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金刚经注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下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金刚经注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新注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此疑从第十五疑中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德福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须菩(至)能多由胜别劳心。颂曰:

    罗汉应供薄,象身七宝珍,

    虽然多浊富,争似少清贫。

    罔象祇因无意得,离娄失在有心亲。

    新注:前说众生心有住着,是为颠倒。然福由心造,岂亦是颠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潜此疑,故佛断之。福德有实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则寡。福德无者,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是则不住于相,心离颠倒,所作之福,无非善法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于离色离相分。

    新注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此疑从第三之中无为得名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耀,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身,能自持清净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根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秪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须菩(至)具足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

    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

    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新注:上说诸佛所证,乃无为法,云何佛身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可见耶?为断此疑,故有此问。善现乃会如来法身,固非色身可见,而未尝离于色相而不可见,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诸相,是名具足诸相。良由全法身无为之体,起应身相好之用,是故应身即是法身,乃无相而相,相而无相,无见而见,见而无见者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终日谈空,不谈一字,若云有说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

    新注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此疑从第一疑中,即非身相而来。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至)说故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

    有说皆成谤,无言亦不容。

    为君通一线,日向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

    须菩(至)说法兔角杖龟毛拂。颂曰:

    多年石马放毫光,?牛哮吼入长江。

    虚空一唱无踪迹,不觉潜身北斗藏。

    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新注既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如何为人演说之耶?然如来悲愿深重,随感而应,无说而说,说即无说,不达此意,是为谤佛。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离性执已,不妨称性而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新注: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慧为命,故称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说而说,身说俱妙,难信难解,所以有此疑问。

    佛告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新注:众生有圣有凡,而凡夫众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圣体众生乃能信解。言彼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也。非不众生者,非不是圣体众生也。圣体众生即大乘根器,人岂可视为凡夫众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现未悟,又自释云: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法师加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见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尔时(至)众生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

    指鹿岂能成骏马,言鸟谁谓是翔鸾。

    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

    新注:众生众生者,言凡夫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言非是凡夫众生,是圣体众生,能生信解者。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上正智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偏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

    新注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此疑从十二、十三疑中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至)菩提求人不如自求己。颂曰:

    滴水生水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

    秋月春华无限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新注:前既云实无有法得无上正觉,如何却有修证?故疑而问之。佛答有三:一、答无法可得,二、答平等为正觉,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初答如文可见。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新注二答,平等为正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了。若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着,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着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复次(至)菩提山高海深日生月落。颂曰:

    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

    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须菩(至)善法。面上夹竹桃华,肚里侵天荆棘。颂曰:

    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

    有时独立妙香峰,却来端坐阎罗殿。

    见尽人间祇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新注: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也。正助者,正谓正观,空四相也;助谓缘助,修一切善法也。初、答以无法可得为正觉者,达妄即真也;二、以平等为正觉者,法无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觉者,离相修善也。由离相故,名为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

    新注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此疑从第十九中修善法而来。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佗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须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须菩(至)能及千锥劄地,不如钝锹一捺。颂曰:

    麒麟鸾凤不成群,璧璧寸珠那入市。

    逐日之马不竞驰,倚天长剑人难比。

    乾坤不覆载,劫火不能坏。

    凛凛威光混大虚,天上人间总不知。

    噫!

    新注:前既云从修善法得菩提,佛所说法不能得菩提耶?盖所说之法是无记故。恐有此疑,故佛举大千世界中施七宝聚如须弥山之多,且大较之持说四句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乃不及其一。言无记者,谓所说法离言说相也。以离相故,能作菩提之因。故慈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彼即菩提也。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

    新注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至)寿者春兰秋菊各自馨香。颂曰:

    生下东西七步行,人人鼻直两眉横。

    哆和悲喜皆相似,那时谁更向尊堂。

    还记得在么?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无明虚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须菩(至)凡夫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

    不现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箸。

    有时醉酒骂人,忽尔烧香作礼。

    手把破砂盆,身披罗绵绮。

    做摸打样百千般,蓦鼻牵来我是你。

    新注: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却度众生?故偈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各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各,即众生假名也。阴,即五阴实法也。此假名实法,皆即法界,故云即不离于法界。既即法界,凡圣一如,岂有众生可度?故云佛不度众生。如来若谓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此则著于四相。由离四相,则非度而度。度而非度,则是如来说有我者,真我也。则非有我者,非妄我也。若凡夫之我,是我执也。非凡夫者,论云非生,谓不生圣人法,即毛道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慈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

    新注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至)如来错。颂曰:

    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妆金。

    若将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佛言(至)如来错。颂曰:

    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

    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

    如王秉剑。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矣。

    尔时(至)能见如来。直饶不作声求色见,亦未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颂曰:

    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

    君如要见黄龙老,走入摩耶腹内藏。

    噫!此语三十年后掷地金声在。

    新注: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观如来者,观法身如来。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不?善现乃知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云: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现于应身取着,不达法体,故又以轮王即如来为难。而善现解佛难意,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既而佛乃说偈以证之:法身之体,固不离于声色,但凡夫堕于闻见,是行邪道,不能见于如来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相而无相,空而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

    新注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此疑从第二十二疑中而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须菩(至)灭相。剪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

    不知谁解巧安挑,捏聚依前又放开。

    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新注: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是则菩萨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报耶?为断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离取着之相,不因小乘断灭之见,故曰于法不说断灭相也。下又说喻以告。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至)功德。耳听如聋,口说如恶。颂曰:

