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哲学概论 > 《哲学概论》(1961)导读

《哲学概论》(1961)导读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 !

    这是唐先生的另一部“大书”,写于1957至1959年。当时“哲学”作为一学科,由西方引入,已数十年,但较全面并有系统的予以介绍及评述的则甚少,而且大多只述西方,而不及于中国,遂使一般人误会,以为哲学唯西方人所独有。其实中国传统之玄学、理学、道学,或一般称之为义理之学者,即是中国哲学。唐先生深感中国哲学之旧慧命被斩,而新慧命未立,被人忽视,恰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欲出版大学从书, 约唐先生撰写《哲学概论》,于是勉力写出此套为中国人而编之《哲学概论》。

    本书虽题为《哲学概论》,但内容十分丰富,远超一 般概论书的规模。就体例言,虽仍是从问题入手,先论哲学之意义,再简介哲学之内容,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及文化哲学(唐先生分别名前二者为名理学,名形上学为天道论,名价值论为人道论,以显示此等问题已为中国先贤所思及),以成一总论;然后再分别引述知识论之诸问题(如知识之意义、知识之通性、知识之分类、知识与语言之关系、唯名论与唯实论、知识之起原、能知所知的关系、解释与归纳、因果原则与知识、数学与逻辑之性质、先验知识问题、知识之确定性与怀疑、真理之意义与标准、知识之价值等)。在每一问题中,又详举西方诸家看法。如中国及印度方面亦有相类似之讨论者,唐先生亦会述及,以见中、西、印思维之相类及相异。例如在讨论知识之起原时,除对西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详加分析外,又引及中国及印度之相关理论,以见中国先贤对此间题亦有其独特看法,不全同于西方,亦不全异于西方(例如孔子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与孟子之闻知、见知,墨子之闻、说、亲,宋儒之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印度佛学之现量、比量、圣言量等)。此中一方面有唐先生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广开读者之视野,使读者不致全倾于西方,反为由西方理论之铺陈而知中国哲学之价值。唐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支柱之功,于此可见。

    知识论之后,是形而上学。形上学与知识论不同,知识论看重问题之讨论,形上学则重对宇宙全幅之建构。知识有真假,宇宙观则无真假;观点不同,其切入宇宙之面相即不同。唐先生认为:如从问题入,则各家之宇宙观皆被割裂,而不见其神韵,所以只能由其所建构之类型入。在学习上,则宜由简单以至于复杂,所以先述现象主义、“有”之形上学与“无”之形上学,这三家都是最单纯的就客观存在之探究上说,从现象之肯定到超现象之肯定。特别是“无”之发现,印度吠陀之“无有歌”与老庄之“有生于无”,最具启发;然后再谈到中国《易传》与孔子之生生变易观,与五行之终绐相克。这些都是唐先生的慧眼所及,而为其它同类书所无。盖东方形上学较重事物之功能、作用与相互间之关系,西方则较重从个体存在上反省个体之所以为个体之根据,于是唐先生之论述从中国转向西方,先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理型论或“形式”,再述西方宗教思想中之上帝观念。从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到中古教父之上帝观,与近代哲学中对上帝存在之论证,一一举出。这些论证,经康德批判后,即从根底上发生动摇,所以上帝观念,要一再变化,造成近代神学之困扰,甚至有以赌博心态来解释对上帝的信仰,这可以说是误入歧途。与有神论相对的即为唯物论,由唯物论到实在论,重要在证明外物之存在与人之心灵无关;不但无关,甚至倒过来由存在以决定意识。唐先生认为:这必须再读其它形上学,才能判定其是非。

    有神论、唯物论都是一元论,由此再进,便有二元论。二元论之产生,一方面有感于宇宙事物之对偶性,一方面有感于精神与肉体、能知与所知之不同。前者如中国之阴阳哲学,后者如笛卡儿之心身二元论。由心灵之活动,即可见唯物论之不足:但二元论之成立,毕竟有莫大困难,此即二元之关系如何建立或统一的问题,于是西方再有泛神论、多元论,最后仍归于宇宙之大化流行与斯宾塞、柏格孙之进化论或创造进化论,焦点亦从个体存在而归向整体变化,于是再有相对论与怀海德的机体哲学,并与当代西方物理学之发展相依。尤其是怀海德的哲学,于说明事物生生相续之历程中,即同时为一价值实现之历程之说,唐先生即由此再返回理想主义之哲学,从西方的唯心论、印度之唯识宗,到中国的伦理心性论,形上学之思考达于顶峰。和知识论一样,唐先生深信形上学须回归东方始得其究竟义。必须指出:这不是唐先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相反,他有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怀,才能洞悉各种思维之局限;这种回归是以其宏观博识为基础的。

    形上学之后,是价值论,亦即人道论,或人生哲学。这本是中国哲学之所长,但一般人则误以为西方之伦理学方是代表。其实人最重要的,是如何知,如何行,以成人道,成立人极,也就是要实现生命的一种价值。所以唐先生肯定价值之存在,并由此入,从孟子之“可欲之谓善”,到快乐主义、客观主义、历程主义、创新主义、和谐关系、相对主义、工具主义、理性主义、乃至能在反价值中看出或实践出正价值之统一主义或乐观主义。唐先生指出:西方虽亦有此种思辨,如黑格尔、柏林、柏列德莱,但终不如东方“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精辟。

    从价值之存在,到价值之分类与排列,与人能否实现价值之反省,于是逼向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亦即人有否实现此价值之限制(如命限)?或从科学上,一切变化皆有自然律,现象不能无因生,则自由意志如何建立?此为人道论的大问题,唐先生予以一一辩斥,证明人之自由意志之存在不容否认,于是可以据此而选择价值,并论及种种选择原则,以供实践者参考。千言万语,唐先生认为:只要“自觉我是人”,便能层层超升。所以最后的归结,还是儒家思想,这可以说唐先生历尽古今中外各大哲之思想后,更了解中国哲学之精粹所在;读者随其指引,当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对中国哲学之疑虑。

    由于《哲学概论》涵盖古今,规模庞大,所以许多人都说:这不是一本为初学者入门的哲学概论,反而是读尽一切哲学之后才明白的哲学通释。换言之,这不只是一本介绍各种哲学知识的书,而且是一本提升你的哲学智能的书。

    附 《唐君毅著作选》第一批书目

    本编题名《唐君毅著作选》,虽曰《著作选》,内容实已包涵唐先生论人生、论文化、论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专题研究之重要著作在内,足以代表唐先生之思想、人格及对人类文化世界、哲学世界之贡献。全编十卷,书目如下:

    一、《人生三书》:包括《人生之体验》、《人生之体验续篇》和《道德自我之建立》;

    二、《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三、《哲学概论》上;

    四、《哲学概论》下;

    五、《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六、《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七、《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

    八、《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下;

    九、《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十、《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以上十书,均以《全集》校订本为底本,以简体字重排出版。此十书,是可代表唐先生思想之根本立足点与哲学研究之巨大贡献。复考虑及唐先生思想之博厚与文字之繁杂,一般之读者不易深入,因不避浅陋,为写《导读》,置于每书之前,聊作方便而已;非谓可赅尽唐先生思想之精义也,读者幸留意焉。

    门人 霍韬晦 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