕斯:这些人,指示代词。 孙案:“岂”本作“其”,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

    〔22〕心有所守:心中有坚定的操守、信念。

    〔23〕反戾天常:背离天道。

    〔24〕最:极端。 孙案:《太平御览》皇亲部引作“诸侯最甚”。

    〔25〕旷年相守:长年相互对峙。

    〔26〕破国空藏:使国家破产、库藏用尽。意指极尽国家财力。

    〔27〕重币甘辞:重金厚礼、甜言美语。

    〔28〕市:买。收买,买好。

    〔29〕赂:财物。 程校云:《大典》本无“于”字,亦不重“秦”字。

    〔30〕孙案:《太平御览》皇亲部引作“天地”。

    〔31〕孙案:《文选》潘岳《西征赋》注引“恨”下有“入”字。

    〔32〕“无以为叹”,孙案:今本作“指以为笑”,从《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改。

    〔33〕易水之北:指燕国土地。易水,发源于今河北易县,当时在燕国的南部边境。

    〔34〕子大夫:对大夫的美称。《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子者,人之嘉称。大夫,举官称也。志在优贤,故谓之子大夫也。” 孙案:《太平御览》皇亲部引无“子”字。

    〔35〕谨:慎重。

    〔36〕程校云:《大典》本无“思”字。

    〔37〕报:回复。

    〔38〕亏于行:对品行有损害。

    〔39〕伤于性:对生命有伤害。性,通“生”。 海按:此与上句互文见义。

    〔40〕悁悁(yuān):郁愤难消。

    〔41〕麋躯碎首:粉身碎骨。

    〔42〕冀:希图。 要功:求取成功。

    〔43〕从志:放纵志向。从,同“纵”。

    〔44〕举:举事、行动。

    〔45〕尤:错误、过失。

    〔46〕蹉跌:失足跌倒。此比喻失误。

    〔47〕疏:疏阔,不切实际。

    〔48〕合从:即“合纵”。南北联合称“合纵”。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南北合纵以抗秦。

    〔49〕并势:结成一势。

    〔50〕连衡:同“连横”,东西连成横线。战国时张仪游说东方六国与西方秦国联合,故又称为“连横”。此指与韩、魏两国联合。 孙案:《史记·六国表》,燕太子丹质于秦,亡来归,在始皇十五年。使荆轲刺秦王,在始皇二十年。秦灭韩,在始皇十八年。此言连衡于韩、魏,当在韩未灭以前。

    〔51〕倡兵:带头起兵。 孙案:“有”本作“无”,非,今改正。

    〔52〕愚鄙:自谦之词。 累:负担。

    〔53〕不说:即“不悦”,不高兴。

    〔54〕引日缦缦:拖延时间太漫长。

    〔55〕须:等待。

    〔56〕夫有秦:要对付秦国。夫,发语词,无义。有,占有,引申为对付。

    〔57〕走:跑。

    〔58〕今:假如。

    〔59〕引:延长。

    〔60〕孙案:此段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载文俱异。 海按:此段亦与《战国策》有异。

    〔61〕田光:燕国隐士。《史记·刺客列传》作“燕之处士田光先生”。

    〔62〕深中有谋:内心深沉而有谋略。中,此指内心。

    〔63〕敬诺:谦敬语。指恭敬答应对方或接受对方的意见。

    【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待他粗暴无礼,他内心不满,要求回国,秦王不答应,荒谬地说道:“能使乌鸦白了头,马头长出角,就答应你的要求。”燕丹仰天叹息,乌鸦立即变成白头,马头上也长出了角。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放他回国。秦王在桥上暗设机关,想要陷害燕丹。燕丹从桥上经过,桥上的机关没有触发。夜里到达关口,关门未开。燕丹学鸡叫,所有的鸡都叫起来,于是能逃回燕国。燕太子丹对秦王仇怨深重,寻求时机想要报复秦王。他供养勇士,照顾他们无所不至。

    燕太子丹给他的少傅麹武写信,说:“我姬丹无能,出生在僻远落后的国家,生长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未曾能见过君子雅正的教育、达人的道理。但我仍愿把心中的想法陈述出来,希望少傅能够体察我的心意。我听说使丈夫感到羞耻的,是受了侮辱还活在世上;使贞节女子感到羞耻的,是被胁迫而损坏了她的节操。所以有刀刺喉而不顾、面对汤鼎不逃避的人,这些人难道乐意去死而忘记了生存吗?是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啊!如今秦王背离天道,他的行为如同虎狼,对我无礼,是诸侯中最极端的。我每当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髄。算计燕国的军队不能战胜他,长年相峙,力量原本不足。想要招揽天下的勇士,会聚海内的英雄,竭尽国家的财力来奉养他们;用重金厚礼、甜言美语来讨好秦国。秦王贪图我国财物,就会相信我们的话,那么凭勇士一把剑,就顶得上百万大军,片刻之间,可以解除我万代的羞耻。如果不是这样,就使我没有面目活在天下,死了也会怀恨于九泉。一定要使诸侯不能因此叹息,易水之北的土地,还不知被谁占有。这大概也是大夫您的羞耻吧!慎重地送来这封信,希望您仔细地思考这件事。”麹武回信说:“我听说使自己心意痛快的人会损害品行,使内心满足的人会伤害生命。如今太子想要洗雪郁愤之耻,消除长久的仇恨,这确实是我应当粉身碎骨而不逃避的。私意认为睿智的人不希图凭偶然的机会来求取成功,聪明的人不轻易放纵志向来满足心愿。事情一定成功,然后才行动;自身一定安全,然后才行事。这样行动就没有失当的过错,举事就没有失败的羞愧。太子看重一人的勇敢,相信一把剑的作用,而想要得到成功,我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我希望与楚国合纵,与赵国连势,与韩、魏两国连横,然后图谋攻秦,秦国才能攻破。再说韩、魏与秦国,表面上亲近而实际疏远。如果有人领头举兵,楚国就会前来响应,韩、魏一定相从,那时的形势就显而易见。如果依从我的计谋,太子的羞耻洗雪,我的负担也解脱了。请太子考虑我的意见!”太子丹收到这封信不高兴,召见麹武并询问他。麹武说:“我认为太子实行了我的计策,那么易水之北永远不会担忧秦国的侵犯,四周的诸侯一定会有求于我国的了。”太子丹说:“这样拖延的时间太漫长了,我心急不能等待。”麹武说:“我为太子谋划得很仔细了。要对付秦国,快不如慢,跑不如坐。如果联合楚、赵,与韩、魏合力,虽然延长了时间,但事情必定成功。我认为这是良策。”太子丹躺下睡觉不愿听,麹武说:“我无能为太子谋划。我认识田光,那人内心深沉有谋略,愿意让他来见太子。”太子丹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