    马下人因马上君,有高有下有疏亲。

    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同陌路人。

    祇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福。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何以(至)福德裙无腰裤无口。颂曰:

    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

    个中不许容佗物,分付黄梅路上人。

    新注:假使有人,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着,即成无漏,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我者,无人法二执也。忍即无生法忍,初住菩萨所证也。既得无生法忍,则与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云胜前菩萨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德也。善现又疑,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须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则受而不取,取谓取着,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

    新注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此疑从二十三疑中不受福德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须菩(至)如来山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

    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

    寒山拾得相逢笑。

    且道笑个甚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新注:有去来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也。无来无去者,法身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释之。良以如来法身,如如不动,所有动作,乃应身耳。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相理分。

    新注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此疑从二十四、二十三、二十二疑中而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世尊。

    须菩(至)世尊若不入水争见长人。颂曰:

    一尘才起翳虚空,碎抹三千数莫穷。

    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随雨又随风。

    新注:上明应身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说喻以释之。释中,初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初释中,文有三科:一、标界尘一异,以显无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喻全法起应,应无异性;全应即法,法无一性。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然如来体用互融,所以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自在无碍者,由烦恼净尽故也。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新注:此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全微尘是即世界,则世界之与尘,皆无实性。故曰: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得此喻意,则应身是全法之应,何异性之有哉也。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则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本,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生,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著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须菩(至)其事捏聚放开兵随印转。颂曰:

    浑仑成两片,擘破却团圆。

    细嚼莫空碎,方知滋味全。

    新注: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前以世界是一,喻法身是一。世界若定是一,世尊何故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则世界实性,了不可得,故云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言一合相者,乃众尘和合为一世界。言非一合相者,非性执之一合,乃离性一合,故云是名一合相。此一合相,不可思议,而凡夫不了,自生着耳。良以即应是法,法叵得,何一性之有哉?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果。凡夫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性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新注:此明离我法二见,初离我见。夫我见者,有真我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见者,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我见者,远离执着如来见也。既离执着,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不见而见,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义,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设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须菩提若人言(至)是名法相。饭来开口,睡来合眼。颂曰: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新注:次离法见。夫如来说法,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故闻如来所说,当如法受持。乃告善现:当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着也。法本离相,如来称性而说,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段文,虽正释离于法执,亦是总结降住正行。由经初善现请问:若人发无上菩提者,应云何住,降伏其心?如来答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见信解。此结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结降伏妄心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于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身分

    新注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此疑从二十五疑中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须菩(至)演说要说有何难。即今便请,谛听谛听。颂曰:

    行住坐卧,是非人我,忽喜忽嗔,不离这个。

    祇这个,蓦面唾。

    平生肝胆一时倾,四句妙门都说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七宝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为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直得三世诸佛,四目相观。六代祖师,退身有分。可谓是江河彻冻,水泄不通。极目荆榛,难为措足。到这里添一丝毫,如眼中着刺。减一丝毫,似肉上剜疮。非为坐断要津,盖为识法者恐。虽然恁么,佛法只如此,便见陆地平沈,岂有灯灯续焰川上坐。今日不免向虎口中夺食,狞龙颔下穿珠。豁开先圣妙门,后学进身有路。放开一线,又且何妨。语则全彰法体,默则独露真常。动则只鹤片云,静则安山列岳。举一步如象王回顾,退一步若狮子颦呻。法王法令当行,便能于法自在。祇如末后一句,又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颂曰:

    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

    祇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新注此段文有三节:初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是假喻也;自若善男子以下,明持说福胜;自云何为人演说以下,是释福胜。所以据经文但明持说功德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盖化佛是说经教主,持说是弘经之人,然所弘之经是佛所说,佛之所说离言说相,而弘经之人若能离着,其福亦能胜彼也。如如者,法身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则无去来,故云如如不动。

    新注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此疑从第二十六疑中演说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

    新注: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言如来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说偈以释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何以(至)如是观行船,尽在把橹人。颂曰:

    水中捉月,镜里寻头。刻舟求剑,骑牛觅牛。

    空华阳焰,梦幻浮沤。一笔句下,要休便休。

    巴歌杜酒村田乐,不风流处自风流。

    新注:一切有为法者,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种为喻。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如梦幻等。能观既是妙智,所观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云如是观也。能如是观,乃了化身即法身,无常即常也。虽即法身,不碍涅槃,常即无常也。良以如来究竟非常非无常之旨故,所以能常能无常也。是则终日涅槃,终日说法,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可得而思议者也。一经始末,皆称如是,始云如是住,如是降伏心,中间节节云如是,至此又云如是观,论乃释云妙智正观,故知妙智寔一经之宗也。正宗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至)奉行三十年后,莫教忘却老僧。不知谁是知恩者,呵呵将谓无人。颂曰:

    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

    贫人遇宝,婴子见娘。飘舟到岸,孤客皈乡。

    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

    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

    东西南北,不用思量。

    利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新注:此流通分也。流通般若,使之不壅,利益后世众生也。天亲偈云:佛说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福德施群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至)蜜经崇奉三宝弟子陈友谅窒,汤氏五娘,男改过善,来家眷算,敬重楮毫,书写最上乘经,命工刊梓,施入徐林独坦东际庵印行。上答四恩,下资三有。普愿一切有情,俱明般若之因,尽入金刚之地。伏冀庄严先所生考君千五监务注公,先妣闵氏百三娘子,及累世冤亲,仗此良因,齐登佛域者也。

    补阙真言

    南无喝罗怛那。哆啰夜耶。佉罗佉罗。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婆婆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