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说网 > 金刚经郢说 > 考异
设计小说网 www.shexs.com,最快更新金刚经郢说 !

    按金经有五译。而世之诵者。秦译也。然近本多与古本不同。要亦历有增改。以愚观之。总不如古文之妙。况灵迹真源。何可增改耶。尝闻老僧说。诵金经者。功德最神。但错一字。即无验。可不慎诸。今悉遵赵子昂石本刊录。其与近本不同。及诸家有考证者。并存于此。

    第二分应云何住。今本作云何应住。按住字已非实相。不当更添应字。然会译原本。秦周俱作应住。惟魏译作应云何住。则赵刻亦非无所本也。

    十三。分今本或少是名般若波罗蜜七字。而赵刻有之。然会译本实无此七字。今亦以赵本理近世多从之。故仍存。

    十四分。应生瞋恨。今本或作瞋眼。按会译并赵刻俱作恨。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下。今本又有是名忍辱波罗蜜七字。会译并赵刻俱无。按第一波罗蜜句。是结上语。故义全。忍辱波罗蜜句是启下语。故不全。不当添足。今依赵本。

    为利益一切众生下。今本多一故字。会译赵刻俱无。今删去。

    十七分。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本无若字。赵刻宗泐奉敕注皆有此。是论现在故有若字。语气甚活。当从。

    二十四分。百分不及一下。今本又有一百字。或于千字下多一分字。魏译赵刻俱无。句读不明。有碍理解。

    二十六分。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周魏译皆作言字。今本作偈曰。系俗笔所改。依赵本作言字。

    三十分。是微尘众宁为多不下。今本添须菩提言四字。会译赵本俱无。

    若全经则字。今本多改即字。凡二十余见。则即二义虽不甚远。而语气微有不同。即乃已然之词。则乃未然之词。如转轮圣王则是如来。语气甚活。改作即字。便一板呆煞。所以有轮王实同如来之误解。他如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如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如实有佛。则不说是微尘众。诸则字。俱断断不可改。其余虽义或两可。而雅俗自别。俱依三译赵本改正。

    按诸译不同甚多。惟秦译最简。出之最先。以后渐增渐详。盖创者难为力。而继者易为工。理固然耳。顾增华饰美。不如还淳反朴之得其真。所以世本独尊秦译。良非无谓。今考异文。亦不能尽述。独魏译十二分第颇简要。足为章句发明。并附参考。

    如是我闻。至敷坐而坐。为序分第一。

    时长老须菩提。至善付嘱诸菩萨。为护念付嘱分第二。

    世尊善男子。至愿乐欲闻。为住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至但应如所教住。为如实修行分第四。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则见如来。为如来非有为分第五。

    须菩提白佛言。至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我空法分第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至此法无实无虚。为具足功德较量分第七。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至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为真如分第八。

    须菩提以要言之。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利益分第九。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如如不动。为断疑分第十。

    四句偈言为不住道分第十一。

    佛说是经已下流通分第十二。

    此十二分第。比道安为详。比昭明为略。颇得纲领。而须菩提重问以后。皆作断疑。尤为正见。又十七分须菩提重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魏译于前则曰。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后但曰。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除去大乘中三字。显有浅深二义。盖所谓大乘者。即如来法也。后问不言大乘者。显就现在修菩萨行言也。其文亦足为三世因缘一证。予于既脱稿之后得阅此本。颇自幸其不大盩戾于昔人。因思袁了凡先生曰。看金刚经有不会处。但读各译自见。益为信然。

    又陈真谛译本云。如如不动。恒有正说。应观有为法。如暗翳灯幻露。泡梦电云。所谓恒有正说。犹云恒言中有成说也。予谓末后四句乃相传古偈。此亦一证。既成书。钱登明兄示予三译本。始得见之。又中峰禅师略义云。如来于第四时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经乃其一也。议者于六百卷之纲目。以融通淘汰四字摄之。盖如来尝于第二时。在鹿苑转四谛法轮。证诸小乘。入有余涅槃。以未称本怀。由是第三时维摩弹斥。使其耻小慕大。然后广说般若一味真空。专为小乘人。融其所执。通其所滞。淘之汰之。如涤秽器。便之清净。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注之。但金刚经局于文约。几不能句读。义意深?。寄之六百卷间。于中或有不能通处。正不必致疑。但存一念深信。久当自解。发按所谓一味真空。专为小乘人融其所执。通其所滞。此语足尽金经全蕴。盖小乘人与初学佛人不同。其功行已深。特未造大乘耳。正所谓有为法也。故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其论尤足为四句偈发明。因思昔赵吴兴师事中峰。手书此经。施师展读。今石刻是也。谅其中字句经二巨眼。决无谬误。则予之考异。悉遵石本改正。亦足宪矣。

    又第六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下。集解谓旧本又有无相亦非无相句。故弥勒偈曰。依八八义则。今按留支译。曰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真谛译。曰无法想无非法想。无想无非想。诸译同一辙。则旧本确矣。然赵刻亦无。相沿既久。不敢擅增。但余详味末后八分。如佛双收。实有此二义。盖就过去如来言。则曰相。就现在佛言。则曰法。理即一揆。文实异趣。故余于章句中分别出之。盖此二语。实提纲挈领之要也。大约佛语必举全体。而后德易堕边见。故删去之。此即中峰所谓不可通解处是也。譬如孔子只重一仁。孟子复兼举义。说一仁而义自在其中。兼举义。则仁反似非全德。此圣贤地位有不同处。后之学者自须究极根抵。不可以耳食师说。便依样画葫芦也。

    又三十二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萨字。俗本多误作提字。按会译原本。赵刻石本。宗泐奉敕注本。云栖鎞论。皆萨字。盖此句。正结完十七分空生为现在祇园会上善男子善女人问菩萨行意。故前于实义。则既曰菩萨亦如是。又曰通达无我法者名真是菩萨。于福德。则曰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至此尽处。则又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前后照应。脉络如线。若改作菩提。便泛滥无绪。此章法所以不可不明也。